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塘沽濱海開發(fā)區(qū)特殊化學品堆場發(fā)生的大爆炸舉國震驚,令人痛惜。關于天津塘沽爆炸的相關訊息,成為民眾和輿論關注的焦點。
無論是那些憤怒、追責詰問的,還是感動、抹淚合十祈福的,人們既有著對受害者和罹難者的憐憫與同情,也有著對自身安危的關切。通常情況下,在一次災難或者災禍發(fā)生后,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進行情境代入:我會遭遇這種厄運嗎?
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機制,這次天津塘沽爆炸事故發(fā)生后,人們的恐慌和焦慮相比此前的幾次災難或災禍事件,顯得更為普遍和強烈。
短短4個多月,加上這次的天津塘沽爆炸,已經(jīng)有了至少5次化工廠爆炸事件。?;钒踩鹿暑l發(fā)的疊加效應,加劇著公眾對城市安全的焦慮。而多年來,各地因為在城區(qū)附近興建化工項目而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在全國各地都有發(fā)生。政府和專家們信誓旦旦地承諾和保證所建化工項目絕對安全??墒?,如此密集的多起化工廠爆炸事件,讓人們?yōu)榘踩卸咏箲]。不只是危化品爆炸,還有電梯“吃人”、自來水危機等,都會引燃個體的安全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當人們?yōu)榘踩械膯适Ф陡薪箲]時,他們將無法平和、堅毅地生活,甚至在睡眠中都會勾勒噩夢。我們努力建設的幸福大廈,不可能在缺乏安全感的地基上來完成。
因此,如何來修補這個社會的安全感,應該是一個比救災善后更值得深思的工作。
而安全感的修復,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撫慰,更是一種制度呵護:這種呵護,可以是將“細節(jié)審慎”嵌入城市治理之中,可以是應急預案多“長點心”,但究其本質(zhì),就是用密織牢固的安全屏障將公眾與危險隔離,讓公眾跟“自?!鼻榫w盡早解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