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杜敏
【摘 要】在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盡管人們早就對高職院校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所認識,但針對“問題學生”這方面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維艱,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和突破。所以,針對“問題學生”的新的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創(chuàng)新,作為教學論的一個重要范疇,也作為教育理論現(xiàn)實化的重要形式,是我們必須重點探討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教學方法 ? ?高職院校 ? ? “問題學生”
我國職業(yè)教育倡導的是培養(yǎng)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以培養(yǎng)學生技能和職業(yè)崗位應用能力為主,具體體現(xiàn)為培養(yǎng)“基礎理論知識夠用、專業(yè)技能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的專門人才。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就是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尤其是現(xiàn)今,隨著各大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注冊錄取招生政策的改革,越來越多的學生走進高校的校門,層次參差不齊。因此,針對“問題學生”,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傳授,以講授法為主,其學習方式就是死記硬背,根本無主體性可言。尤其是“問題學生”,上課不聽課,下課不復習,整個學期下來,所學知識寥寥無幾,走上工作崗位后理論知識一片空白,無法勝任工作。近幾年來,各大高校都在積極開展素質教育,教學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出具有自我更新知識能力的終身學習者,這就要求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探索應由注重教法轉到注重學法。一方面,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對學習理論的研究,結合大多數(shù)“問題學生”自身的特性,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把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與課本理論相融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重視起對學法的研究。學生不能跟隨老師學習一輩子,因此,學法的掌握不僅是學生在校學習時的需要,而且更是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二、突出師生教學的互動性
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實驗,極大地沖擊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重教輕學的觀念,同時也動搖了“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體系。教師具有主導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學活動,針對“問題學生”更應注重的是心靈上碰撞,所以教學的本質應該是交往。教師應做到:1.轉變教學觀念,做到師生平等交流;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實現(xiàn)師生多向交流;3.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拓寬學生的思維;4.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心理,體驗探究學習的樂趣;5.設計開放性的小結,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
教師要鼓勵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肯定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得出的一切結論,贊揚學生在課堂中一切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行為,確保每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滿信心,主動積極地參與,這樣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交流互動。
三、突出教學活動的生命性
傳統(tǒng)的機械式教學模式重知輕人,教學過程富于理性而單調乏味、邏輯嚴瑾而枯燥無趣,學生只能死記硬背而無求知欲望。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卻不一定有追求真理的熱情態(tài)度,有刻苦勤奮的表現(xiàn)卻不一定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毅力,能遵守教學規(guī)范和紀律卻不一定能經受失敗與挫折的考驗,有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卻不一定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學活動應該能夠觸及“問題學生”的情緒和意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產生自豪感、興奮感,充分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我國以葉瀾先生為代表的教育理論家將人本的教育思想發(fā)展成為“生命教育”理論,認為教育是“為了人們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一種社會活動”,教學過程“不僅僅是分門別類知識的增長,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過程,強調課堂教學應當是一種生命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提升了智慧,而且會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鍛煉,潛能得到誘發(fā),精神世界得到豐富,創(chuàng)造力得到解放,主體性得到提升。
四、突出教學方式的現(xiàn)代性
我們身處信息社會、網絡時代,現(xiàn)代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為教學提供了許多先進的教學技術、教學媒介和教學手段,許多新教法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應運而生,如發(fā)現(xiàn)學習法、暗示教學法、范例教學法、圖示教學法等以及新世紀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倡、主張的探究性學習、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體驗式學習以及影響較大的情景教學法、非指導性教學法、自學輔導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在網絡多媒體教學條件下,學生既可以獨立自主地學習、探究和發(fā)現(xiàn),也可以采取有指導的發(fā)現(xiàn)和探究學習,可以自主檢索文獻,查詢信息,調取相關材料,也可以同教師或同學網上交流和協(xié)商,自由陳述不同意見,表達見解和疑問,還可以在虛擬實踐活動中進行練習和作業(yè);教師的指導、評議、反饋強化可以個別化、及時化,也可以在線“旁觀”無組織的自由學習。
綜上所述,我們要針對“問題學生”重點研究新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與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關注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師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多方面、多方位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黃甫全,王本陸.現(xiàn)代教學論學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316-318.
[2]甘劍梅.關于教育起點觀的哲學闡釋[J[.教育研究,2003(1).
[3]靳玉樂,李森.現(xiàn)代教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0-162.
[4]施永忠.讓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J].教學月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