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昆
(福建省惠安縣荷山中學泉州市362000)
詩歌是按照一定的音節(jié)、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xiàn)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文學藝術形式。根據(jù)表達內容的不同分為邊塞詩,送別詩,懷古詩,詠物詩,山水田園詩,戰(zhàn)爭詩等多種詩歌類型。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fā)乎情而施乎藝也。高中語文對于詩歌主要的學習形式就是“鑒賞”,通過簡練的語言來體會作者深刻的含義,以及蘊含的哲理。下面筆者將具體論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詩歌的鑒賞學習方法。
每一首詩歌都在講述一個故事,而讀者要想更加了解這個故事,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握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由于詩歌語句凝練,并且采取古漢語的表述方式,因此學生在理解起來存在很大的困難,學起來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但是,老師如果在教學中,豐富相關詩歌背景,通過講故事的方法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領悟,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試舉一例,在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離騷》的詩歌學習中,老師就可以通過對屈原本人的經(jīng)歷以及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的知識普及,來使學生深入理解《離騷》所要表達的含義。通過了解我們知道,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人,屈原從小就天資聰穎,心懷大志,勤奮好學,長大后便出仕,深得楚懷王的器重,頒布了許多有利于楚國的國家經(jīng)濟政治政策,但是,由于屈原性格耿直,剛正不阿,也遭到了其他臣子的排擠,楚懷王日久聽信讒言,終于將屈原流放。《離騷》這首詩就是在屈原流放期間寫的,其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句就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熱愛楚國的深切情感。
老師通過對屈原生平的講述會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離騷》中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
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語言的韻律是教師在教學中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詩歌的語言本身就是言簡意賅的,《詩經(jīng)》是中國詩歌的源頭,《詩經(jīng)》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句,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而后的“漢樂府”“唐詩”“宋詞”也是短小精悍,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著重把握這一特質,完成學生對于詩歌的鑒賞。
試舉一例,在高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三冊第二單元《琵琶行》的學習中。教師應重點把握詩歌的節(jié)奏,文章的韻律與作者抒發(fā)的深切情感。《琵琶行》是白居易非常著名的一首詩歌,全文六百一十六個字,主要講述白居易在被貶謫途中遇到一位美麗的琵琶女,這位女子身世可憐,命運坎坷,白居易對他產(chǎn)生了無限的同情,并且由琵琶女的遭遇中聯(lián)想到自己宦海沉浮,政治上受到打擊遭遇,感觸頗深,引發(fā)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作者實則是借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暗喻作者本身的仕途坎坷。
通過反復閱讀,鑒賞詩歌精華是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通過反復的閱讀,會逐漸培養(yǎng)出詩歌的語感,進而增強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找出詩歌精華所在。
試舉一例,在高中語文人教版教材第五冊第二單元《歸去來兮辭》的學習中,教師就應該鼓勵學生反復進行閱讀,相比較而言陶淵明的這首《歸去來兮辭》文章篇幅較長,語義較難理解,學生可以通過反復閱讀理解其中的含義,比如“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在開始讀時,也許會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如果不斷誦讀,就會慢慢了解其中的含義,進而理解作者厭惡官場,隱退田園的決心。
綜上所述,詩歌的鑒賞就是通過反復的閱讀,品評來把握詩歌的豐沛情感,體會語言的節(jié)奏韻律。無論是學習哪一種類型的詩歌,在教學中首先要做的都是了解詩歌背景,因為只有了解了背景,才能知道當時所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作者處于何種心情,加強對詩歌的體會,其次,學習詩歌不光要了解詩歌運用的意象和提及的典故,還要把握詩歌的情感,是悲是喜,詩歌傳遞出的是人生哲理還是個人體會。以上就是筆者對于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的探究和想法,也許在行文中還有不足之處,希望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詩歌教學能夠不斷完善和發(fā)展。
[1]邢成斌,安默峰,甄夢晨.淺談古詩詞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文學教育(中),2010.4
[2]安權虎,李建新,張鎖明.如何提高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水平[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6
[3]關志鵬,李元軍,丁可心.探究高中語文的詩歌教學與文言文教學方法[J].吉林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