張衛(wèi)星
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具有挑戰(zhàn)性。若想真正管理好一所學校,校長就必須靜下心來,觸摸學校發(fā)展的脈搏,謀劃學校發(fā)展的策略,引領學校向正確的道路發(fā)展。但當下教育理念多元,各種教育關系復雜而又微妙,校長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學校造成巨大的損害,重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覆轍。那么,當下校長在管理學校時必須要處理好哪些關系呢?
一、規(guī)范與特色的關系
在提倡“一校一品”的當下,各校都關注特色的打造。但由于教育理念多元,各校校長對特色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校長認為只要規(guī)范教學,就是特色;有的校長認為特色需要全力打造,不惜人力和財力;有的校長認為特色只是點綴,無須多下功夫;有的校長認為特色要從學校實際出發(fā),不能為了特色而消耗教師的大量精力……筆者始終認為,規(guī)范與特色的關系猶如面條與青菜的關系,如果碗里只有面條,面粉氣十足,引不起人的食欲;如果青菜太多,青菜味太濃,又會影響人的食欲;如果面條與青菜配比適當,如面條與青菜的比例為7﹕3(接近黃金分割比),則能引起人的極大食欲。由此可見,特色的打造需要把握一個度,應在規(guī)范辦學的基礎上打造。如果學校規(guī)范辦學都做不到,就忙著打造特色,這就猶如“海市蜃樓,一瞬即逝”。
二、質量與素質的關系
自課程改革以來,素質教育的內涵得到進一步拓展。第二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讀書節(jié)等素質拓展活動悄然走進學生的學習生活。但值得警惕的是,在拓展素質教育的背后,有一些學校的教學質量卻變得一塌糊涂,有些學校的學生在畢業(yè)質量評估中,語、數、英等文化學科的平均分竟然只有四十多分。試想一下,這樣的學習成績家長接受嗎!社會能接受嗎!這是素質教育的結果嗎!簡直是誤人子弟!筆者始終認為,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連起碼的質量都不能保證,何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應該是按照課程標準上好每一門學科每一堂課,如果每一門學科每一堂課都上好了,素質教育就有了根本保證。如果脫離課堂搞素質教育,那只能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可以說是本末倒置,需要全社會予以制止。因此,作為校長理應對質量與素質的關系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三、后勤與前勤的關系
后勤為前勤服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理應不用談這個話題。但在現實管理中,后勤涉及資金使用,而資金使用最終都需要校長親自來拍板,于是后勤人員與校長之間交流的時間和機會比較多,結果導致一些后勤人員成為名副其實的“常務副校長”,自我感覺高高在上,對一線教師的要求就會不理不睬。這樣一來,就可能讓一線教師感覺自已“吃力還不討好”,于是爭當后勤人員就成為一些教師追求的目標。試想一下,如果一線教師都想當后勤,那么教育還有希望嗎?因此,作為校長一定要處理好后勤與前勤的關系,讓后勤準確定位。唯有如此,才能讓一線教師靜下心來教書育人,才能讓孩子們得到全面、和諧、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四、中層與教師的關系
中層干部是一所學校最骨干的力量,如果中層干部以身作則,用心工作,那么一所學校就有希望。在現實管理中,一些中層干部真的很忙,既要做好一線教師的工作,又要做好學校行政管理的工作,對這樣的中層干部,學校要給予高度評價。但在現實管理中,并不是每一所學校的每一位中層干部都是這樣忙碌的,有些中層干部常常以行政工作忙為由,不愿承擔一些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如班主任、骨干學科教學等;有些中層干部盡管已經承擔了技能學科教學,卻還想方設法減少課節(jié)數……試想一下,中層干部如果都挑肥揀瘦,都想“退二線”,那么還有誰愿意當一線教師,一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如何去保障?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去保障?因此,能否處理好中層與教師的關系,彰顯校長的教育智慧。
五、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學生發(fā)展優(yōu)先,還是教師發(fā)展優(yōu)先,這是一個永遠也討論不清的話題。當下的一些學校,大都關注學生發(fā)展,有些學校甚至還每周安排一次學生比賽活動。關注學生的發(fā)展當然是好事,這是教育的根本。但筆者始終認為,如果過分強調“一切為了孩子”這一理念,可能會產生一些副作用。試想一下,如果每周都要舉行學生比賽,勢必會占用教師和學生大量的時間,勢必要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工作和學習時間。這么一來,學生的正常學習會受到影響,教師正常的教學研究會受到影響。試想一下,一位教師忙于輔導學生,而沒有精力進行專業(yè)提升,這樣的教師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嗎?能讓教育得到均衡發(fā)展嗎?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不可偏一,忽視任何一方的發(fā)展,都將影響教育的和諧與持續(xù)發(fā)展。因此,作為校長一定要從能量守恒的角度處理好這一關系,力求讓教師與學生的發(fā)展同步。
六、剛性與柔性的關系
所謂剛性,就是制度管理;所謂柔性,就是情感管理。事實上,剛性與柔性在學校管理中都是必須的。如果一味剛性管理,有時候反而會激化干群關系,從而影響正常教學秩序;如果一味柔性管理,有時候又會影響部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在現實管理中,一些校長往往忽視學校制度的存在,柔性管理多于剛性管理。柔性管理的最大壞處就是容易滋生一些教師“拍校長馬屁”的風氣,因為他們認為校長認可了,什么事情都好辦。這樣一來,就容易造成部分教師心理失衡,從而將學校推向不穩(wěn)定邊緣。筆者始終認為,學校管理既要剛性管理,又要柔性管理。在職評、評先、評優(yōu)等重大事情前,必須以制度為準繩,容不得半點私情;但在一些不涉及其他教師利益的前提下,不妨講講人情味,反而會融洽教師之間的關系。因此,能否處理好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關系考量校長的管理智慧。
七、行政與業(yè)務的關系
校長都是從骨干教師中成長起來的,是教師中的佼佼者。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教師一旦走上校長崗位,就熱心于行政管理,喜歡擺架子,指手畫腳,對自己的業(yè)務成長反而放松了要求。事實上,學校是專業(yè)人才聚集的地方,是事業(yè)單位。如果校長忽視自己的業(yè)務成長,反而會降低自己在教師心中的地位,往往得不到教師對你的真正尊重。因此,想讓自己從“文件上的校長”成為“教師心目中的校長”,就必須要在做好行政工作的前提下,關注自己的業(yè)務成長。只有自己的業(yè)務精湛了,才能讓教師對你心服口服,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促進學校工作順利開展。
八、任務與自主的關系
任務,即上級指派的任務;自主,即學校自己安排的工作。其實,處理好任務與自主發(fā)展的關系,是任何一位校長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一味做上級布置的任務,固然可以讓學校得到發(fā)展,也可以得到上級領導的贊賞,但可能得不到教師的擁護,也可能阻礙學校的發(fā)展,因為學校的情況千差萬別,上級領導不可能考慮得面面俱到,布置的任務可能與學校實際情況有重大差異。如果一味做自己安排的工作,可能會讓學校得到飛速發(fā)展,但又可能得罪上級領導。因此,筆者始終認為作為校長對上級布置的任務必須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在完成上級任務的前提下又必須要有自主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做到點面結合,彌補上級領導管理的不足,讓學校的發(fā)展更加切合實際,更有后勁。這也許就是平常所說的共性與個性的和諧統(tǒng)一吧!
九、退休與在職的關系
退休與在職教師是校長管理學校時必須要面對的兩個群體。在職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動學校發(fā)展的主力,校長理應重視。但退休教師是學校的根,沒有根,學校的發(fā)展就好比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缺乏文化底蘊。更何況退休教師就是在職教師的明天,明天有著落,今天的干勁就更足。因此,作為校長必須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始終認為,作為校長對退休教師要多些物質上的關愛,讓他們感受到學校濃濃的親情;對在職教師要多些精神上的鼓勵,讓他們充滿前進的力量。只有退休與在職教師和諧共處,學校的發(fā)展才更有后勁。
十、校內與校外的關系
學校的發(fā)展既需要校內的團結,又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因此,作為校長既要同所在地政府搞好關系,還要同學校所在學區(qū)村干部搞好關系,同時還要同社會上一些有能量的友好人士搞好關系。只有這樣,才能為學校創(chuàng)設一個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從而有助于校內管理。如果校外關系處理不好,必然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彌補,從而減少學校內部管理的精力,使得學校發(fā)展延緩。筆者始終認為,處理校內與校外關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成立一個學區(qū)管理委員會,成員由當地的知名人士組成,讓他們適當參與學校管理,從而讓他們名正言順地幫學校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這一做法在當下社會環(huán)境下非常有必要。
總之,學校管理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每一位校長用心去實踐,用心去揣摩。當校長能夠處理好上述十種關系時,管理學校的水平就顯得游刃有余。因此,作為校長要把整所學校裝在心里,要把學校當成自己的家,為了它的發(fā)展不遺余力。唯有如此,才能解決學校管理中遇到任何問題與任何困難,從而讓學校能得到跨越式發(fā)展。
(浙江省仙居縣皤灘鄉(xiāng)中心小學 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