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杰
科普說明文以其新奇的知識、通俗的語言、睿智的思維,在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下冊中都獨占一個單元。它不僅要將新奇深奧前沿的知識告訴學生,還要通過自主學習、課堂交流與互動,努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zhì)。只要我們細咀嚼,精挖掘,單調(diào)的科普說明文定能在自主課堂中綻放魅力。
科普類文章所涉及的高新科技的知識,與我們學生的實際生活還是隔著較遠的距離的。如果就憑教材中的寥寥知識內(nèi)容介紹,學生只能懂些皮毛。
教師如果在教學之前,通過多媒體向?qū)W生展示一些圖片、視頻,讓學生從真實的畫面、生動的視頻、精要的文字中領略新興科技的無限奧秘,那么學習科普文的主動性就大大增強了。比如,在講授《在太空中理家》時,教師先從網(wǎng)絡上收集一些太空生活的真實圖片或生活記錄的視頻資料,就能快速吸引學生的眼球,進而去深入了解太空生活情景。
“百聞不如一見”。對于有些實在難以理解的科普知識,我們就不得不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例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講到克隆鯽魚的誕生,學生對這一領域的知識還沒有涉及。如果此時,教師能將其實驗的過程通過多媒體進行簡單的圖片演示或視頻展示科學家們是如何用鯽魚囊胚期的細胞將細胞核吸出,再移入已去除掉核的鯽魚卵細胞中的,那就化深奧為淺易了。
新課程學習要求教師應盡量放手,讓學生自由選讀,鼓勵學生運用勾畫圈點的讀書法,生疑發(fā)問,相互助學,自己總結(jié),凸顯“我的課堂我做主”的風采。
首先,落實“生生”交流,防止互動的真空。就概括文章內(nèi)容而言,可讓學生自由朗讀,逐段概括其主要信息,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由組長進行整合,選派代表全班交流。如教學《從小就要愛科學》一文,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筆者要求每個組員至少要從文中畫出5 個重要內(nèi)容(按每段一個計算)信息,然后再進行班級交流,學生一般就能自己明白科技知識的意義與成就,了解那套叢書的特點和意義。這就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口頭表達和協(xié)作能力。
其次,以優(yōu)帶差,讓學生真正自主互助。也就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6 人為宜),組內(nèi)一對一相互幫扶,旨在給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一種情況是各組指定成績較優(yōu)秀的兩名同學,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體悟,提出1~2 個問題,由組員回答。考慮學生水平不同、答題能力有限,教師可適當將問題引導在課文內(nèi)容本身的尋找上,句子語言及用字的賞析上,或是閱讀的感受啟發(fā)上。另一種情況是各組由兩名成績較落后的同學質(zhì)疑,至少提出一個閱讀過程中不能理解的問題,讓組員幫助解答,組員如果不能解決,可求助全班或和教師了。這種以優(yōu)生帶動差生、讓差生促進優(yōu)生的學習形式,既能鍛煉優(yōu)等生深入文本的挖掘能力,又能鼓勵后進生的質(zhì)疑能力,讓自主互助的觀念貫穿于課堂的始末。
比如在《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教師只需抓住小標題“克隆是什么”,讓各小組指派一人解說,各組比一比,誰能把把內(nèi)容概括得簡明、語言組織得精準。教師根據(jù)回答,就能馬上反饋到各組的學習情況和互動的效果。而采取小組間的競賽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讓大家在彼此不同的回答中取長補短,互惠互利。
當各組的答案出現(xiàn)不一致或不完整時,由其他小組進行修改完善。像《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文,整篇就是圍繞花兒能長出艷麗新奇的花色的原因展開說明的,而不僅僅局限在一種紅色上。但學生答題時卻容易犯只看題目不管全篇的毛病,使得答題不完整,不全面。此時采取小組間的互幫互助,就能有效地避免答題的單一或遺漏,讓課堂反饋盡善盡美。
為了查看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程度,并進行適當?shù)耐卣古c延伸,可在課堂的最后設置“看我說科技”環(huán)節(jié)。這既能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拓展他們的思維,又可激發(fā)學習的熱情。比如,當看到色彩、形狀新奇的花朵時,你又想研制出怎樣的花種,準備借助哪些科技知識來實現(xiàn)這一預想,為此你又將做哪些努力。再如學完《死海不死》之后,你們還知道哪些類似的神奇的地理現(xiàn)象,你從中受到了怎樣的啟發(fā),你能否借助這一知識為人類造福。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包含著學生很大的想象與理想,由此激勵他們努力學習新知識,實現(xiàn)自我價值。
一堂好課,不僅要有美妙的開頭、生動的自主互動,也離不開及時有效的反饋與調(diào)整。只有把課堂教學落到實處,讓簡單的科普文也乘上課堂改革的列車,我們的教學才更為高效,我們的課堂才能盡情綻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