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藝 柯西鋼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062)
“醉”一字在《漢語大字典》中的解釋如下:1、飲酒適量。2、飲酒過量,神志不清。3、祭而神享之。4、沉酣入迷。5、昏聵、糊涂。6、用酒浸制的食品。7、通“悴(cuì)”。以上這些都是“醉”的傳統(tǒng)意義及用法。然而,隨著現(xiàn)實生活的日新月異和網絡平臺的逐步發(fā)達,“醉”的含義悄然發(fā)生了變化。比如:
(1)隨手拍:騎電驢喂奶我也是醉了。(《大河報》2014年9月8日新聞標題)
(2)愛上海軍的10個理由,看著也是醉了?。▏啦烤W2014年10月16日新聞標題)
(3)為了淘寶爆款,大家這么拼,也是醉了……(《南方都市報》2014年9月4日新聞標題)
以上例子說明,“醉”正作為新詞新語之一員的流行趨勢已不可阻擋,接下來,我們就著重分析一下“醉”字的新用法。
(4)扔舊錢包把放里面的身份證一起扔了我也是醉了,自己都無法原諒自己。(新浪微博2014年10月19日)
(5)看到這樣的寶貝,我也是醉了。(《貳周刊》2014年6月10日新聞標題)
(6)歐冠也是醉了:瘋狂的進球盛宴改寫了歐冠歷史,而歐洲豪門杯觥交錯的痛快旁邊,“躺著中槍”的巴西黯然神傷。(2014年10月23日廣州日報新聞標題)
(7)鳳凰網的這篇報道也是醉了,我們搞了幾十年的航天衛(wèi)星竟然是依賴橫版世界地圖?我讀書少你別騙我。(2014年10月19日新浪微博)
通過例(4)~例(7)我們發(fā)現(xiàn),動詞性“醉”的詞義發(fā)生了轉移。當今風靡于各大網站論壇、微博博客和報紙雜志的“醉”,通常表示對人物或事物,無法理解、無法交流和無力吐槽,多可與“無語”、“崩潰”、“無力吐槽”等換用。此時,“醉”作動詞,通常與“也是”搭配,構成“……也是醉了”句式,來表達一種“無語”的心理感受。這種“無語”可以是對自己頻繁犯錯或犯低級錯誤的無語,也可以是對人物或事物的鄙視以致根本不屑回擊的無語,還可以興奮滿足到根本無需再解釋的無語。
1.程度副詞“醉”做狀語。程度副詞“醉”做狀語的情況比較特殊。常見的用法是用諧音替換的方法替換掉用作狀語表程度的“最”。比如:
(8)Angelababy、張柏芝,女星化妝成鬼,素顏“醉”美。(騰訊娛樂網2014年11月6日新聞標題)
(9)史上“醉萌”司機,肇事后推車前行。(安徽衛(wèi)視《每日新聞報》2014年4月17日)
以上兩個例子即用“醉”替換了“最”。從詞語之間的關系看,網絡諧音詞語與原詞在字面上看是風馬牛不相及,相互關系好像是同音即可任意替換的,但實際上這種替換是具有一定的理據(jù)性的。這種理據(jù)性主要體現(xiàn)為在具體語境中諧音詞與原詞在意義上的聯(lián)系。比如這里的“醉”既表達了“最”的程度義“很、非?!?,又表達了“醉”義的“讓人癡迷或者使人無語”。再比如同為網絡諧音詞的“萌主”在具體語境中就既有“盟主”的“領袖、首領”義,也有“萌主”的“可愛”義。這種諧音替換使語言更加生動活潑且富有感染力,言簡義豐又耐人尋味。因此,從詞的形、音、義之間的關系來看,網絡諧音詞是利用詞語的聲音作為修辭手段來豐富語言的表達的,并且諧音現(xiàn)象是任意性和理據(jù)性的語言原理的辯證統(tǒng)一。諧音形式是詞語在言語交際中的變體,它們有特定的使用語境:總是出現(xiàn)在非正式語體中,如日常的口語交際、網絡論壇或者報刊上的社會生活新聞版等。
2.程度副詞“醉”作補語。“醉”延伸為程度副詞作補語來修飾動詞和形容詞時,它與其他由動詞和形容詞虛化而來的語法化程度副詞“死、壞、透”等的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大體相當。比如:
(10)被虐醉了,大家被哪些大神虐過。(百度貼吧2014年10月19日)
(11)混血小正太睡覺九連拍,網友大呼萌醉了。(親貝網2014年10月17日新聞標題)
由于“醉”作程度副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所以還可以構成“動語+補語+賓語”的結構。比如:
(12)蠢萌界智商最高的狗,簡直蠢醉我了哈哈哈。(蘋果論壇2014年10月24日)
(13)這兩房可美醉我了,你不住我可就住進去了。(趕集網2014年6月13日)
“醉”的新義被運用于微博貼吧、新聞雜志、電視廣播等多個傳播平臺且在體育業(yè)、娛樂業(yè)、房地產銷售業(yè)等多個產業(yè)均有涉及,“醉”引申義的走紅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根據(jù)調查得知,“醉”的引申義在以往的文學作品中也曾經出現(xiàn)過。筆者對北京大學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中現(xiàn)代漢語文獻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在當代的報刊以及小說中異于本義的“醉”已經出現(xiàn),比如:
(14)令狐沖說:“我一看到那些人的諂媚樣,可就渾身難受,搖搖晃晃幾欲醉倒?!保ń鹩埂缎Π两罚?/p>
(15)內行的讀者無不拍手稱善,我的心簡直醉了。(1994年人民日報標題)
而如今“醉”的引申義再次進入大眾的視線,被廣泛運用于各大網絡平臺以及人們的日常交際中,其爆紅的動因以及方式途徑有哪些呢?我們主要從語言內部機制、外部客觀條件以及當代社會文化心理三方面進行探討:
現(xiàn)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是個開放的系統(tǒng),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而處于不斷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之中。新詞的產生、舊詞的消亡受社會發(fā)展變遷的影響,同時也是語言內部機制制約的結果。
首先從語言本身來看,“醉”的本義具有很大的衍生空間,為其比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醉”新興的比喻義與本義有著明顯的相似之處:“醉”的本義是人因酒精的刺激或對某一事物的癡迷而神志不清;“醉”的比喻義則是人因某人或某物的刺激超過某一心理設限而產生的無語、驚訝、鄙視等情感。這種“因外界的刺激使人產生非正常的情感表現(xiàn)”正是“醉”的比喻義衍生的內在基礎。并且,“醉”能夠作為程度副詞使用也是因為它原有的語義特征為其作為程度副詞的新用法提供了語義基礎。傳統(tǒng)的“醉”本身就有達到“神志不清”這樣很高的量級幅度的含義,所以當它被用作程度副詞作補語時,就可以強調更高的程度義,因此程度副詞的用法就被大眾欣然接受。
其次,新詞義產生與人們對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認識有關系,只有認識到兩類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才能用稱呼甲類事物的詞去稱呼乙類事物。兩類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我們可以從語言外現(xiàn)實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和人類的認知模式來考察。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語義衍生的內在動力之一。隱喻就是在主體的認知和推理作用下,把一個領域的概念影射到另一個領域,也就是從始源域投射到目標域?!白怼睆钠浔玖x出發(fā)經過人的經驗和推理,將“醉”的“外界刺激”和“神志不清”的特點影射到某人對某事某物的一種無語的態(tài)度?!白怼钡谋扔髁x和作為程度副詞的新用法的產生屬于隱喻式引申的結果。
從外部客觀世界來看,首先強大的社交媒體平臺為“醉”新義產生和走紅提供了外部條件。一個新詞新語的廣泛使用,沒有強大的媒介平臺是無法達到海量的傳播效果的。比如,曹格的“也是蠻拼的”的傳播平臺就是《爸爸去哪兒》,而“醉”的傳播平臺據(jù)查就是LOL網絡游戲及其粉絲貼吧,LOL是一款有幾千萬玩家的游戲,傳播效應可想而知。其次媒體的洗腦式的重復也是其新義使人印象深刻的原因?!白怼笔紫韧ㄟ^“我也是醉了”句式在LOL的游戲主播當中傳播,接著被眾多網民使用,采用“洗腦式”的重復播放直至人印象深刻,這種傳播方式就像“怕上火就喝加多寶”這類廣告一樣,多次重復寫入人們的記憶。
首先語言是社會的鏡像,一定社會的風俗時尚、審美標準,常常通過語言外化出來,尤其是通過詞匯表現(xiàn)出來?!白怼弊忠炅x的出現(xiàn)和大行其道也是語言使用的娛樂心理使然。不管是“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我也是醉了”的自嘲還是“遇到豬一樣的隊友,我也是醉了”的婉諷,都是人們追求娛樂化交際效果的體現(xiàn)。
其次從人的主觀世界來看,人們的心理作用對“醉”新義的產生和走紅也有促進作用。追趕時代潮流,不甘落后是人的普遍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促使大家哪怕是在一個口頭禪的使用上都不愿意落后于其他的朋友,所以人們會以一種主動的姿態(tài)傳播像“醉”這些詞語的新用法。網民們通過微博、微信、貼吧、豆瓣等主要社交渠道,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使新詞新語快速流行起來。
首先在網絡化、信息化時代,求新求變求刺激是青年一代普遍的語用心理特征。“陌生化”的說法往往更能迎合青年大眾的心理,在一定的語境中,表達“無語”的“醉”實現(xiàn)了其語義特征從[+酒]到[-酒]的轉變,既顯得新穎別致,能宣泄、表達年輕人的某種心理情感,也迎合了青年大眾追求個性化表達的心理。
其次,“醉”新義的走紅體現(xiàn)了使用者詼諧幽默的心理趨向?!白怼钡氖褂谜叨酁槟贻p人,這一群體對于新事物以及新現(xiàn)象有較強的接受能力,追求自由平等,喜歡輕松隨意。所以他們習慣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像“醉”、“汗”、“點個贊”這類流行語,一方面可以拉近雙方的距離,也可以為會話平添幾分幽默。
再次,“醉”的盛行符合語言運用的經濟原則。在網絡環(huán)境下,人們的交際方式發(fā)生變化,所以對于語言簡潔性的要求就相對現(xiàn)實生活更加明顯。一個“醉”字表達出了比“無語”、“驚訝”“反感”等單一詞義更為豐富復雜的情感和意義。
最后,從言語交際方面來說,“醉”的使用更多時候可以凸顯會話中的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假設情景A拿出一張自己的照片給B看:
A:我這張照片怎么樣?
B:畫面太美,我也是醉了。
在這個對話中,一方面,B遵循言語交際的合作原則,對A的提問做出相應的回答,進行了有效的回應;另一方面,B借助“我也是醉了”使回答委婉而又詼諧幽默,讓交流得以在愉悅的氛圍中進行。
據(jù)查,目前廣為流行的“醉”讓很多網友樂此不疲,“我也是醉了”更是被大家當作口頭禪一樣使用。筆者近日在百度引擎中搜索“我也是醉了”,顯示的結果有2,360,000條,這種對新詞新語的熱捧現(xiàn)象記錄了某一特定時期人們的社會文化心理和網民獨特的語用心理。盡管在這之中也有很多不必要、無意義的用法,但我們不應該完全否定它,而應以寬容、實際的態(tài)度對“醉”及其使用主體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并給予關注、規(guī)范和引導。
[1]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1986-1990.
[3]葉南.程度副詞作狀語和補語的不對稱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05).
[4]吳鋒文,吳瑞敏.親風盛行為哪般[J].學語文,2013(01).
[5]張紹全.詞義演變的動因與認知機制[J].外語學刊,2010(01).
[6]方芳,張霞.從隱喻和轉喻看詞義衍生[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12).
[7]周建民,楊揚.論網絡諧音詞語在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特點[J].江漢大學學報,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