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華
(東華大學 團委,上海201620)
2014年初,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lián)共同發(fā)文《關于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通知》(中青聯(lián)發(fā)[2014]2號)。通知指出,由于學生學業(yè)壓力、對于互聯(lián)網依賴程度的加深、群眾性體育活動載體不足等因素,當前青少年學生特別是大學生群體對于體育鍛煉的自覺意識和重視程度明顯不足,體質狀況和健康素質不容樂觀。為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的精神,激發(fā)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幫助大學生提升身體素質,并從中磨練堅強意志、培養(yǎng)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lián)共同決定,從2014年開始,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自接到通知起,全國各級團省委、各級學生會積極響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就上海而言,從2014年3月22日上海市大學生“百日千里”挑戰(zhàn)賽啟動儀式后,上海市各高校團委以各種方式組織團員青年開展多種多樣的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2014年底上海團市委對于在“百日千里”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表彰。2015年初,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lián)共同發(fā)文《關于深入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指導意見》(中青聯(lián)發(fā)[2015]4號),意見中肯定了2014年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希望繼續(xù)深入推進此項活動。2015年5月31日,上海團市委舉行了上海大學生“為愛奔跑”健康跑活動,全市各高校學生參與其中。
就東華大學而言,團中央的通知和意見為東華大學的共青團工作指明了方向。校團委結合校內體育部資源,依托學生體育社團,開展了形式多樣、項目種類繁多的體育活動。體育部明確:每名體育老師指導1~3個體育社團,相關工作納入績效考核,明確要求體育老師指導的體育社團每學年至少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活動,常規(guī)訓練活動每學期不少于八次。指導教師的工作任務明確,對于促進體育社團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原本處于自娛自樂的體育社團因為有了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使其活動、訓練都更加規(guī)范有序,將體育社團變得更加科學化、專業(yè)化,也將體育社團當作了體育教學的一部分。有的體育老師根據(jù)自己的項目特長,指導學生申請成立了新的體育社團,東華大學的體育社團在2014年底已有40余個,項目覆蓋面廣泛,內容多樣。由于體育社團數(shù)量眾多,每個社團每學年舉行一次全校大型活動,就將校園的體育活動搞得精彩紛呈,充分達到了“三走”的目的。
號召大學生們“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強調讓大學生走到校園中、走到操場上做運動,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影響。
人才的質量不能僅局限在專業(yè)能力與思想政治素質的層面上,人才的素質也應該包括身體的質量。體育與德育、智育是一個有機體,不能將其分割,三者間相互交叉、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林語堂在《八十自敘》中回憶:“如果說圣約翰大學給我什么好處,那就是給了我健康的肺葉,我若進公立學校,絕不會有此成果。我學打網球,參加足球校隊,還是劃船隊的隊長哩。”[1]可見體育活動對于人生的深遠影響。中國大學精神的傳播者蔡元培,十分重視人才培養(yǎng),并形成了培養(yǎng)“完全人格”的先進理念。其中,對體育尤其重視:“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最重要之事為運動?!保?]蔡元培先生那時就號召學生們要運動,可見運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才。
運動有利于增強運動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多個身體系統(tǒng),對人體健康有很多好處。
體育鍛煉使人體骨骼的血液供給狀況得到改善,骨骼的形態(tài)結構和功能都會發(fā)生好的變化。鍛煉能夠提高關節(jié)的穩(wěn)固性和靈活性,肌纖維變粗,肌肉體積增大。正常人的肌肉約占體重的35%~40%,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或者體力勞動的人,肌肉可占體重的45%~55%。[3]經過長期的體育鍛煉,在完成定量工作時,心血管機能變化呈現(xiàn)出動員快、潛力大、恢復快的特點。體育鍛煉能提高呼吸系統(tǒng)的機能,增大肺活量。長期堅持鍛煉可使人的缺氧耐受力增強,對氧的吸收利用率提高。體育鍛煉對消化器官機能有良好的作用,能加強胃腸的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從而提高機體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強食欲。大學生正處在身體生長時期,適量的體育鍛煉對于正在發(fā)育的大學生們來說是非常健康和有益的。
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年輕人應該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近年來,“宅”字越來越流行,“宅文化”更是在年輕人中滋生蔓延。當代大學生是隨著中國互聯(lián)網的誕生和發(fā)展長大的,他們非常熟悉網絡,他們喜歡在網絡上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活中離不開網絡?,F(xiàn)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和伙伴的缺失讓他們缺少現(xiàn)實中可以傾訴和交流的對象,而與父母的代溝讓他們不想與父母溝通。現(xiàn)實中無法獲取的友情、愛情、成就感、認同感等,他們就通過網絡獲取。宅在宿舍,在網絡上展現(xiàn)自我,獲取認同,是很多大學生的選擇。
“宅文化”的蔓延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整天對著電腦,且不說視力下降,腰椎、頸椎也都會出現(xiàn)問題;不社交的生活,也容易造成心理封閉,社交能力退化;沒有實踐的積累,阻礙經驗積累和能力提升??傊?,“宅”給大學生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團中央提出了“三走”,號召“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讓學生們到真實的生活中強身健體,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交流交往,避免“宅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大學生體育社團的產生源于高校學生健身、娛樂、社交、情感的需求。體育社團是具有共同體育愛好和特長的高校學生自愿組成,經高校行政部門審批登記的具有互益性、非營利性、民間性的體育活動組織。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體育社團的發(fā)展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與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義和功能[4]。在“三走”活動中,體育社團在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才就業(yè)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凝聚人心、陶冶情操、啟迪心智,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東華大學為例,每個社團每學年都要舉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體育活動,學校內的體育活動大都由社團承辦完成,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活動。每個社團根據(jù)自己的特色,舉行羽毛球賽、乒乓球賽、running man趣味跑步、定向越野、游泳比賽、攀巖比賽等活動,體育項目覆蓋面廣,讓大多數(shù)同學都能有機會參與其中。可以說,體育社團是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載體。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要求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huán)節(jié)形成一股合力,都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人才服務。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活動,促進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只有德智體美均能實現(xiàn)發(fā)展的人,才是全面的人才。學生通過參與體育社團的活動,增強自身的體育素養(yǎng),強身健體,身心愉悅,是很有價值的,也是素質教育的成果。
體育社團是學生出于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參與的組織。因此社團活動更具吸引力,能迎合學生們的喜好,也能帶動周圍的同學參與。在參與體育社團的活動時,大學生既鍛煉了身體,也能促進心理的健康,增強社會適應性。
大學生有時會因學習壓力、談戀愛、宿舍關系以及對未來前途擔憂等原因而產生緊張、焦慮、壓抑和不安等情緒,通過體育社團的活動可以轉移不愉快的意識和情緒,使其從煩惱中脫離。大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其活動本身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從而取得成功的體驗,可培養(yǎng)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質。如果堅持鍛煉,他們的生理機能、身體素質將會得到改善,并能掌握和發(fā)展一些運動技能和技巧。由此,將成功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獲得自我成就感體驗,產生愉快和幸福感。堅持體育鍛煉可使人體格強壯、精力充沛,有效地改善人的身材,更有助于學生們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經常參與體育比賽,會使同學逐漸形成一種不斷進取、勇于拼搏、積極向上的精神,從而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迎接挑戰(zhàn)。
“三走”活動讓不同專業(yè)、年級、性別的同學相聚在運動場上,增加了互動的機會,使平等、友好、和諧的交往成為可能,同學互相之間產生信任感,能有效地進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間產生一種默契和交融。同學也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來認識更多的朋友,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將令人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如果在社團中擔任骨干,負責社團的管理工作,更能夠鍛煉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和處理事情的能力,對于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培養(yǎng)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發(fā)揮著特殊的政治功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育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高校共青團組織與體育社團可以互相補充,互相協(xié)助,達到雙贏。
共青團是在以黨團關系與團青關系這兩對權力關系為坐標所形成的政治邏輯空間中生存與發(fā)展的,其中黨團關系決定了共青團組織的存在與發(fā)展,而團青關系決定了共青團組織存在與發(fā)展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5]。黨與團的特殊關系是其功能變遷的中軸線,青年的特點及需求是其功能變遷的方向標,保持先進性質是其功能變遷的自變量,時代環(huán)境的變化是其功能變遷的因變量。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別是學分制的實行,班級所具有的學業(yè)共同體功能開始消失。學生社團作為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組織載體開始在高校校園中逐漸發(fā)展,使班級作為生活共同體功能的一部分內容被社團所替代。校園中,班級的概念已日趨淡化。同時,社團蓬勃興起,學生們越來越多地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社團中,在社團中學習、生活?!叭摺北尘跋?,體育社團也同樣吸引著同學們的參與,學生們在體育社團中健身、交流,形成新的生活共同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一方面,共青團具有很強的組織優(yōu)勢,有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及組織運行模式,《團章》對成員的權利、義務、獎勵、懲處,從中央到基層各級組織的權責都有明確規(guī)定,這就保證了共青團的組織工作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基于共青團“先進青年群眾組織”的定位,高校團組織更容易聚合品學兼優(yōu)的大學生,因此共青團在人才資源方面有很多優(yōu)勢,聚集著很多優(yōu)秀人才。這些優(yōu)勢都可以為體育社團的發(fā)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1.通過體育社團凝聚青年
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作為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政治性的一面,同時也具有群眾性、社會性的一面。共青團要運用情感、興趣愛好等條件,運用青年喜歡的溝通交流、聚集和聯(lián)絡方式,真正地做到聯(lián)系群眾。黨可以通過共青團聯(lián)系青年,共青團可以借助體育社團聯(lián)系青年?!叭摺北尘跋?,體育社團按照青年們的需求組織各種體育活動,青年們積極參與,一方面強身健體,另一方面也可以交流學習,增加組織凝聚力。共青團組織依靠體育社團聯(lián)系青年、凝聚青年,更好地為廣大青年服務。
2.共青團為體育社團提供展示平臺
中國共青團眾所周知的項目之一還包括志愿者活動,而體育賽事也是志愿者需求的大戶。2022年北京聯(lián)合張家口將舉行世界冬奧會,將需要大批的體育賽事志愿者。如果滑冰、冰壺社團等冬奧會項目相關的體育社團,能在大型體育賽事中服務所在社團的項目,對于學生來說,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對于主辦方來說,可以減少培訓成本,雙方都是大有好處的。體育社團的存在,為高等院校參與大型體育賽事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體育社團也可以借助共青團的平臺,更好地發(fā)揮自身社團優(yōu)勢,辦出自己的社團特色。
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共青團應利用體育社團引導服務青年。具體方法如下:
高校共青團要以育人為導向,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高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是高校團組織必須要做的事情。采取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結合等多種方式,大力宣傳“三走”活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加入到體育社團的各項活動中去,通過體育活動與學生溝通,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體育社團是學生出于自身興趣而參與的,他們在參與社團活動時通常更愿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教師可以在體育活動中了解學生,通過體育社團與學生溝通。溝通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教師和學生的平等對話,耐心傾聽學生的各種想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師生在討論中共同進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思想互動的舞臺。以東華大學為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體育社團的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鍛煉中學習和受到熏陶。在“三走”活動背景下,恰逢毛主席題詞“發(fā)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63周年之際,學校的射箭社團舉行射箭體驗活動,吸引了很多同學參與。體驗活動的同時,還安排了中國傳統(tǒng)的射箭表演,身著漢服的箭手們,行禮射箭,體現(xiàn)了中國的禮儀文化,向學生們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借助“三走”活動,大力支持體育社團的建設,完善社團負責人選拔、社團制度、資金支持和教師指導等方面的資源配置,通過體育社團服務廣大青年學生。
首先,高度重視對學生社團負責人的選拔培養(yǎng),有計劃地對學生社團負責人進行培訓,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要把學生社團負責人和骨干人員納入到學生干部體系,在推優(yōu)評獎等方面充分考慮他們從事的社團工作及其業(yè)績,通過他們凝聚更多的學生,使社團聚集在黨團組織周圍。其次,制定和完善體育社團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是體育社團向前發(fā)展并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體育社團生存和發(fā)展的根本保障。學校的政策導向在促進體育社團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政策可以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更好地配置資源[6]。東華大學團委密切關注和研究體育社團發(fā)展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以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的精神改進和創(chuàng)新體育社團工作。積極探索跨校社團活動、社團刊物與宣傳活動的管理方式和辦法,認真研究社團與其他學生組織的關系、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融入社團活動等問題。通過創(chuàng)新工作內容和形式,適應學生需求,增強學生社團和社團活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努力形成新形勢下通過體育社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新方法。然后,加大對體育社團建設的資源投入。東華大學設立社團華彩基金,積極支持社團的發(fā)展。在活動場地、活動條件等方面對體育社團給予優(yōu)惠和支持。加強對體育社團的指導。最后,高校共青團組織要加強工作指導,把握正確方向,大力扶持、熱情鼓勵、正確引導。要充分調動專業(yè)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選派有專長和責任心強的教師指導學生社團建設,并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社團指導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和工作水平。
綜上所述,“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有著重要意義,高校共青團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借助體育社團的力量凝聚青年、服務青年,為青年們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1]林語堂.八十自敘[M].北京:寶文堂書店,1990:26-31.
[2]蔡元培.在愛國女學校之演說[A].蔡元培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46-49.
[3]楊春玲,高玲娣.大學體育[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11-12.
[4]王哲,梁紅霞.湖北省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8(1):86-93.
[5]鄭長忠.建構共青團組織創(chuàng)新的體制內政治支持——新時期高校黨建帶團建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3,11(3):76-80.
[6]程華,趙蕊,戴健.發(fā)達國家體育社團發(fā)展的法律環(huán)境、運行監(jiān)督機制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5,39(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