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經(jīng)濟繁榮、君主開明為法律制度的形成與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環(huán)境。作為官吏休假的假寧制度在繼承歷代的基礎上,體系趨于完善。休假的種類名目繁多,適用對象擴展到了官戶奴婢。本文僅就假寧之冬至節(jié)略作論述。
關(guān)鍵詞:唐朝;冬至;律令制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是繼西漢以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又一高峰,不少學者將其稱之為“漢唐盛世”。與之對應,唐王朝形成了體系完整的假寧制度。假寧制度是中國古代行政立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關(guān)于“假寧”二字,在汪潛著《唐代司法制度》中解釋到:隋開皇命高穎等撰令三十卷,二十七假寧[1]。假-官員休假,寧-官員遇喪事回家居喪,《假寧令》是當時官吏休假和居喪的制度。
一、冬至節(jié)令概況
在唐代,休浴名目、種類日漸繁多,就其種類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旬假。即“十日一休浴”,王勃在《滕王圖序》中稱“十日休假,勝友如云”。節(jié)假。關(guān)于唐代官員的節(jié)假規(guī)定,《唐令拾遺》中的“開元七年令”和“開元二十五”令載有:諸元日、冬至并給假七日(節(jié)前三日,節(jié)后三日),寒食通清明給假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給三日(節(jié)前一日,節(jié)后一日),正月七日、十五日及每月旬,并給休假一日。內(nèi)外官五月給田假,九月給授衣假,分為兩番,各為十五日。田假,若風土異宜,種收不等,通俗給之[2]。不定期假隨意性很大,多依皇帝旨意而定。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將冬至所在的月奉為“天正”,而且也是一個可以與新年相媲美的節(jié)日。冬至這一天有好多的習俗,第一,拜天頒歷。從歷代宮廷祭祀來看,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澤祭地,故新、舊《唐書》中記載帝王冬至在圜丘的祭祀又稱為“有事于南郊”。此間,唐人對歷法十分重視,在統(tǒng)治的二百九十年中,頒行的歷法主要有傅仁均《戊寅歷》、僧一行《大衍歷》等,這些歷法都非常重視冬至。[3]第二,觀兆測年。中國是個農(nóng)業(yè)大國,民以食為天,農(nóng)為立國之本。由南至日書云物,辨五色之云,則是來年“豐稔之足微”第三,流傳在民間的九九口訣也反映了以冬至為起點的氣候變化和農(nóng)作的重要時限。
二、冬至節(jié)在唐代法律文獻及詩詞中的具體體現(xiàn)
(一)冬至受朝
大唐冬至,朝廷十分重視,三年冬至敕:“每用冬至既于是有事圜丘,更受朝賀,實深克湯。自今以后冬至日宜取以日受朝,仍永為常式?!遍_元八年十一月十三日,中書門下奏曰“伏以十四日冬至,一陽初升,萬物潛動,所以自古圣帝明王……自今以后,冬至宜取以次日受朝,仍為永式。
在朝賀方面,不僅是皇帝受群臣的朝賀,皇后、皇太子也受群臣的朝賀,同時,皇帝受皇太子的朝賀等等。下面僅以命婦朝皇后為例。史載:“永徽五年十一月,武后初立,群臣命婦朝皇后。禮儀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奏曰:據(jù)周禮,有命婦朝人主,朝女君。自永徽五年以來,則天為皇后,始行此禮。其日,命婦又朝光順門。朝官命婦,并入雜處,殊為失禮?!庇性t乃停。但朝賀之禮并不是始終都有,如代宗朝大歷年間幾乎一直信朝賀,直至“貞元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中書侍郎李泌奏,冬至朝賀”。遂又恢復此禮。
(二)冬至祭祀
在祭祀方面,開元二十八年七月,敕:“其建初、啟運、興、寧、永康四陵,每年四時人節(jié),委所司判與陵署相知,進食進獻。”在冬至節(jié)祭祀祖先,用以表達孝敬之心。在《舊唐書.禮儀志》中對圜丘有詳細的描述,壇制四成,各高八尺一……五方上帝、日月、內(nèi)官、中官、外官及眾星,并皆從祀。在占測方面,“太史令掌管察天文,稽定歷書。凡日月星辰之變,風云氣色之異,率其屬而占候之?!睆埦А短拼凉?jié)研究》中也寫到:初元年(689)冬,“正月庚辰朔,日南至,復親享明黨,大赦改元,用周正?!碧焓诙辏?91)“正月乙酉,日南至,親祀明黨,合祭天地?!?/p>
(三)冬至休假
在放假方面,《唐六典》中有這樣的記載:內(nèi)外官吏則有假寧之節(jié),謂正元、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4]古代史書籍中有大量關(guān)于唐代官員休假的規(guī)定,詩人也吟詩來敘述唐代的冬至節(jié),在《天一閣藏明鈔本天圣令校證》附唐律研究中對唐代的《喪葬令》、《假寧令》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如“元日、冬至并給假七日(節(jié)前三日,節(jié)后三日)”。[5]
(四)娛樂文化
冬至節(jié),不僅官吏放七天假,官戶奴婢也放三天假。文人雅士飲酒作詩,別有一番情趣。親朋好友之間互相走動,互贈禮品。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夜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半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此詩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冬至節(jié)家人團聚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五)服飾文化
冬至祭祀,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有一套嚴格的輿服制度。如武德初定令:皇帝冬至祭天時,乘玉輅“青質(zhì),玉飾末?!狈篝妹幔瑹o旒。祀畢,則乘金輅“赤質(zhì),金飾末”,服通天冠。民間,人們在這天也都著新衣,向舅進長襪,表示來年吉祥。
(六)飲食文化
冬至節(jié)的飲食在唐朝也非常受重視?;实圪n禮物于群臣,唐學士“冬至發(fā)酒、兔、野雞,其日尚食,供素饌,賜茶十串,其余時果新茗瓜、新歷,是為經(jīng)制。凡正冬至不受朝俱入進名奉賀?!盵6]朝賀后,皇帝宴請群臣,杜甫有《至日》詩“麒麟不動爐煙上,孔雀俆開扇影還。玉幾由來天北極,朱衣只在殿中央?!边@隆重的場面恐怕只有大唐盛世才有。
三、冬至節(jié)令與傳統(tǒng)文化
冬至,對今天的我們來講,好像只是地理中的一個概念,那就更談不上節(jié)日的氛圍。不過,“冬至餃子夏至面”或“冬至混沌夏至面”對南北方的老一輩人來講,還是很講究、很熱鬧。蘇州自古就有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而在北方,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yī)圣張仲景“袪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參考文獻:
[1]汪潛.《唐代司法制度》.法律出版社,1989年,第66頁.
[2]仁井田升.《唐令拾遺》卷29《假寧令》.長春出版社,1989年,第66.
[3]張晶.《唐代冬至節(jié)研究》.陜師大碩士學位.
[4]《唐六典》卷二《吏部郎中》.中華書局,1992年,第35頁.
[5]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天一閣眀鈔本天圣令校證》.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
[6]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二十四.中華書局,1975年,511頁.
作者簡介:
白愛愛(1989~ ),女,漢族,陜西榆林人,現(xiàn)為西北政法
大學刑事法學院2014級法律史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