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媛
(華南師范大學 文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訓詁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它與當今中學語文課本文言文注釋及教學關系尤為密切。杭州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曾有幾期文章是關于訓詁學與中學文言文教學的,第一篇就用訓詁學知識“匡正”了中學語文教材的幾個文言詞注釋,其中被“匡正”的第一個詞便是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中的“銀燭”。文章這樣寫道:
我認為“銀燭”不是指白色的蠟燭,而是譬代天上的月亮。為什么?看一看詩的意境就可以得到印證了。宮女們既然是在室外“輕羅小扇撲流螢”、“臥看牽牛織女星”,那又何必點上白蠟燭?看雙星,必然看到月亮。再從“銀燭秋光冷畫屏”一句看:白蠟燭根本沒有春光、秋光之分,只有月亮才有春光、秋光之分,也只有秋月的月光才有寒冷之感。
乍一看到這篇舊文,便覺不妥。古有“月明星稀”之句,杜詩中的宮人真的有可能一邊賞月,一邊觀星嗎?對天象的好奇倒激發(fā)了我用去探究該句“銀燭”原義的興趣。
譯解古詞,必用訓詁。訓詁方法有形訓、聲訓、義訓和文訓。從義訓上講,《辭源》中對“銀燭”有兩個解釋:一是“銀泥”,一是“喻明亮之燈光”,并不見有“明月”之意。然古人寫詩填詞,不乏喜用替代字者,“月亮”這一意象在古詩詞中就有“桂華”、“嬋娟”、“蟾宮”等若干替代詞,至于“銀燭”是不是指“月亮”,還需用文訓的方法討論之。
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以推求詞語準確解釋,叫做文訓,亦稱觀境為訓。之所以認為“銀燭”指的是月光,是因為詩的二、四句寫宮女們在室外“輕羅小扇撲流螢”、“臥看牽??椗恰?,因而不必銀燭高照。但事實上,詩的首句寫的是室內環(huán)境,何解?請看“畫屏”一詞,《辭源》對其解釋是:“屏風之飾以彩畫者?!倍捌溜L”是古時建筑物內部擋風用的一種家具,可見,《秋夕》首句描寫的是室內環(huán)境,如此,室內有燭光也就不奇怪了。若要說“燭光”原無春秋之異,那“畫屏”本豈有冷暖之別呢?蓋王國維之“有我之境,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此之謂也。
此外,“銀燭”指的是“蠟燭”還有異文可作佐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選編的《唐詩選》和中華書局出版胡可先先生選注的《杜牧詩選》中,“銀燭”一詞皆作“紅燭”,根據這條異文,可以推斷“銀燭”在詩中并沒有代指“明月”的意思,它指的就是“蠟燭”。
非但《秋夕》中的“銀燭”沒有指代“明月”之意,陸游《花時遍游諸家園》中“??忠购ㄋ髂?,錦茵銀燭按涼州”之“銀燭”亦無此意?!般y燭”一詞也見于陸游其他詩作中,但皆不作“明月”解釋。如《小園竹間得梅一枝》中的“荒山野水終自得,銀燭金壺亦何有”——還是用文訓:此詩中有“枝橫澹月影在地”之句,詩人卻又感嘆“銀燭何有”,可見此“銀燭”非指“明月”。類似的詩句還有其《看梅歸馬上戲作》:“江路疏籬已過清,月中霜冷若為情。不如折向金壺貯,畫燭銀燈看到明”,只不過這里將“銀燭”寫作“畫燭”和“銀燈”——這實際上是一種互文,“畫燭銀燈”指的是一個事物,即“有畫飾的明亮的蠟燭”。
那么應該如何理解《花時遍游諸家園》中的“銀燭”呢?詩人明明是在室外賞花彈琴,為什么要點蠟燭呢?君不見蘇軾《海棠》詩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之句?陸詩大概是對蘇詩的化用,這在陸游《雪后尋梅偶得絕句十首》亦有體現:“銀燭檀槽醉海棠”(“檀槽”指琵琶等樂器)??梢?,陸游也不曾把“銀燭”用作“明月”的替代詞。
而“銀燭”作“蠟燭”解,在古詩中卻有眾多旁證,如:梁元帝詩:“銀燭含朱火,金爐對寶笙”,李白《夜別張五》:“聽歌舞銀燭,把酒輕羅霜”,王維《早朝》:“銀燭已成行,金門儼騶馭”。能“含朱火”,能“舞”動,能“成行”的,只能是“蠟燭”或“燭光”。綜上看來,“銀燭”一詞應與“月亮”無關,杜牧《秋夕》中的“銀燭”還是解釋為“蠟燭”比較合適。
[1]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辭源[M].商務印書館,1983.
[2]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3]胡可先.杜牧詩選[M].中華書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