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兵松
(安徽省寧國中學,寧國 242300)
2014年暑假,我拜讀了林華民老師的著作《做一流的教學能手——特級教師林華民的108個教學主張》,被其風采深深折服.這是一本充滿教育智慧與課堂實戰(zhàn)方法、專門研究課堂教學藝術的講座式、案例式教育專著.與教育界一些名家的經(jīng)典著作相比,本書沒有高深的教育理論,只是收錄了作者作為中學特級教師,長期從事中學教學與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些個人感悟.本書有五篇,對我啟發(fā)最大的是前三篇,分別是《清新實用的教學理念》《獨特高效的教學方略》和《容易操作的教學技巧》,共十三章.它們成為我教育教學工作中最亮的一盞指路明燈,不斷增強著我的教學自信,激發(fā)著我的教學靈感,為提高我的課堂教學效率助力加油.下面是我總結的三點體會.
林華民老師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如在本書《清新實用的教學理念》第一章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中他提到:“課堂替代是產(chǎn)生低效課堂的罪魁禍首.”什么是課堂替代呢?是指本該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的事被他人替代了,本該由全體學生完成的事由少數(shù)學生替代了,本該由學生完成的事被教師替代了,諸如此類本該由學生個體完成的事卻被教師或其他學生替代的現(xiàn)象.在課堂替代中,最糟糕的是思維替代.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和初中的課堂這種替代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多見了,但高中課堂中的替代現(xiàn)象屢見不鮮.替代導致課堂成為老師的“一言堂”,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只是“做做樣”的現(xiàn)象.反思高中課堂,教師要盡量減少課堂替代,把課堂的閱讀權、提問權、思考權、表達不同意見權等,無條件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前幾天參加了我校物理組開展的“駐組聽課”活動,聽了兩位年輕教師的課.我不否認兩位老師都有著深厚的專業(yè)知識,課前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例題、練習信手拈來.然而40分鐘的課堂我們兩位年輕老師完全占用了35分鐘,在此期間老師一邊講,一邊板書,沒有提問一位同學,沒有讓學生總結一條規(guī)律、獨立思考一個問題,更沒有讓學生動一下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沒有一次交流和合作.這樣的課堂是十足的教師替代學生.教師認為我講過了,你就應該會了,甚至還會產(chǎn)生一種疑問:“這個問題我已經(jīng)講過多遍了,你為什么還不會?”其實這是一種低效的課堂教學,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剝奪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權利.林老師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屬于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教師絕不占用.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構建綠色生態(tài)的課堂,抓住綠色課堂元素:自主、探究、合作、參與、自信、尊重.視聽教學的集大成者——愛德加·戴爾通過“學習金字塔”提出學習效果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tǒng)方式,都是個人學習或被動學習;而學習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這些話至今聽起來仍發(fā)人深省.
教師的課堂目光之遠近與寬窄,間接反映了教師教學經(jīng)驗之富缺與學識之深淺.——林華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缺乏經(jīng)驗的老師常常會出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眼睛只能看到前兩排學生,后面睡覺的學生看不見;站在講臺中央不動腳只動口,不走下講臺一步;愛寫板書,整節(jié)課幾乎都在板書,說一句寫一句,寫完就擦、擦完再寫;對于全部學生是否在聽講,是否聽得懂,他都不關心.這類老師概括起來的特點就是眼里沒有學生,只有板書.
受林老師的啟發(fā),我的課堂教學十分重視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教學中做到“看一看”“等一等”“問一問”的原則.一堂課、講一個問題,我都要“看一看”學生的表情,從他們的眼神中看看這一時段的教學效果怎么樣,有多少學生理解了.若有一部分學生不懂,我要“等一等”,拿出一點時間讓他們互相交流,慢慢消化.班級學生學習有差異,“問一問”也講學問,難一點的問題提問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基礎一點的問題提問成績較差的學生,總之課堂上要讓所有的學生能夠找到自信和學習的動力.肖川先生提出課堂要能“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林老師說:“沒有個別指導與關注的教學是缺乏靈氣的教學,缺乏生命力的教學;沒有面向全體、兼顧個體的教學是‘目中無人’的教學,是‘麻木不仁’的教學,也必然是低效的教學.”真是一語中的.
培養(yǎng)“學科小先生”,協(xié)助教師為需要幫助的學習小組及個人提供及時的解疑服務.把問題解決于課堂之內(nèi),讓教學延伸到教室之外,這是當今課堂教學的兩大追求目標.林老師建議中小學教師可以大膽嘗試建立學習小組,培養(yǎng)“學科小先生”.教師要養(yǎng)成學生遇到學習困難先找學科組長、再找“小先生”,最后找老師的好習慣;課堂練習與課外作業(yè),要養(yǎng)成先學生自己修改、同桌互批,再學科組長、“小先生”批改,最后再由教師檢查批閱的好習慣.
受林老師的啟發(fā),我在自己的班級里使用了“小先生教法”.數(shù)學成立“華羅庚組”和“陳景潤組”.這兩個組分別由班級數(shù)學成績最好的6名男生和6名女生組成.地理成立了10個學科小組,每組挑選一位地理成績最好的學生任組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協(xié)助老師對學困生進行幫扶,檢查學生的作業(yè),出自習課考試卷,批閱周考試卷等,同時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互相競爭,為班級營造“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新風貌.通過這種模式,全班學生的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學生也不必事事找老師,很多問題就在學生中間得到了圓滿的解決.這一舉措還促使了“學科小先生”們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加壓,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的成就感;同時,也讓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和睦,班級的凝聚力得到加強.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向優(yōu)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讀《做一流的教學能手——特級教師林華民的108個教學主張》,我仿佛能看到林老師在溫暖的陽光下和學生一起愉快地學習,在寂靜的夜里埋頭總結寶貴教學經(jīng)驗,整理著厚厚的資料,時而深思,時而微笑.一流的教學能手首先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作引領,方向不對,技巧再好也終將離目標越來越遠,只有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易操作的教學技巧,才能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