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qū)新源小學 陳梅紅
課堂教學關(guān)注“以人為本”的今天,預設(shè)與生成一樣重要,忽略“預設(shè)”,在“放羊式”的課堂里,將會出現(xiàn)“腳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局面。而摒棄“生成”、“一成不變”的課堂將毫無生氣,最終牽制了學生的思維,也抹殺了課堂的靈性。如果能夠關(guān)注“生成”,讓學生的語言、心理、思維在激烈的碰撞中,擦出火花,在老師的引導下統(tǒng)一認識,求得理解。就能夠在無形中讓課堂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得以膨脹,盡可能深地挖掘課文的思想內(nèi)涵,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而把課堂引向精彩,使原先預設(shè)的思想情感的引導都能恰如其分地突現(xiàn)出來。
怎樣促進課堂的“生成”,使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呢?
教學過程是開放的、生成的,是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tài)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除了“預設(shè)”和“預設(shè)生成”外,往往還會產(chǎn)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義的信息材料,這就是非預設(shè)性生成。
如:《風箏》一課,當學到“風箏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這一句時,課堂里就冒出了一個聲音:“風箏又不是鳥,怎么凌空飛起呢?”我及時捕捉了這一信息,把問題拋給了學生,教室里炸開了鍋:
學生甲說:“風箏很輕,在風的帶動下就能飛上天空,那是利用了風力?!?/p>
學生乙說:“風箏做得精巧,帶著小朋友的希冀,所以能夠輕盈地飛上天空,這是小朋友的歡樂的心情的體現(xiàn)?!?/p>
為加深對詞的理解,老師:“你見過哪些東西也能凌空飛起呢?”“一陣風刮過,羽毛凌空飛起?!薄按箫L吹過,塑料袋子凌空飛起。”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既理解了“凌空飛起”這個詞的意思,也理解了孩子們在放風箏過程中那種愉悅的心情了。
因水平和能力的差異,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如果把它當成一種資源,伺機引辯,觸類旁通,“一石激起千層浪,浪浪相生而動”,往往能把課堂引向精彩。
《風箏》一課,在講到風箏做得并不像,但孩子們卻非常高興時,其中有一個孩子突然提到:風箏做得一點都不像,為什么他們還能玩得那么開心?學生通過交流、爭論,統(tǒng)一了意見:風箏做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從做風箏、玩風箏、追風箏中體會到了一種過程性的快樂。還有一個學生說:”風箏最后飛走了,孩子們應該是失望的,傷心的,這怎么能說是一種快樂呢?我想借機引起一場爭辯,于是我拋出問題:孩子們到底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允許你們保留自己的意見,但你得說出理由。于是一場唇槍舌戰(zhàn)開始了:
有的說:他們是悲傷的,因為好不容易做好的風箏飛啦,找不回來,再做又要花很多時間,而且畢竟在做風箏的時候傾注了自己太多的感情,丟了它,就像丟了魂,沒有找到當然傷心啦。
有的說:他們應該是快樂的。因為風箏可能把我們的心愿、理想帶到更遠的地方;或許被人撿走后,為別人帶來了快樂。在我們看來是:我們送出了快樂,別人也收獲了快樂,這就是所謂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學生在爭論中各抒己見,在不同的理由中貼近了文中孩子們的心靈,于是課堂上精彩紛呈,充溢著生命的活力。
“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寬松和諧的氛圍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想象欲望,課堂上的精彩因教師的煽動、學生的互動而產(chǎn)生,在學生的學習欲望陡生的課堂里,學生個人的知識、經(jīng)驗與文本碰撞后產(chǎn)生的自我體驗,能夠刺激學生想象的欲望,這種欲望推動了課堂生成,而正是這些個性化的見解使我們的課堂洋溢著創(chuàng)造的激情,彌漫著生命的氣息。
如:《風箏》一課,我設(shè)計了一個模仿現(xiàn)場情境:孩子們在放風箏時,嘴里會喊些什么?田里的農(nóng)民會喊些什么?學生進行現(xiàn)場模仿,不同的叫喊聲,不同的語氣,使整個放風箏的場面在教室里再現(xiàn),讓學生的心與課文中孩子的心靠得更近。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在課堂上隨處可見。
文本本身就是一大物質(zhì)課程資源,學生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常常會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不容錯過,它們有時能成為教學的催化劑,如果引導得當,能夠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深化理解,升華認識。
如:教學“憧憬”一詞,我出示:我們精心地做著,心中充滿了憧憬與希望。有個學生就問到:“老師,憧憬是什么意思?”于是我把“憧憬”轉(zhuǎn)化為:“當時你也在做風箏,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情境,在情境的體驗中,懂得了做風箏時,總希望風箏能夠越飛越高,高過白云,高過藍天,與飛機、與小鳥一起飛翔;或者飛機能帶著我們的理想飛出國門,走向世界,帶著我們對祖國的祝福,帶著我們對和平的呼喚,飛越萬水千山等等,在生生之間的交流中,在課堂思維的碰撞中,加深了對課文情感內(nèi)容的理解。
接著仿寫:假如讓你做一只風箏,你想做一只什么樣的風箏?怎樣做?
屏幕出示:我( )做一只( )樣的風箏,希望它( )。
聽完孩子們的回答后我接著話說:這便是你們心中的憧憬。于是孩子們對“憧憬”這個詞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啦。
只有當我們本身對所教的教材讀透得如同識字課本一樣,我們才能把精力從教材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因此,注重“預設(shè)”關(guān)注“生成”是對教師能力的挑戰(zhàn),關(guān)注學生的差異這樣的課堂只能憑老師的才情,文化的底蘊,教學的素養(yǎng),生活的積淀,才能更充滿靈氣地、藝術(shù)化地去與學生、與課堂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