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旭慧
(浙江省天臺中學,浙江 臺州317200)
模糊語言是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彈性語言,它是指外延不確定、內涵無定指的特性語言。模糊性是語言固有的特性之一。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人類的思維也并非總是條分縷析、清晰可辨,很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作為思維載體的語言,也就不可能也不必時時處處事事都那么精確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利用模糊語言能使語言表達更為自然得體,更好地表情達意,取到良好的交際效果。而文學作品中,作家更是有意識地運用模糊語言來塑造藝術形象,增強藝術效果。作為語文教師,高度重視教學文本中的模糊語言,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語言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伍鐵平教授指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語言中有大量模糊現象,其邊界不可能像刀切那樣截然分明”,“模糊語言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大的意義”,“文學描寫中充滿了模糊語言”。
教學文本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語言,客觀上要求語文教師對其予以高度地重視。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小說、詩歌、散文、戲劇、新聞通訊、演講詞、科技說明文等多種文體。模糊語言在不同的文體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體現了科學類文本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也體現了文學類文本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在文學作品中語言模糊現象俯拾皆是。比如,詩歌作品本身就是一個個“模糊集”、“模糊塊”,小說往往借助模糊語言來刻畫人物的復雜心理,散文中有很多典型的模糊修辭格,戲劇的潛臺詞都是模糊語言。文學作品需要選擇模糊語言來傳達豐富的內涵,增強藝術感染力。正是諸多的模糊語言的匠心使用,作者才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個美妙神奇的藝術佳境。
李運富教授說:“語文教學的著眼點始終是作品的解讀和作品的生成?!苯滩闹械哪:Z言常常就是學生認識上的“模糊點”,能否正確地理解這些模糊語言,往往就是學生能否對教學內容作出科學解讀的關鍵。在文本解讀中,我們不能回避這些模糊語言。在語文的閱讀活動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必須把握住這些關鍵點,才能實現認識上由模糊到明晰的過程,才能提高語言的鑒賞水平,感受語言文字的妙趣。
模糊語言所表示的概念,內涵不確切,外延不明顯,給讀者留下了較大的主觀情感運動的空間。模糊語言的運用,使作品有了更多可供讀者去充分發(fā)揮的文本空間,同時,也大大拓展了作者和作品所呈現出的意義之外的意義空間,這些空間是模糊的,依賴讀者的參與才能確定下來。如《祝?!分恤斔睦蠣數膬蓚€“可惡,然而”,學生依據上下文語境可以填補相應的內容,但這種未完成式的模糊語言的運用,卻更有力地表現了魯四老爺的虛偽、自私、冷酷和封建禮教衛(wèi)道者的形象。還有如《雷雨》中的眾多戲劇潛臺詞,往往意味深長,耐人咀嚼,值得讀者仔細推敲。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抓住這些模糊語言,深入地探究,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表達的深層意蘊,讀出自己的個性感悟。
王尚文教授認為語文教學應為言語教學。李運富教授也認為,語文的核心是“言語作品”。李維鼎先生在論述“語文”的本體時也說到:“語文教學的內容是以‘言語作品’為主體,教學活動本身就是‘言語活動’,教學方法則是‘言語活動’規(guī)律性的反映和順應,教學目的更是‘言語行動’優(yōu)化組合的必然結果,仍以‘言語能力’為焦點。”
語文教學關注語言本身,引導學生品讀這些模糊語言,可以點燃學生心靈的火花,釋放學生的個性和情感,啟發(fā)、誘導學生的審美情思,使學生在增長語言知識的同時,陶冶了情操,升華了思想境界。這樣才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目標和不同的文體特點,抓住那些不同類型的模糊語言信息,作為解讀的切入點,即尋找一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引出對全文的解讀,往往課堂教學就顯得線索清晰,內容集中,重點突出,別具匠心。
如《孔乙己》中的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型模糊語言。教師可以此為突破口,設置一系列的問題。針對“大約”,要求學生思考:孔乙己處在怎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著怎樣的特殊身份?哪些人嘲笑他?為什么要嘲笑他?針對“的確”,引導學生思考:孔乙己的兩次出場,在外貌、神態(tài)、動作、語言等方面有何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他的必然下場說明了什么?通過這些問題,學生能領悟到孔乙己的悲劇是在笑聲中進行的悲劇,他的悲劇既是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的悲劇。
看似矛盾、模糊的語言形式,卻精確地表現了復雜、深刻的主題,這是模糊語言的魅力所在。語言既存在精確性,又存在模糊性,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作用。這是模糊語言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教師對模糊語言不淺嘗輒止,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如果語文教師能重視這些模糊語言,抓住這些肯綮,就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文本中的模糊語言常常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和興奮點。模糊語言在表意上的不確定性、不明朗性,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開啟了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接受,與教師和文本展開對話,師生間互動交流,實現教學相長。
李運富教授說:“‘語文教學’是學會理解別人的‘言語作品’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言語作品’?!比纭督系亩啊分械囊粋€句子:“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學生品讀這句模糊語言,調動生活積累,展開想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有人認為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村童的活潑、可愛,也有人覺得還有一只活潑可愛的搖著小尾巴的小狗的形象在腦海浮現,還有人想到那潔白的雪地上留下的那一串美麗的梅花形腳印。通過品味語言,學生更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生活的情趣。
課文中的模糊語言往往能激起學生探究的欲望,開啟學生的想象和聯想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和領悟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品味鑒賞能力,提高了自身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對教學文本中的模糊語言應充分地重視,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和重要性,不能刻意回避,不可“模糊”對待,要去仔細推敲、琢磨,有自己的理解與思考,有個性化的解讀。語文的根本是語言,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去感悟模糊語言文字的妙趣,才能增強學生的語言品味和鑒賞能力,提高語言的表達水平,并最終有助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綜論[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6).
[2]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3]王尚文.語感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維鼎.語文言意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李運富.語文的核心是“言語作品”[J].語文學習,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