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然
老家的菜園
剛從縣城調(diào)來下關(guān)工作的那半年,我租住處離單位步行僅需近二十分鐘,因此,我每天上下班都步行,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還可以看到一些久違了的東西,比如,菜地。剛開始,還不以為然,走著看著,越看越熟悉,越看越親切,越來越勾起了我對老家的菜園的記憶和思念。
由于老家一年四季都擁有著豐盈的古井水,自然地,讓鄉(xiāng)親們擁有了盤菜園、種蔬菜的先天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聽父母親講,我家的那個菜園比我的年歲還要大,是父母從爺爺奶奶家分出來就開辟并精心伺弄起來的。至今回想起來,我認為,當時,老家的鄉(xiāng)親們熱心盤菜園,原因主要應(yīng)該有兩個方面:一是解決吃新鮮蔬菜的難題。當時生活困難,自己種菜可以節(jié)省一筆不小的開支,加之買菜需到黑漶江對岸的臨滄地區(qū)(現(xiàn)為市)鳳慶縣魯史鎮(zhèn)的犀牛山街,或者到相隔近20公里的本縣的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的集市上,一個雖然只在江對岸,但是也隔江過水;一個路途遙遠,在不通公路的當年,只能靠人背馬馱,即使買時新鮮,到家時也揉得面目全非,兩個山街的趕集日為同一天,且六天才能買一次,在沒有冰箱的年代,蔬菜保存是一個難題。二是老家的水源豐富,不盤點菜園、種點蔬菜,那些古井水除了供日常飲用外就會白白流淌到江里,這也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了。
我家的菜園,剛好在古井的下方,旁邊有三叢大龍竹樹,有一棵比較大的柳樹,一棵野枇杷樹,一棵老桑樹,還有幾棵椿樹,景色優(yōu)美,宛若世外桃源。菜園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5米,地勢平,地力肥,是比較理想的一塊菜地。父親就地取材,把龍竹(一種比較粗大的竹子)劈開做成引水槽,把從古井里溢出的水引到菜園地頭分布著的三個小水塘里,終年流水潺潺、清泉滿塘,這樣,澆菜顯得十分方便,只需用瓢灑澆,不需要桶。記得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隨父親或母親到菜園里勞動,主要負責找水,把落在引水槽里的枯葉等用小棒或者小手清除,使水流通暢。那個年代里,我們這幫娃兒,年紀雖小,但也會干些簡單的勞動,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除了公園就是超市,“勞動”在他們生命中成了陌生的辭藻。當年,我和哥哥或拔草,或開墑,或栽種,或澆水,或施肥。在老家上學的四年里,每天下午放學后,到菜園里澆菜、拿菜、做飯,幾乎成為我的必修課。
因為有了父母的辛勤打理,記憶中,我家的菜園一年四季都是綠綠蔥蔥、生機勃勃,各種蔬菜惹人愛:辣椒、青菜、青筍、青蒜、茴香、白菜、芫荽、蔥、生姜、蕃茄等各種時鮮蔬菜壯壯實實、應(yīng)有盡有。尤其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的老品種韭菜,更是香味十足,移民搬遷時,父親還把它移植到移民新家的庭院里。那個年代,除了施點雞糞、豬糞、牛糞等農(nóng)家圈肥外,從來不使用現(xiàn)在流行的各種人工肥料。每天,我們經(jīng)常去挑水時,順便就去菜園地里摘菜,然后洗凈,拿回家后就直接下鍋了,正如俗語說的“挑水帶洗菜”那樣方便極了,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從菜地到餐桌都是純天然、無污染的”。
我家的菜園,在全村都是打理得最好的。四季中,種的菜一家人吃不完,母親就賣菜。每逢趕集日,母親一大早就去菜園里擇菜、洗菜,然后用棕樹葉把菜一小把一小把地綁好,再背到老家對面、一江之隔的犀牛街賣,一直都很好賣,賣菜收入以補貼家用。我們兄弟三人分別上大學、高中、師范的幾年間,當著小學教師的父親那幾文微薄工資根本無法滿足我們?nèi)说拈_銷,那期間,就是母親賣菜的收入添補了我們在校的生活費??梢哉f,當年的菜園成了我家的“綠色銀行”。
在老家,幾乎家家都盤菜園,菜地或大或小,菜的種類或多或少,但是,大家都精心對待,那功夫,勝過了伺候莊稼。比如,有的菜園不挨古井,鄉(xiāng)親們每天早晚都得到古井里挑水給菜澆水。在老家,看一家人勤不勤勞,做事用不用心,不需要看別的,只需看一看菜園便可以知道了。如果菜園地打理得清清秀秀、像模像樣,蔬菜長得青青蔥蔥、四時不斷,那么,這家人必定是勤勞的、功夫的,也印證了俗語講的“若要手不閑,養(yǎng)馬盤菜園”這一樸素的道理。
菜園,成了故鄉(xiāng)的一道風景線,或大或小,或肥或瘦,或多或少,都生長著鄉(xiāng)親們樸素平淡的生活和希望。從一定意義上說,菜園不僅生長著蔬菜,而且還生長著鄉(xiāng)親們的勤勞和智慧。
可以不夸張地說,我的童年時代,每天吃的蔬菜都是純天然的,是原生態(tài)的,是水靈靈的,是嫩生生的,是綠油油的,總之,是健康的,是放心的。后來,離家到城里上學,盡管學校食堂里各種菜品五花八門、種類繁多,但是,無論如何,我就是吃不出老家土生土長的蔬菜的本真味道,吃不出童年時代健康的滋味和感覺。畢竟,不可否認,城市里的蔬菜大多是經(jīng)過催長素催熟的,大多是“吃”各種人造肥料長大的,而且,反季蔬菜也越來越多,雖然長得更大更粗更壯更好看,味道卻比老家自己種的差得多了。老家的蔬菜是按季節(jié)種的,也是按季節(jié)吃的,什么季節(jié)種什么蔬菜,什么時令吃什么蔬菜,是有講究的,是順應(yīng)自然規(guī)律的。在外念書的那些年,每當吃著各種反季蔬菜時候,我就會格外想念老家的菜園,想念老家的蔬菜。放假回家,就請母親每頓飯都要用白己種的蔬菜做幾道家常菜,非??煽?,非常解饞,假期里,我又找回了久違的感覺。后來,我又回到曾經(jīng)念書的城里工作和生活,回老家的時間較少,但是,只要回老家,我都要吃老家的蔬菜。
再后來,我家因為小灣電站建設(shè)而搬遷到別處。老家的菜園地,現(xiàn)在已被淹沒,成為水下世界了。但是,它一直翠綠在我的記憶里,一直生機在我的生命中。
記得鄉(xiāng)親們?nèi)ヌ羲貌藭r,都會相互給幾棵白家種的蔬菜,相互嘗嘗,那種情誼是真誠的,是質(zhì)樸的,是自然的,沒有半點虛假和做作。有時,人們還主動到別人家的菜園里拿菜,拿了之后,告訴給主人家一聲即可,比如:“大嬸,我去你家菜園里拔了幾棵菜”之類的。在老家,在那年代,這種事情,從來不會被認為是“偷”。小村的鄉(xiāng)風民風啊,淳樸得讓我至今只要想起來就感動不已。
鄉(xiāng)親們,不管生活條件多么艱苦,不管遇到什么年景,該打理菜園時就打理菜園,該種菜時就種菜,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又順其自然。他們用辛勞換來全家人一年四季有滋有味的樸素生活:用菜園源源不斷地向灶房和飯桌提供著豐富的健康蔬菜。一代又一代的鄉(xiāng)親們,是喝著古井水成長直至漸漸老去,也是吃著古井水澆灌出來的蔬菜成長老去或是走出故鄉(xiāng)的。從鄉(xiāng)親們精心打理菜園這一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勞作細節(jié)中,其實是蘊含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的,父母親也常常教育我們說:“要想四季有菜蔬,就得好好盤菜園,就得功夫下得深?!庇纱?,我也想到了這樣一個道理:人,只要勤勞,只要舍得付出,只要辛勤耕耘,生命的“菜園”就不會一片荒蕪,就會充滿希望,就會收獲生命中那抹屬于自己的綠色。
無論何時何地,我都一直都銘記我來白農(nóng)村、生于農(nóng)家,是古井水把我養(yǎng)育,是菜園地里的蔬菜營養(yǎng)了我的童年,也是菜園增加了我家的收入,讓我和兩個哥哥得以在學校里安心讀書?,F(xiàn)在,每當?shù)讲藞鲑I菜,我就會想起老家的菜園,想起原汁原味的各種蔬菜;每當看到衣著樸素、來白附近農(nóng)村的賣菜大媽、大嬸時,我就會情不自禁想起母親,想起她當年憑著單薄的身體背著沉重的籃子,艱難地行進在山路上,爬坡上坎,最終到達山街放下菜籃子,將賣菜收入的一張張零票小心翼翼地揣入兜里的情景。
如今,我在城里蝸居于單元房內(nèi),沒有自然的菜園地可讓我盤,但是,我要在心里開辟并筑起一個生命的、精神的菜園,潛心學習,誠心待人,盡心工作,清心律己,像父母親那樣用勤勞播種夢想,耕耘日子,收獲希望,讓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充實、樸實、瓷實、厚實。
故鄉(xiāng)那口古井
我曾經(jīng)工作、生活了9年的巍山縣城里,有些居民都喜歡到城邊的一口古井里背水。我屬于“上班族”,沒有時間去背水。白然,讓我格外地想念老家的那口古井以及古井里清澈甘甜的井水。
老家坐落在巍山縣西部的黑漶江邊。那是一個綠樹掩映、翠竹環(huán)抱,寧靜和美、民風淳樸的小村莊。提起故鄉(xiāng),我認為最值得驕傲的就是古井水了,那里一年四季都擁有著豐盈的井水,故鄉(xiāng)也因此擁有了一個極富詩意的名字——“龍?zhí)丁?。故鄉(xiāng)的水井位于村子旁邊的一個洼地里,四周長滿了高大粗壯的紅椿樹,有四、五棵粗得需要十來個娃娃才能環(huán)抱過來。水井邊還長滿大龍竹、楊柳樹、黃泡樹等,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水井有好幾口,其中有一口是專門供鄉(xiāng)親們?nèi)∷?,是一口古井了,長約3米,寬近2米,深1米多,用許多一兩米長的條石鑲砌而成,樸素自然而又不失美觀大方。井沿石已被磨得光光滑滑,有的已明顯地被挑水人踩磨得深深地凹了下去。一塊塊井沿石仿佛就是一個個神奇的密碼,藏匿著古井的年歲,鐫刻著古井走過的漫長歲月與飽嘗的艱辛,無聲地昭示著歷史的滄桑與變遷,讓祖祖輩輩的同胞都無法破解。村里的老人無法準確地說出水井到底有多少年歲,只知道這口井從他們開始記事起就是那個樣子,年復一年地為同胞們無私地提供著甘甜的泉水,還有就是無論遇到多么干旱的年份,龍?zhí)兜木畯奈锤珊赃^。
老家就在蒙化茶馬古道“三進”線路之一的“鳳慶——犀牛渡——茶房寺——沙松哨——鼠街——蒙化”這條茶馬古道必經(jīng)之地的犀牛渡口旁邊。茶馬古道就在古井上方,通俗講就是過去從蒙化(今巍山)通往順寧(今鳳慶)的重要商賈通道。有史料可證:明代大文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從順寧進入蒙化,走的就是這條古驛道。因為有了豐富的井水,我們村自然就成了過往商賈馬幫歇息小憩的驛站。爺爺曾自豪地告訴我,那些年每當商賈馬幫起程離開我們村子時,都會情不自禁地夸道:“龍?zhí)端?,真的好!?/p>
就是這樣一口古井,除了滋養(yǎng)哺育老家龍?zhí)妒畱羧思椅迨鄠€同胞外,還毫不吝嗇地恩惠著石窩子、大平地兩個鄰村的鄉(xiāng)親。那古井,不出在其它村莊,而偏偏出在老家龍?zhí)哆@樣一個小得連縣級地圖上都無法找到的村莊,著實讓鄰村的人們艷羨不已,這真是同胞的一種福氣,一種造化。
我是喝著故鄉(xiāng)甘甜的井水長大,并揣著她的祝福走出故鄉(xiāng),到城市求學、工作、生活。俗話說:“親不親故鄉(xiāng)人,甜不甜家鄉(xiāng)水?!痹谕庵\生的日子里,經(jīng)常想起故鄉(xiāng),尤其是經(jīng)常想起故鄉(xiāng)的古井水。故鄉(xiāng)的井水,賽過包裝精美的礦泉水,這話一點也不夸張。凡是喝過古井水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好水!好水!”這,一直讓同胞們驕傲不已。是呀,那井水,用來泡茶,茶香;用來釀酒,酒純;用來洗臉,膚色好?,F(xiàn)在用自來水,總感覺泡茶,沒茶味。而故鄉(xiāng)的井水,一年四季都是清絲絲的,明晃晃的,清碧得可以看清井底的小石子,明凈得可以當作一面天然的鏡子。夏天,井水沙涼、清冽,用“葫蘆瓢”舀一瓢喝,很是舒服,很是愜意,頓覺身心沁涼,疲憊皆除;冬天,則又是另一番景象,早晨,古井總會被一大片氤氳的水汽籠罩著,井水略顯溫熱,可以直接用它來洗臉。同胞們經(jīng)常直接喝古井水,但也很少生病,足以說明古井水的確是好水呀。
過去,每次回老家,我都要到古井邊看看,去尋找童年的記憶。撫摩著越來越光滑的井沿石,我的思緒又不知不覺地回到快樂的童年時代。小時侯,我和小伙伴們經(jīng)常都到古井邊玩,捉蜻蜒、摘黃泡、塑泥人、砌水磨房等,樂趣無窮?;叵肫饋?,都讓我激動不已,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故鄉(xiāng)的古井,就像一位慈祥溫存的母親,一直在默默地為同胞們提供著豐盈的生命之水,用甘甜的乳汁哺育著勤勞善良的同胞。使其傳承古井質(zhì)樸、純潔、善良、無私的秉性,本本分分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古井那清絲絲的井水喲,一直在我的夢境里輕輕蕩漾,泛起一層層微微的漣漪,讓我在睡夢里留戀萬分,讓我在夢醒之后回味無窮。是她,讓我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夠不斷地從她身上汲取前進的力量,去奮力地追逐那個遙遠而又燦爛的夢想。那泓清水將永遠滌蕩著我的精神與靈魂。
那盞小油燈
在我心中,永遠亮著一盞平凡而神圣的小油燈。那是多年以前母親親手為我制作的。每當我在霓虹燈光閃閃爍爍的城市街頭匆匆行走時,心里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那盞遙在故鄉(xiāng)老家的小油燈,對它,我自始至終都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情愫。
記得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母親就親自為我“制作”了那盞小油燈。她找來一個廢舊的墨水瓶做燈身,將三根舊棉線搓擰幾下后就成燈芯,一塊小鋁片鉆個孔就當燈帽。小油燈簡陋卻不失乖巧,看起來雖然土里土氣的,但我還是異常高興地從母親那雙長滿老繭的手里接過了它。
童年的記憶中,鄉(xiāng)親們使用的照明工具非常落后,往往用干柴火把來照明,這種“燈”冒出的煙非常嗆人,而且還很容易引發(fā)火災(zāi)。幸好,母親專門制作了一盞小油燈供我在晚上做作業(yè)時使用??梢哉f,小油燈就是我最早擁有的“私人財產(chǎn)”。
每當黃昏來臨的時候,做完當天繁重農(nóng)活、家務(wù)的母親就會幫我點亮小油燈,替我抹凈桌子,然后,沒有多少文化的她也要抬只凳子坐在一旁認真細致地看我做作業(yè),哪個字被我寫歪了,只要被母親發(fā)現(xiàn),她都會提醒我。曾有幾次,我的作業(yè)本上有幾道題被老師劃上了鮮紅的大“×”,就哭著埋怨母親,問她為什么不教我,好讓我得一百分?母親被我鬧得無奈后總是嘆著氣搖著頭對我說:“孩子,都怪媽不好,有些字媽也不懂,因為媽又不識幾個字,你可要好好學習。”母親在說這些話時,我清楚地看到她的眼眶里漾著淚水,淚花在小油燈微弱的光暈里打著轉(zhuǎn)轉(zhuǎn),一滴一滴地直往下掉。我不敢多看母親一眼,只顧埋頭認真地做作業(yè)。我承認年幼的我在當時是無法真正理解“爭氣”的含義的,但已稍明事理的我也大略知道母親對我講的“爭氣”就是要好好學習、跳出“農(nóng)門”,不能讓別人看不起。于是,我暗暗下決心要把書讀好,為母親爭口氣!每天晚上,我都堅持在油燈下認真地完成當天作業(yè)。
小油燈發(fā)出的光比較暗淡,可慢慢地也就習慣了在小油燈下看書寫字。我寫作業(yè)的桌子就是平時吃飯用的“八仙桌”,非常古老的一張桌子,聽父親說,比我的歲數(shù)還要大。桌子擺放在正堂屋里,四周的墻上貼著些諸如“天地牌位”、“祖先靈位”等神秘的東西,墻角還放著一個古老的香壇。晚上,如果一個人在微弱的燈光下看書寫字還是有些害怕的……
小油燈在堂屋里孤獨地搖曳著歲月的光芒,照撫著堂屋里的一切。小油燈發(fā)出的光雖然沒有后來我到城市見到的那些各種各樣的現(xiàn)代照明燈發(fā)出的光強烈,更沒有那些閃閃爍爍的霓虹燈光誘人,但是,它足以把整個堂屋照得柔柔和和,在燈下看書寫字感到無比地溫暖和幸福,似乎覺得整座老屋都變得神秘、溫馨。
至今仍記得清清楚楚,有天晚上,母親嚴肅地對我說:“孩子,你爺爺?shù)撵`魂就附在‘靈位上,他每天晚上都在看你寫作業(yè),聽你念書,你一定要認真寫,專心念,要不你爺爺會生氣的?!弊詮哪且院?,我寫作業(yè)、念書格外認真了,我怕爺爺“生氣”。有時,我還把得一百分的作業(yè)本擺在爺爺?shù)摹办`位”前,想讓他知道他的孫子沒有給他丟臉。后來,我明白了人死后是無法知道世間發(fā)生的一切的。那時,母親哄我,她有她善良的用意——要我好好學習,做個有出息的人。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在心里深深地“原諒”了母親,并由衷地敬佩和感激她。
年復一年,小油燈就這樣陪我成長伴我學習。時光如流水般默默流逝,在小油燈昏黃的光暈里我清晰地看到母親的黑發(fā)漸漸減少,而臉上的皺紋卻漸漸增多。我極不情愿地知道:母親老了……
讀完小學四年級后,我隨教書的父親來到離家較遠的鄉(xiāng)中心完小讀書。離開那盞樸實的小油燈,每天晚上要在刺眼的電燈下看書,覺得很不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離家求學的路也越來越遠了。再后來,我走進舉目無親、熱鬧非凡的城市里念初中、念師范,在夢里,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與小油燈傾心交談。在燈紅酒綠的現(xiàn)代都市里我很難尋找到小油燈那樸實可愛的身影。因為城市的夜晚全被形形色色的現(xiàn)代照明燈裝飾著,即使偶然停電,城市的容顏也總會被紅燭輕輕搖曳。
與母親相聚、和小油燈見面,只好在短短的假日中。假日回家,母親不再像以前那樣監(jiān)督我看書寫字了。我總喜歡就著小油燈那淡淡的光芒把白己發(fā)表的文章耐心地念給母親聽,母親總是聽得非常認真,待我念完后她就接過報紙書刊仔細地端詳我的名字。母親雖然不識幾個字,但她兒子的名字她是曉得的。也就是在那盞小油燈下,我把各種獎狀都拿給母親看,她總是顫抖著雙手從我手中接過它們,母親看得無比認真,還不時用粗糙的雙手撫摸幾下鮮紅的獎狀,飽經(jīng)滄桑的臉龐透出無盡的喜悅!無意間,我看到母親的眼里又漾滿了淚水,只是那淚水比孩提時見到的要渾濁得多
母親平日是不用那盞小油燈的。我曾問起原因時,母親淡淡地說:“煤油很貴?!迸叮植坏靡粚雍窈竦幕覊m早已蓋住了小油燈樸素的容顏。我慢慢地把小油燈虔誠地捧在手中,仔細端詳了片刻,然后又謹慎地把它握在左手里,當我的右手輕輕地將那層厚厚的灰塵擦拭的瞬間,一幕幕往事突然浮現(xiàn)在眼前,淚水不知不覺地流了出來,順著臉頰往下流淌,咸咸的,咸咸的……
那盞小油燈,一直珍藏在我成長的記憶里。那是一盞永不熄滅的心燈!它將永遠激勵我奮斗,鞭策我前進!小油燈閃亮的光芒,就是母親對我的希望與寄托。母愛,就是那樣的無形與緘默,就是那么的樸素與偉大!
如今,每當我遇到一些困難或者委屈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那平凡但一點也不平庸的一生,想起那盞曾經(jīng)伴我成長的小油燈。只要想起母親那充滿著無盡期盼和鼓勵的眼神,想起小油燈那堅韌而不失溫柔的光芒,我就頓覺力量倍增、信心十足。從而一次又一次地在困境中揚起奮進的風帆,在別人清清冷冷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行走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油燈,多么乖巧多么親切的小油燈,你曾經(jīng)默默無聞地陪伴我成長。你的光芒,照亮了我樸實的靈魂,照亮了筆尖下的世界,照亮了書頁上的真理,你讓我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與堅韌,走向希望和遙遠。
哦,樸實的小油燈,是你點燃了我五彩的夢想,是你照亮了我前進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