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星
(吉林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130000)
儒家的修身之道就是先正心然后修身,進而達到養(yǎng)性的目的,恢復(fù)人的真心本性。修身才能齊家,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我們應(yīng)該從自身角度出發(fā),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
誠意正心是儒家內(nèi)心修養(yǎng)的根本,強調(diào)內(nèi)心修養(yǎng)要有一顆誠心和一份誠意,只有人的內(nèi)心真誠無邪念,我們才能端正態(tài)度做事。
儒家在誠意正心方面做了比較精辟的闡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保ā洞髮W(xué)》)在這里強調(diào)首先要使自己停下來,達到一種內(nèi)心的平靜,才能有所收獲。
而《大學(xué)》中“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修身在于使自己的內(nèi)心純正,如果心中有怨恨,有恐懼,喜好玩樂,有憂患,都不能使內(nèi)心純正?!洞髮W(xué)》的最終目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這一切的源頭就是需要先正其心,進而修身齊家達到治國平天下。
而《中庸》提出:“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薄扒苡姓\,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闭\實是天道的法則,做到了真誠就會引起萬物的變化??梢娬\實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是社會行為的向?qū)В且粋€國家無形的財富,也就驗證了“是故君子誠為貴。故至誠無息”。
《孟子》提出: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實是天地之大道、天地之根本規(guī)律。追求誠信,則是做人的根本原則?!熬铀?,仁義禮智根于心?!倍凇睹献印分腥柿x禮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只有當你誠意正心,才能把根本放進心里。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它的修身之道也是它的精髓所在。學(xué)會推己及人是儒家修身的途徑,有利于我們完善自己的人格,深化核心價值觀。
《孟子》云:圣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吨杏埂诽岢觯壕又?,修其身而天下平。強調(diào)修身的重要性。
孔子是最早對于修身之道做出系統(tǒng)闡述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論語·學(xué)而篇》)曾子每天反省自己,不懈怠。而《大學(xué)》里講:子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用曾子的方法保持每天的進步。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薄墩撜Z》的修身最主要的途徑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边M而達到:“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則遠怨矣?!?/p>
“君子有諸己而后求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大學(xué)》)品德高尚的人,總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別人做到。而“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睹献印放c《大學(xué)》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與以修身為本不謀而合。
儒家推崇的推己及人、《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庸》得到進一步論述: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不愿,亦勿施于人。多在自身方面找問題,嚴格要求自己,人格的完善,是我們今后人生道路的一大堅強后盾。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元素,只有個人的小家維系好了,才能維護好社會這個大家,才能推進社會和諧。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保ā吨杏埂罚┤蕫劬褪侨?,將愛父母放在第一位。父母是家庭的支柱,是和諧社會的主要推動力,孝順父母必然成為修身的基石。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xué)而篇》)而《孝敬》中“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在家要孝順父母,還要順從師長,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仁者愛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部分,《論語》云: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只有孝悌才能仁德地對待別人。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大學(xué)》中提出:“一家仁,一國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憤事,一人定國?!币粋€家庭的和睦是一個國家的溫度,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個人家庭做好了,才能去奉獻社會。它還提出: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悖。而《大學(xué)》中,對老年人應(yīng)當體貼侍奉,對年長的兄長應(yīng)當尊敬并聽從,對弱者應(yīng)伸出友愛之手幫助他們,這樣一來整個社會就充滿同情心。
在當代中國,我們的民族、國家堅持的方針和政策,是一個目標性問題??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薄捌堈渖硪?,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其他人自會效仿。
《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中庸是仁政的標準,孟子把仁與人結(jié)合,就是道,就是仁德的實踐。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孟子》)
我們應(yīng)該心系國家做到“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達到一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的境界。
有史以來我們都在宣揚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2014年5月4日習(xí)近平在在北京大學(xué)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誠意正心,修身是個人要求,齊家是社會要求,治國平天下是國家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把國家、社會、個人的價值融為一體,不僅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zhì)的要求,還繼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成果,體現(xiàn)時代精神。
[1]李炳南.論語講要[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2001.
[3]鐘茂森.細講論語[M].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
[4]傅佩榮.傅佩榮細說論語[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
[5]王國軒.大學(xué)中庸[M].中華書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