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祥
摘要:面臨新課程改革的挑戰(zhàn),語文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是更新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從改變提問的主體、提倡個性化閱讀、注重閱讀的人文性等角度入手,對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探究。
關鍵詞:提問意識 ? 個性化閱讀 ? 人文性閱讀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極其廣泛,所以,中學語文教師面臨的境況常常是付出的汗水不少,取得的教學效果卻不明顯。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低下。那么,怎樣改變這種狀況呢?這就需要廣大語文教師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尤其對語文閱讀教學,不但自己要更新舊的教學觀念,而且要在閱讀教學中注入新的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能力。
一、培養(yǎng)提問意識,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
過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非常注重課堂提問,有時連課堂上提問哪幾個學生問題,讓哪幾個學生朗讀課文都在備課時充分考慮好,其目的是為了順利地完成課堂教學。但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過去的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已經(jīng)落伍。新課程理念倡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師生間平等地探討學科知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轉變過去的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提問的意識,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學生向同學、教師發(fā)問,讓學生成為“問”的主體,成為“信息源”,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被大大激發(fā)。
另外,教師在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多問、巧問,問得深、問得妙。這樣的閱讀教學就是在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尤其是對那些初二、初三的學生更應如此。如我在教學河大版七年級下冊語文《廬山云霧》時就采用了這種方法。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自由閱讀、自主提問。當然這種自由閱讀、自主提問也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有引導地進行。事先對學生進行提示:閱讀這篇文章,可以從語言的準確性、語言的形象性、作品的科學性等角度提問題,可以提自己遇到的疑難問題,可以提自己感興趣的文本信息,可以提你以為別人解答不了或難以解答的教材難點、重點……這樣學生的思維就顯得十分活躍。我收集了部分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閱讀所提的問題,現(xiàn)展示如下:(1)廬山為什么多霧?(2)廬山的云霧為什么那樣變化莫測、景色迷離呢?(3)文章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廬山云霧?(4)消除云霧的方法有哪些?(5)大自然中有許多現(xiàn)象都像云霧一樣,對人類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請舉例說明……
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所提問題很多,諸如某個詞語的意思、某句話的含義等。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指導訓練,學生的提問意識顯著增強。
二、提倡個性化閱讀,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大力提倡個性化閱讀。所謂個性化閱讀就是引導學生遵循最基本的閱讀方法,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允許他們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系統(tǒng)、情感體驗、智力水平基礎上做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感悟,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實現(xiàn)認知教學、智能訓練和人格教育三位一體的閱讀功能。
在提倡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新課程特別強調自主的探究意識與自由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個性化閱讀正好與這種精神相吻合。具體說來,提倡個性化閱讀,就要解放學生的眼睛、心和口,要讓他們多看書,多用心思考,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例如,在教學河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小溪流的歌》一課時,課文結尾有這樣一句話:“小溪流的歌就是這樣無盡無止,他的歌是永遠唱不完的?!蔽抑笇W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朗讀或默讀或分角色讀或誦讀)閱讀課文,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談自己對課文結尾句的理解。學生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發(fā)表了各自的見解,有幾個學生的見解非常獨到,極具個性化。如學生甲:小溪流的歌是永不停息、不斷成長壯大的歌。它的志向是海洋。學生乙:小溪流是積極進取的,它對自己永遠不滿,所以它的歌永遠唱不完。學生丙:小溪流志在海洋,它會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和壯大自己。課文里的小溪流象征著新中國,它正在迅速地發(fā)展,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健康幸福的陽光大道,雖然道路坎坷曲折,但是它對未來充滿希望,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的贊美之情。
三、注重人文性閱讀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
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因素,語文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文閱讀,就是注重人文性閱讀。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人的精神品質教育,就是豐富人的精神經(jīng)驗,發(fā)展人的生命個性和完善人格的教育。傳播真善美是語文教師的責任和義務,語文教師應該像重視智育一樣重視人格的培養(yǎng),促使學生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個性。在語文課本中,不少作品是培養(yǎng)中學生人格的最佳素材。如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就能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讀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就能使學生受到科學的方法論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育。另外,在我們解析這些范例,訓練學生閱讀的時候,還可以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這些得天獨厚的育人因素,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結構。
新課程標準中說:“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時間。”“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闭f到底,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實際上是讀者從文字中提取信息,并將自己對語言的感悟、體驗內化為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的過程。顯而易見,閱讀本身是一項個性化很強的思維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采用各種閱讀方式,運用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大膽懷疑,大膽想象,大膽創(chuàng)新,并可以對作品中共性的看法或結論提出質疑,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樣的閱讀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放飛想象的翅膀,迸發(fā)思想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