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柳
(陽光衛(wèi)視,香港999077)
在專家們探究漢語言文學的漫長過程中,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產生濃厚興趣,與語言學相結合形成了許多復合型學科。此種復合型學科應用于多種語言探究過程,尤其是對母語非漢語的兒童習得漢語方面成果顯著。
近幾年,漢語作為語言學的分支被廣泛研究于各個學科。例如,研究語言(包括漢語)和社會行為之間關系的學科,被稱為社會語言學;從文化的角度出發(fā)研究語言學(包括漢語)被稱為文化語言學,從心理學以及各種綜合學科/交叉學科的角度研究語言學,被稱為心理語言學(Psychology of language)。從名稱來看,心理語言學的字面含義告訴我們這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既包括心理學又包括語言學。很多心理語言學專家學者表明,心理語言學是最接近語言學的研究體系,更是新興研究領域認知科學的一個部分。但是回歸到日常,人們對于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了解甚少,并不知道語言使用(包括漢語使用)的過程是怎樣的?;谘芯繚h語語言學,本文著重就最基本的心理語言學方向介紹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漢語習得上的情況。
兒童所處的時期即童年,在這一關鍵期學習語言,能夠輸入大量知識,進步非???。作者認為,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習得漢語時也應該遵循“關鍵期”的假設,盡量把漢語的習得安排在關鍵期內,這樣對漢語的掌握就會既扎實又牢固。對于關鍵期假設,很多心理語言學家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顯示,當人們年齡越來越大時,第二語言習得越來越困難。漢語習得也是如此。例如,作者教過一名年齡為11歲的韓國兒童Kim學習漢語,在經過六個月的漢語學習后,Kim漢語水平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一開始不知如何發(fā)音到能說簡單的句子;作者還教過一名年齡為19歲左右的德國女生Charity5個月左右的漢語,作者認為,Charity年齡比Kim大,接受漢語知識的能力和習得漢語的能力會比Kim強,但實踐證明,Charity僅僅是理解能力勝于Kim,在前期的漢語學習中比Kim進步要快,但對于漢字的記憶并不如Kim,在重復糾正錯誤后還會犯同樣的錯誤。Charity在習得漢語時重復犯錯誤的過程,也被心理語言學家叫作第二語言習得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的過程。“化石化”的過程概括了漢語學習者遇到的普遍現象,即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無論被改正多少次均會重復一個錯誤形式,直到語言水平達到相當的高度,即“瓶頸期”。
兒童語言是心理語言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對兒童語言的最早研究起源于德國學者迪德曼。心理語言學家認為,兒童語言的發(fā)展反映了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水平的發(fā)展,而兒童在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則經歷了漫長的階段。例如,嬰兒時期,主要運用情景性的能力與他人交流,牙牙學語時期,能夠運用簡單實詞表達需求?;趯和谝徽Z言與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Weinreich提出,兒童在習得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時,由于年齡的差異和學習語言的差異,這種差異就可以用兩種雙語獲得表明,一種是同步雙語獲得,另外一種是非同步雙語獲得。同步雙語獲得,即兒童同時習得兩種語言,他們的雙語稱為同步雙語獲得。
在雙語兒童習得漢語的過程中,混淆容易出現。原因很簡單,他們的母語基礎還沒有得到穩(wěn)固,又學習了與母語毫無相似度的漢語,所以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難免出現語言遷移。母語影響是最明顯的特點。在兒童學習漢語時,無論母語是哪種語言,都會或多或少影響漢語的習得。例如,母語為法語的兒童在習得漢語時,受法語卷舌音的困擾很難發(fā)出無聲調音節(jié)和“兒化韻”的音,母語為韓語的兒童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很難遵循漢字的規(guī)矩“橫平豎直”。Genesee(1989)認為,干擾現象普遍存在于雙語兒童的語言習得過程中。當雙語兒童習得漢語時,大腦中缺少適當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所以他們從另外一種語言中“借用”,借用的語言通常為母語。
競爭模型是由Mac Whinney和Bates提出的一種認知與功能主義理論,是關于語言表達而不是語言能力的模型,主要強調跨語言比較,收集語料是研究競爭模型行之有效的方法。心理語言學家將競爭模型運用于探索“線索”對語言習得的影響,而人們通常利用“線索”理解句子,判斷句子的“施事—受事”角色的一些線索,例如格標記、語序、主語動詞一致性、生命性對比等等。
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習得漢語理解漢語句子時,應當首先理解線索趨同的句子(典型句子),這些漢語中與母語線索趨同的句子對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學習者而言比較容易學習。反之,如果漢語中的施事和受事與英語或者與兒童的母語有著很大差異,那么他們在理解漢語句子上就會有困難。因此,在教授母語非漢語兒童漢語時,句型與語法顯得格外重要。從競爭模型的線索來看,語言轉移現象也是存在的,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理解漢語句子的過程中總是將理解母語時的思維模式或者理解方式套用在理解漢語句子當中去,因此會受母語的影響犯一些在漢語中不常見但與母語密切相關的錯誤。
線索力度(Cuestrength),也是母語非漢語兒童在理解漢語句子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簡言之,線索力度就是指線索出現的頻率和線索的可信度。在“女孩兒喝橙汁”這個漢語句子中,施事主要取決于哪個線索更有力度,力度強的線索就會影響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對句子的理解。在理解漢語句子時,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習得漢語的最初時候,線索力度設定相當接近于母語,他們也會盡量將學習到的漢語的新知識歸入已有的母語知識。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擴大使用已學會的母語知識,從而導致漢語習得中錯誤的出現。這也就是為什么他們在習得漢語過程中會犯下與母語相接近的錯誤。
所謂編碼,就是將感覺刺激轉變?yōu)橐环N可以記憶程序儲藏的方式;儲存則是指將記得的資料轉變?yōu)橛洃浀囊环N程序;提取則是指在需要時探測出記憶的資料的一種程序。漢語老師根據兒童的特性經常會通過圖片、動畫、兒歌或是重復播放錄音等幫助兒童記憶漢字字形及漢語句子,漢語老師的這種教授過程就是記憶中的刺激過程。兒童往往對圖片、動畫的這種視覺編碼過程在短時間內保持如相片般清晰的視覺影像,即便在圖片移開或者是動畫放映結束后仍然“看到”圖畫在眼前。兒歌和錄音則是音碼編碼過程。在重復的播放中,兒童處在一個“浸泡式”的環(huán)境中,當錄音播放久了抑或是重復次數多了,對他們的大腦皮層產生刺激,而記住與母語看似毫無關系的漢字漢語句子就容易得多。
韓國兒童Kim在學習漢語的起步過程中相當困難。他不僅要兼顧課業(yè),還要學習漢語。在起步過程中,對于枯燥的漢字字形與復雜的字音他無法提起興趣。我運用視覺編碼的設置,將漢字字形通過象形的圖片展現出來,讓他在腦海中進行聯想,很快就可以記憶簡單的漢字。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聯想也叫做“想象編碼”。每個人都具有聯想的能力,而這種想象編碼能力運用于語言教學方面有著非同凡響的效果,母語非漢語的兒童學習漢語過程中激發(fā)想象力,從而啟動想象編碼過程去記憶字形字義字音,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無論一個人習得母語還是漢語抑或是其他語言,都不可能是一日之功,都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多年的積累。在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母語非漢語的兒童漢語學習者的漢語習得情況后,為了保持他們學習漢語的熱情,提高學習漢語的效率,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我們應該將心理語言學方面的知識合理運用于實踐當中,努力提高兒童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合理安排適合兒童漢語學習者的輕松愉快的教學模式。
[1]D.W.卡羅爾.心理語言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靳洪剛.語言發(fā)展心理學[M].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3]艾金森,西爾格德,等.心理學概論[M].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
[4]郝靜,賀林茜.淺析花園路徑句[J].文學觀察,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