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茜++王國志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大計,是國之興旺的根本。文章主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兒童武術教學中常用的“注入式”、“啟發(fā)式”、“情景”和“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根據(jù)兒童少年身體發(fā)育階段性特點的不同,在進行武術教學時,應時刻注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以便對教學工作作出相應調整;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謹記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與創(chuàng)新意識;教師應注意教學模式的選用,正確的教學模式,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兒童武術 教學模式 啟發(fā)式教學模式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1-0062-041 前言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沃土上開出的一朵絢麗之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是一種技擊術,更是一種文化產物。在新時代的今天,武術作為體育文化來說,因其自身特有的顯著優(yōu)勢,不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并且蘊含著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受到了國人越來越多的重視,而武術教學也逐漸在體育運動中興盛起來,尤其是在兒童體育教學中應用廣泛。結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深度探析兒童武術套路的教學模式,加以分析并進行合理教學運用,有利于增進兒童身心健康,增強體質;有利于武術套路在體育教學中的實施與運用;有利于中華武術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推廣與傳播。2 研究對象與方法2.1研究對象通過對兒童(主要針對6-12歲正處在小學階段的兒童)武術套路教學模式的研究,結合兒童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兒童健康成長。2.2研究方法2.2.1文獻資料法根據(jù)研究需要,筆者通過中國期刊網、蘇州大學圖書館以及蘇州大學體育學院資料室查閱大量有關兒童體育教學模式的相關文獻資料,對所獲取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了解國內外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為文章提供理論支撐。2.2.2邏輯分析法 運用歸納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對研究資料進行邏輯梳理,最終得出結論。3 研究結果與分析3.1武術套路與兒童在教學中的相互契合3.“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分析文章的主要研究對象是6-12歲的兒童,即正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這一時期的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容易對新奇的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但是,年級越低、年齡越小其連續(xù)注意穩(wěn)定性也越低,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尤其是體育教學的難度。對于武術套路的教學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保證學生的安全,義要有效的傳授武術套路的相關知識,所以研究合理有效的武術套路教學模式在兒童這一群體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重要。3.1.2武術套路的特點分析
武術文化深邃內斂、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相較于其他體育項目具有顯著的優(yōu)勢?!熬臀湫g項目本身而言,優(yōu)勢是明顯的,武術的本質特點和優(yōu)勢即是以技擊為核心兼具藝用、體用和德行等功能于一身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形式。因此,從比較整個體育體系的體育項目而言:武術優(yōu)勢是指武術所發(fā)揮出的其它體育項目所不可比擬的特殊功能、價值和意義?!毕噍^于其他體育項目而言,武術套路內容豐富多變,有眾多拳種林立,另有“刀槍棍劍”等多種器械演練形式,又有單練、對練、多人演練之分,這能大大滿足兒童的好奇心,提高兒童學習興趣,增加兒童求知欲,以此較好地達到學習目標。內容豐富的武術套路與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具有較高的契合點。對兒童進行武術套路的教學,不僅可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還可以促進兒童道德修養(yǎng),使之能尊老愛幼、以禮待人,繼而都可以成長為新時期的翩翩少年。3 2對武術套路教學模式的探析武術不僅僅是一種技擊、健身的技藝,更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現(xiàn)象,是經過千百年錘煉而形成的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對學生進行武術教學,可以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知識,從而可以增強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意識、思想品德教育、人格素質培養(yǎng)等各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fā)展。武術教學不僅生動活潑,而且富有民族特色?!皟韧饧嫘蕖笔俏湫g教學的核心?!白⑷胧健?、“啟發(fā)式”、“情景”和“小群體”等教學模式是兒童武術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兒童自己對武術產生興趣,循序漸進,以一種快樂的方式學習武術。而“體育教學模式是體現(xiàn)某種教學思想的教學程序,它包括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過程結構和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單元和教學課的設計和實施上?!彼?,對兒童的多種武術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有利于更有效地進行教學,這對兒童的教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3.2.1傳統(tǒng)武術套路的教學模式武術套路自起源始發(fā)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如“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公孫大娘舞劍器”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武術套路的表演。而武術套路的傳統(tǒng)教學則是非常嚴格的,一般都是先進行拜師才能學到技藝,而且必須經過相當長的磨練才能真正學到關于武術套路的技擊功法。屆時,師父會進行言傳身授的教學模式,多是憑借個人經驗進行技藝的授受。加之先前的“江湖世界”中又有眾多武術門派林立,分門別類所導致的現(xiàn)象便是:習武者被分為多種派系,不同派系所傳授的“功夫”也大相徑庭,如“峨嵋派”的“七星拳”、“少林寺”的“羅漢拳”等,皆有不同的演練形式及功法特點。且眾多拳種的傳承具有“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之說。這些傳統(tǒng)武術套路傳承的特點直接導致了眾多拳種的流失,武術發(fā)展至今,顯然已經經過了改革與創(chuàng)新,“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現(xiàn)象早已不復存在了,這無疑增加了武術的受眾人群,更有利于武術文化的繼承與傳播?!叭缃?,武術不僅進入了科學殿堂,成為大、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且全民健身計劃與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使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武術學習浪潮中,我們更應該認真地去研究武術套路教學的特點及規(guī)律,這對加強學科理論建設及增強同民素質有著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3.2.2“注入式”教學模式
“注入式”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為傳統(tǒng),也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武術套路的教學中,“注入式”教學模式一般是教師先進行講解、示范,讓學生看到、了解動作的運行路線及演練風格,繼而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在旁提示、糾正,以求學生盡快掌握動作要領。也就是說,“注入式”教學是通過教師的講解與示范,讓學生在相對較短的時問內學習動作以達到掌握動作的目的。endprint
雖然“注入式”教學模式能在較短的時問內達到教學目標,但因此教學模式在教學運用中常常帶有“教條主義”,在教學中刻板、機械的進行知識的傳授、動作的學習、死板的記憶,并不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對“注入式”教育模式的研究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它存在著眾多不足。
第一,教學主體的本末倒置。從事教育的人肯定都知道,在教學中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但是“注入式”教學模式中,在“教與學”這一層關系上,學生卻淪為了教學的“配角”,被看作是教學中的客體,導致教師成了教學的主體,過分強凋教師的主導性,這樣就忽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也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教學目的的刻板教條。在“注入式”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僅僅是為了教而教,單純的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并不注重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如學生的智能培養(yǎng)、心理情感的培養(yǎng)、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這無疑是不利于少年兒童的成長與發(fā)展的。
第三,教學方法的強制灌輸。在前文中也提到了“注入式”教學的方法,即教師先進行講解、示范,讓學生看到、了解動作的運行路線及演練風格,學生在教師的提示、糾正下進行練習,這是一種“強制”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不給予學生點撥、啟發(fā)及誘導,而是過分強調知識的注入學習。長此以往會逐漸磨滅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兒童個性的解放與發(fā)展。
第四,教學內容選擇的缺失。因“注入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的運用中,沒有對學生進行明確的啟發(fā)及誘導,提供給學生的知識技能缺乏其潛在的意義及遷移的生成能力,這就導致了學習內容的枯燥乏味,使學生難以理解學習內容,不可能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也不能對知識加以靈活運用。
第五,師生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在教學中,因是教師一方面強制進行知識的灌輸注入,就導致了教師的主導性,即處于領導地位,而學生則為被迫接受者。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尤為重要,是教育教學活動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師生在教育內容的教學上是一種授受關系,但所傳授的個體是活潑的兒童,所以不能讓他們消極被動的接受知識;而在人格上師生應該是民主平等的關系,教師不能過分重視個人的領導地位,而忽略學生的個體情感,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白⑷胧健苯虒W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其教學主體的本末倒置、教學目的的刻板教條、教學方法的強制灌輸、教學內容的難以遷移以及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這種教學思想嚴重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因而成為束縛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精神桎梏與枷鎖。恩格斯對歐洲中世紀的教育進行過尖銳地批判:‘學校流行著一種非??膳碌谋硶贫冗@種制度半年的時問就會使學生變成一個傻瓜。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更針對傳統(tǒng)‘注入式教學的瘤疾發(fā)出了‘敲碎兒童的地獄,創(chuàng)造兒童的樂同的強烈呼聲?!彼裕趦和湫g套路的教學模式中,并不建議采用此種教學模式。3.2.3“啟發(fā)式”教學模式
通過對“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發(fā)展歷程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出這樣的觀點,“啟發(fā)式”教學,即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根據(jù)學習過程中的客觀規(guī)律,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自愿、自覺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實質在于教師能正確處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其具體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啟發(fā)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作為輔助提供指導和幫助,其目的在于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發(fā)現(xiàn)并挖掘出學生學習的潛能,撥開云霧,指點迷津,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使學生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與智力的發(fā)展充分結合,從而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良性互動。
第二,從“啟發(fā)式”教學模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其重點是要求教師能準確抓住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啟發(fā)誘導、層層遞進、步步分析,最后使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其教學現(xiàn)象反映了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與學生學、主體與客體、認知與非認知的統(tǒng)一。
第三,“啟發(fā)式”教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創(chuàng)新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制造放松、歡樂的學習氣氛,應通過各種途徑為學生提供輕松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想思考,愿意思考,喜歡思考。創(chuàng)新學習的前提在于學生敢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xiàn)了學習的科學性與學生心理邏輯的統(tǒng)一。
第四,“啟發(fā)式”教學模式多種多樣,但其目的都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知識的傳授只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過程。其中情境教學法和逐步歸納法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這兩個教學方法步驟簡單,學生理解、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同時,教師也要根據(jù)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身心及生理特點有選擇的采用不同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
第五,對于教師而言,“啟發(fā)式”教學能充分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促使教師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革,鄧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為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明確方向,教師只有不斷更新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才能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歷史悠久,我國最早源于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fā)式”教學是教學方法中的一株常青藤,是現(xiàn)代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當今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3.2.4情景教學模式
體育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yǎng)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身心良好發(fā)展的雙邊教育活動。國務院在《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指出:“貫徹‘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為了更好的貫徹這一指導思想,使學生能在寬松的課堂氛圍,新穎的教學環(huán)境中學習,運用情景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是教師們教學的必然選擇。情景教學模式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周邊地理環(huán)境、教學設施、語言描述等為學生設置場景或還原場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輕松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師在運用情景教學模式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創(chuàng)設情景須充分與教材相結合。教材是運用所有教學方法的基礎,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老師在進行情景創(chuàng)設的過程中,應充分運用教材,深入探析本節(jié)課在教材中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目的。利用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技術與技能,寓教于樂,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endprint
第二,所設情景須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應注意此情景在運用過程中給學帶來的正面的影響,是積極、樂觀、生動、活潑、向上的。調查研究表明,在兒童時期,學生對于教師的信任是遠遠高于父母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語言對學生的影響是極其重要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情景模式,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第三,所設情景應與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相符合。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征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閱歷的加深而有所改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隨時觀察學生的變化,根據(jù)學生的興趣來創(chuàng)設情景,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景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廣泛,形式多樣,教師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來創(chuàng)設情景,講究科學性和時效性。另外,教師不僅僅要掌握先機,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進入情景,還要根據(jù)教學要求,將學生及時帶出所設情景,控制課堂秩序,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充分發(fā)揮情境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3.2.5小群體教學法對于社會而言,群體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幾乎每個人都是在群體中生活,人成為群體的原因在于他們身上存在的共性和個性,由于個性的不同,從而導致群體性質的不同。“小群體教學法”是同家級課題項目,它區(qū)別于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對調動學生積極性、自主性、曾強學生體育學習能力具有顯著作用。所謂“小群體”教學法:是根據(jù)班里學生的特長、能力(領導或輔導能力)個性以及認知傾向,思維方式等將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jù)教師有計劃地指導,學生白定目標,自我評價,利用小組之間的協(xié)調學習,同學問相互配合,相互幫助,以促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優(yōu)的發(fā)展。采用小群體教學法進行教學,不僅僅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考慮分析問題的能力具顯著的效果。 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靶∪后w教學”,顧名思義,就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由學生自選小組長,帶領大家進行所學知識的練習,可自由選取練習方式,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有利于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形成。 第二,為學生間相互溝通與交流提供了機會。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分組練習,可白行選擇同學白成一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采取這種方式在一起的學生,從一定程度講是性格相投、興趣相宜、身體素質相近的學生。不僅便于教師觀察學生的脾氣性格及內在涵養(yǎng),同時,也增進了學生問的友誼。 第三,小群體教學法注重對小干部的培養(yǎng)?!靶∪后w”教學法采用分組練習時,可由教師指派小組長,帶領本組成員進行練習,在此期問,小組長擔任小老師的角色,對學生進行指揮引導,這可問接培養(yǎng)學生的領導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協(xié)調能力。 第四,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性。在教與學的雙邊教學關系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可動搖的。長期以來,填鴨式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能符合社會長期發(fā)展的需要。而“小群體”教學模式則能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偟膩碚f,小群體教學模式形式多樣,一般在教學開始都有一個分組和集體形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的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學習目標,在課程的前半段,一般以教師教學生學為主,在課程的后半段,主要以促進學生問交流為主,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4 結論與建議
“注入式”教學模式、“啟發(fā)式”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小群體”教學模式等都是現(xiàn)代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模式,雖然每種教學模式問都有著相通之處,但也有區(qū)別于其他教學模式的本質特征?!白⑷胧健苯虒W模式是一種較為傳統(tǒng)的、古板的教學模式。其本質特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武術教學中,不建議采用此種教學模式。研究表明,“啟發(fā)式”教學模式與“情景”教學模式是融會貫通的,其本質都是以啟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基礎,以引導學生主動學、愿意學為目的教學模式。這兩種教學模式在兒童武術教學模式中可以廣為應用?!靶∪后w”教學模式是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模式之一,是將學生分為若干組進行自學的教學方法,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有利于兒童能力培養(yǎng)的。
另外,兒童武術區(qū)別于一般的體育項目,因此,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上與其他項目有所不同。所以,在兒童武術教學中,應以基本功訓練為基礎,注重基本動作的練習;在教學方法上以直觀教學為主,強調動作規(guī)格;強化動作攻防技擊特點,突出不同的拳種;教學與訓練相結合,提升整體演練水平。通過本文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武術教學時,應根據(jù)兒童少年身體發(fā)育階段性特點的不同,時刻注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以便對教學1.作作出相應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謹記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與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學模式的選用上,教師應注意選用正確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兒童在武術套路的教學中真正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可以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在未來之路上披荊斬棘,踏歌而行。參考文獻:[1]劉玉紅.情境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英用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2(12).[2]陳定華.在體育教學中嘗試“小群體”教學法[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7.[3]炊遂堂,趙紅波.武術優(yōu)勢的困惑與優(yōu)勢武術的崛起[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5).[4]陳青山.論武術套路教學的基本特點[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4).[5]楊麗,溫恒福.啟發(fā)式教學與對話教學辨析[J].教育探索,2011(2).[6]鄒師.體育教學模式分類及其應用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1(3).[7]毛振明,吳建,馬錚.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1998(6).
On Kids Wushu Routines Teaching Models
Zhang Yuqian
Wang Zhiguo
( School of P.E. and Sports,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China)Abstract: Education is a long-term goal of Chinese nation, is foundation for the nation prosperity.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are used to study in children Wushu teaching,"injection", "heuristic", "Scenario" and "small groups" teaching models. The study shows that: according to Childr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during Wushu teaching, we should alway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order to make appropriate adjustments in teaching; teaching process,teachers should bear in mind student body,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nd sense of innovatio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mode selection, proper teaching mode can make teaching achieve a multiplier effect.Key words:Kids Wushu Teaching mode Heuristic teaching mode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