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胐儉
摘 要: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全社會關注健身運動意識的社會大背景下,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以科學健身素養(yǎng)為切入點,從科學健身素養(yǎng)的理論視角、大學生健身素養(yǎng)的現狀視角出發(fā),對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的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析。通過資料搜集了解到,針對評價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基本理論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在已有研究中,研究方法多局限在文獻資料法和問卷調查法。
關鍵詞:大學生健身 科學素養(yǎng)研究 述評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 2015 )03-0111-021 相關概念理解《辭?!罚?999年版)中,對“科學”一詞的解釋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在《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一書中,對科學的解釋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知識”[2]。“素養(yǎng)”一詞是指通過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技巧或能力。在《辭?!分?,對“素養(yǎng)”一詞的解釋,一是指經常修習涵養(yǎng),二是指平素所供養(yǎng)[3]??茖W健身屬于體育運動科學范疇,在《論科學健身》一文中,學者劉保同指出,科學健身主要表現在克服現代生活帶來的運動不足的危險性,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用健康的身軀和充沛的精力投入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4]。本文結合所查詢的相關文獻資料,將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定義為: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通過健康及健身相關知識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科學健身的態(tài)度,接受并掌握一定的科學健身知識、技能和方法,并科學參與健身活動的一種健康素養(yǎng)。2 相關研究述評2.1基于科學素養(yǎng)內涵的研究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科學素養(yǎng)”一詞,它首次出現是在《科學的普遍教育》一書的序中I5J。美同化學家柯南特在1952年,第一個提出了“scientific literacy”的概念,即科學素養(yǎng),他指出,科學素養(yǎng)是一種明智地選擇專家的能力,以及能夠“聰明地與那些正在發(fā)展科學并應用科學的人交流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對科學素養(yǎng)首次解讀中,對象是發(fā)展并應用科學的人,“交流”則是獲取該能力的手段和途徑。通過與“科學人士”的接觸和交流,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
1966年,美同威斯康星大學科學素養(yǎng)研究中心的佩拉(M.0.Pella)及其同事在對1946-1964年之間發(fā)表的主題與科學素養(yǎng)有關的論文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后得出結論:具有科學素養(yǎng)的人能夠理解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控制科學家工作的倫理道德、科學的本質、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區(qū)別、科學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學與人類的關系。
1979年,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西北大學生物醫(yī)學素養(yǎng)促進中心主任、同際科學素養(yǎng)促進中心主任J.D.米勒教授首次提出科學素養(yǎng)包含三個方面:(1)科學術語與概念的詞匯量;(2)對科學過程的理解;(3)科學技術對個人和社會影響的了解。
蘇格蘭科學課程認為科學素養(yǎng)應包括:關于周圍世界的知識、概念和原理、客觀地觀察、科學思維的能力、對科學文化的意識、對科學的興趣和從中得到的歡愉[6]。南此可以了解到,在對科學素養(yǎng)早期的研究中,多集中在發(fā)達同家,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來發(fā)掘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這些探究為之后研究學者們對科學素養(yǎng)的分類發(fā)掘奠定了基礎,更為科學素養(yǎng)概念的泛化作好了前期準備。我國的科協(xié)科普研究所認為,科學素質由三部分組成,分別為科學知識(概念和術語)、科學方法、科學技術與社會。已有對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研究成果,不僅為定義科學健身素養(yǎng)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為研究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提供了理論依據。2.2基于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狀的研究學者孫海濱選取科學技術基礎知識,對科學技術的評價以及對科學研究方法三個方面,分別對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現狀進行測試與分析。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科學技術,科技信息都較有興趣,但涉及到高新技術等方面,知之甚少,實踐能力有待鍛煉和提高。由于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了解的較少,對偽科學迷信活動也就不具備較強的判斷力[7]。學者溫志雄通過大學生對基本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對科學研究過程及方法的理解程度,以及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理解程度三個部分對廣州市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的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分析顯示,存在當前教育體制與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不和諧部分,大學生科技實踐活動匱乏等情況[8]。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出發(fā),多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基于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維度對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情況進行了調查,但問卷調查法,存在一定片面性。因此,研究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應通過多種調查手段進行調查研究,例如學生訪談,實地考察等,從而使得調查的結果更有價值和意義。2.3有關大學生體育健身現狀的研究述評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經濟的大踏步發(fā)展,大學生學習和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生活也逐漸社會化,而全社會對健康的重視程度遠沒有跟上步伐,對體育健身、體質健康相關知識的宣傳普及度不夠,不可避免地出現大學生的健身運動意識相對薄弱,從而使大學生體質下降成為近年來較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學者林鋒,袁曉芳通過對健身方式的調查分析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在學校進行健身運動,更多希望將體育運動安排在下午或晚上,這種情況反映出學生的學習壓力大,鍛煉時間有限。同時,他們認為部分學校體育健身條件還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需求[9]。總的來說,從硬件條件來看,學校的體育健身設備,場地器材等都未達到學生的期望值,從軟件方面來看,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安排體育運動鍛煉,不管是運動項目,還是運動的時間段。學者李滌非,周俊慧對大學生健身活動研究后發(fā)現,大多數在校學生有參與健身的愿望,認為鍛煉身體利于身心健康和閱讀學習,但在實際體育活動上反差較大。在校大學生日常的健身意識不夠強,了解健身的益處的不少,但由于種種原因,很少能按健身計劃完成[10]。根據以上情況顯示,大學生體育鍛煉依舊是以學校為核心,學校的硬件,軟件設備,器材是直觀的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而學校體育運動的安排,健身俱樂部的開設,以及日常體育健身的引導才是從主觀方面影響學生體育鍛煉的因素。只有大學生擁有日常健身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健身中來,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才會更好地融入到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中。2.4有關大學生體育健身評價體系的研究述評endprint
體育健身運動作為強身健體,緩解學習壓力,活躍思維的重要手段,越發(fā)受到大學生們的關注,對于處在身心發(fā)展成型期這個特殊時段的大學生群體,體育健身運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時期培養(yǎng)的體育鍛煉意識,將直接影響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發(fā)展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因此構建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不僅可以從理論上給大學生們帶來有用的信息,在實踐中也可以指導大學生科學健身,同時,也使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的監(jiān)測成為可能。為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促使大學生的健身行為由被動向主動轉變,從而最終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學者盛建國根據管理心理學和行為學中的“感知一態(tài)度一行為”三者之間所具有的內在特征,設計了“大學生自主健身行為調查問卷”,對甘肅省八所高校中的大學生,進行健康狀況認知、健身意識、健康行為的捕述性評價[11]。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形成自主健身的體育鍛煉習慣,所以也未收到健身效果,這也是導致大學生體質健康持續(xù)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國學者范果,從顯性和隱形兩個方面著手,對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進行研究,針對我國大學生體育知識欠缺、技能缺乏、行為被動,以及體育意識不高、個性不強、意志薄弱的現狀,提出依靠體育課堂教學作用,對學生隱性因素進行刺激,同時,在校園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體育運動知識[12]。 通過對搜集有關大學生體育健身評價指標的研究發(fā)現,多數學者就大學生參與體育健身運動過程中評價方案不夠具體的情況,對構建大學生科學健身評價指標進行了實證研究,并獲取一定效果,但在具體實施中仍存在缺陷。大學生處于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這期間學生形成的體育意識會很大程度影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的思想。所以在構建大學生科學健身評價指標體系的過程中,更應有針對性地融合大學生科學健身指導方案,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生活學習環(huán)境特殊性,構建符合我國大學生特點的科學健身素養(yǎng)測評維度,從而為大學生科學健身提供幫助,為大學生體質監(jiān)測系統(tǒng)和大學生科學健身評價提供依據,最終達到增強大學生科學健身素養(yǎng)的目的。參考文獻:[1][3]征龍,陳至立等.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趙祖華.現代科學技術概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4]劉保國.論科學健身[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5(2):18.[5] Richard L Hinnman. Scientific, Literacy [J]. Science. New Se-ries,1998,281 (5377):647.[6]余自強.科學課程論[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2: 60.[7]孫海濱,劉婷婷.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現狀調查與培養(yǎng)對策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3):40-42.[8]溫志雄.當代大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育的創(chuàng)新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10( 05).[9]林鋒,袁曉芳.西安大學生健身現狀調查與意識培養(yǎng)[J].內江科技,2008(5):68.[10]李滌非,周俊慧.對南京市五所高校大學生健身活動現狀的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1):16.[11]盛建國.大學生自主健身行為評價[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3(19):31.[12]范果.我國大學生體育文化素養(yǎng)現狀與培養(yǎng)路徑分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11):31. A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Fitness Literacy Research
Li Feiquan( Graduate Faculty of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Abstract: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whol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physical exercise awareness of social background, this article uses the literature method, with scientific fitness literac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fitness quality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science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fitness. Through collecting the information learned,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re are less papers on 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exercises basic theory, and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research methods are limited in the literature metho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xercise scientific literacy review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