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健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界定,把語文課程的目標和內(nèi)容都聚焦于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簡稱“語用”,引導學生學習“語用”便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去年年底,在教學聯(lián)誼活動中,我執(zhí)教了《掌聲》一課,主要圍繞“語用”這個核心做了教學設計。
為了實現(xiàn)引導學生學習“語用”的目標,第一次教學時,我選擇了以下一些訓練點。
1.感悟。《掌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掌聲的鼓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自信開朗的故事。為了讓學生能感悟小英的內(nèi)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輕聲讀,劃出描寫小英動作的句子,想想小英的心情。(指名說,出示相關句子)此時,她想些什么?
生:害怕。
師:請你再讀一讀。(生再讀)我們大家都感到了小英的害怕,大家齊讀。
學生在劃句子、讀句子、說心情等系列教學環(huán)節(jié)之后明白了小英當時的心情。
2.背誦。背誦是積累語言的快捷方式。課文最后一小節(jié)揭示了課文的主旨,為了達到在課堂上快速積累的目的,我設計了“去詞填空”的方法讓學生背誦。學生先練背,后齊背。但整個環(huán)節(jié)學生興趣不濃,顯得被動,為“背”而“背”。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拋開了課文內(nèi)容,忽略課文的內(nèi)在情感。
3.拓展。結合這一單元的前幾篇課文,我設計了拓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體會課文蘊含的深意、藝術的魅力。出示《第八次》、《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蒲公英》課文名稱。
師:這些文章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你有什么感悟?
指名提問,有些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毫無新意可言。
4.練筆。為了訓練表達能力,學習課文之后,我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閱讀《爭吵的螞蟻》,然后提問:“你感覺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你讀了短文想對別人或者對自己說些什么?”學生練寫,交流。練筆的原意是讓學生寫下閱讀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但事與愿違,很多孩子只寫了一句關于團結的話。
試教后,聽課老師感覺這節(jié)課沒能真正把語言文字運用訓練到位,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我的整個教學過程都在圍繞聽、說、讀、寫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為什么還會給人這樣的感覺?我不禁反思,確實,這節(jié)課由始至終都在引導學生學習“語用”,但“語用”訓練點沒有找準。重新思考之后,我把此課學習“語用”的訓練點做了如下改變。
1.變感悟內(nèi)容為學習表達方式。對于《掌聲》這一課來說,根據(jù)句子讀出小英的心情,這并不難,但作者是通過哪些描寫寫出了小英的心情呢?低頭的動作、猶豫、眼圈紅了,這些動作、神情的描寫,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難點,我這樣教學:
出示:輪到小英的時候,全班同學的目光一齊投向了那個角落,小英立刻把頭低了下去。
師:她此時一定很——(自卑、緊張、難過),你從哪兒讀出來的?(幻燈顯紅“低”)
師:真會讀書,你從人物的動作讀出了小英的心情,把“緊張”放進句子里再體會體會。
師:一個簡單的低頭動作描寫,讓我們看到了小英的內(nèi)心。
2.變感悟語句為滲透學法。陶行知認為:“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币龑W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比學習語文知識更重要。根據(jù)學生特點及教材特點,我做了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首先是“讀書做批注”的方法。
出示: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來。我們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兒紅了。
師:這時,小英在想些什么?小英就這樣遲疑不決,拿不定主意,這就是猶豫。(幻燈點紅“猶豫”)
師:因為猶豫,所以小英慢吞吞地站起來,小英的眼圈紅了,小英這時該有多么——(幻燈點紅“慢吞吞、紅”)把你們想到的詞寫在句子旁邊。
師:誰來用自己的朗讀表現(xiàn)出小英的心情。
學生自由練讀。教師指名讀。
師:聲音很好聽,要是慢一點就更好了。(另一生再讀)
師: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了小英的心情。我們讀書時不僅可以劃出重要的句子,還可以點出重要的詞語,寫下感受,這就是批注法,這樣做對我們讀懂課文有好處。
其次,“讀書做筆記”的方法。
師:這段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把它記在了讀書筆記上,你們想看嗎?老師把“掌聲”課題寫在這里。想寫嗎?請同學們拿出讀書筆記把這段話工工整整地抄寫下來。開頭要空兩格,字大小要勻稱,松緊要適合。今后同學們讀書時遇到打動自己的句子可以像這樣記在讀書筆記上,也可以寫下自己的感受體會,這就叫“讀書做筆記”。
3.變機械記憶為真情熏陶。課文最后一小節(jié)是作者情感的升華,告訴我們?nèi)巳硕夹枰坡?,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怎樣才能把掌聲真正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掌聲呢?我在教學中配上鋼琴曲,通過引讀等方法,讓學生的心靈得到洗禮,不知不覺就背下了這段話。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像小英一樣珍惜別人的掌聲,不論身處怎樣的困境,都變得自信樂觀。我們也要像文中的同學們一樣時刻記得把鼓勵、祝福、關心、贊揚的掌聲獻給別人。
老師引讀,學生接讀。(配樂。)
同學們,請輕輕地把這段話告訴自己——
同學們,請大聲地把這段話告訴所有的人——
同學們,讓我們永遠把這段話記在心中——
在學生會背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水到渠成,有事半功倍之感。
4.變空洞的拓展為課外閱讀延伸。讓學生說出對各篇文章的感受,有一種炒冷飯的感覺,這樣的拓展沒有提升學生的認識。思考之后,我這樣設計:
在學生學完《掌聲》這樣感人至深的一篇課文后,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另一本讓無數(shù)人感動得流淚的書——《愛的教育》,同時鼓勵孩子們閱讀時摘抄感動的句子,寫下閱讀感受。這既激發(fā)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又使這節(jié)課學到的讀書做筆記的方法得到落實。
5.變練筆為落實課后習題。為什么“小練筆”寫不出來?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脫離文本,和本課學習脫節(jié),學生的思維來不及轉換;二是練筆內(nèi)容牽強附會,沒能提供讓學生易寫的素材。讀寫結合,讀中學寫,關注表達,這是當前語文教學倡導的方式。但不是每篇課文都能找到讀寫結合點。如果把小練筆硬塞進去,那效果肯定不理想。
《新課標》指出:“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庇纱丝磥恚瑢W習語用,并非讀寫結合的唯一方式。為此,我關注了課文后的練習題。書后最后一條練習題是抄寫最后一小節(jié)。
老師示范,講清格式要求。學生認真工整地抄寫在讀書筆記上,然后評議。
學生認真書寫漢字,掌握讀書做筆記的方法,其實就是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當下,學習“語用”是語文老師的共識。但究竟尋找怎樣的訓練點來引導學生學習“語用”,老師們還有很多疑惑。通過《掌聲》這一課的研磨,我對如何選擇學習“語用”的訓練點有了以下一些思考。
1.挖掘教材的“教學價值”。每篇課文都具有兩種價值,一種是傳播信息的價值,即原生價值;另一種是如何傳播信息的信息價值,即教學價值。簡單地說,原生價值是指課文寫了什么,教學價值是指課文怎么寫的。原生價值和教學價值,密不可分。原生價值關注的是內(nèi)容,教學價值關注的是表達方法。對于語文老師來說,引導學生學習語用就應挖掘課文的教學價值。如《掌聲》這一課,我從感悟小英的心情轉化為體會作者是通過哪些描寫寫出小英的心情的,從追尋“原生價值”上升為“教學價值”。
當然,一篇課文會有多種教學價值,一節(jié)課選擇怎樣的教學價值引導學習“語用”,還要根據(jù)語文教學的要求,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2.著眼于書后練習題。書后習題是針對不同文體精心編制出來的。利用書后練習題可以指導學生預習生字,可以明確學生的朗讀要求,可以獲得教學思路,可以引導隨文練筆,可以學習表達方法,可以體會課文遣詞造句的奧妙。因此,充分落實書后練習題是學習“語用”的有效途徑。教學《掌聲》一課,我抓住最后一條習題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3.關注方法的習得。語文方法的習得是指學生通過嘗試運用語文學習方法,從而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猶如掌握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此課教學中,我著重培養(yǎng)學生做筆記、做批注的方法,為學生的精讀打好基礎。
4.讀與寫自然結合?!缎抡n標》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練習,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边@就要求讀與寫要自然結合,因此,語文老師要深入挖掘教材,找準讀寫訓練切入點,不能為“寫”而“寫”。
總之,引導學生學習“語用”的方法、途徑很多,語文老師要依據(jù)課標、教材、學生特點尋找適合的訓練點,這樣才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