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杰
(河北省樂亭縣姜各莊鎮(zhèn)姜各莊初級中學)
聲樂學習是一門技術含量非常高的科學的藝術。研究多年,深感其博大精深。有的人歌喉一囀,震撼人心,全場寂寂,一曲歌罷,滿室流韻,余音繞梁,掌聲如雷,眾人矚目,魅力無窮;職是之故,黽勉惕厲,認真研磨,感悟到聲樂學習方法自有技巧,一定要講究科學,要注重聲樂訓練的程序,下面將本人心得略述一二,若益于同仁教學,是為筆者所深幸。
在音樂教學與學習過程中,我感覺用伴奏帶演唱是不符合聲樂表演規(guī)律的,否則必然是固步自封。這是我多年觀察、傾聽、研究而定的結論。不論是以“個人量身定做”的伴奏帶,還是從已有的伴奏帶復制的,無論是多么好的伴奏,哪怕已經登峰造極,對演唱者來說,仍然是下下之選。伴奏帶已將這首歌定型成一個固定格式,演唱者亦步亦趨,無論演唱多少遍也是重復而已,絕對沒有大的突破;特別是節(jié)奏上,不能有一點變化,如果演唱者即興有了靈感,依然只能循常習故,否則就會跟不上或合不好,也就是說,演唱者的每一次演唱都必須是一樣的,如此演唱,豈能創(chuàng)新?有一首歌曲《想你的夜》,關喆作詞作曲,我仔細聆聽關喆的每一次演唱,發(fā)現(xiàn)每次都有不同,甚至有極大差異。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關喆自彈自唱,演繹的最優(yōu)秀,關鍵是關喆每次幾乎都是自彈自唱,每次和每次都不相同,印象最深的是在浙江電視臺,第一次看到關喆彈著鋼琴演唱,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節(jié)奏快慢相宜,表情感人至深,歌唱浸人肺腑。萊布尼茲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由于音樂有變化,關喆每次演唱也迥然不同,這樣,演唱的才情才能夠發(fā)揮到極致。
另外,馬來西亞歌手茜拉演唱這首歌曲,成為關喆之外最棒的一個詮釋,但是每次演唱都很出彩,可以說是震驚全場。雖然不是自彈自唱,但是每次音樂都有豐富的變化,茜拉在很多的地方演唱過,比如湖南《我是歌手第二季》、廣州電視臺、貴州電視臺、香港電視臺,每次都配有不同的音樂,給人別樣的享受。之所以他們兩個人的演唱能夠比他人成功,就是音樂變化。聲樂是一門表演藝術,是表演就一定會受到時間、空間的影響,而且也受到表演者、伴奏者的情緒、身體狀況等變化的影響,因此同一首歌每一次的處理上都會有一些細微差別。還有同一首作品不同人演唱,表達方式和情感處理是不同的,這些是千真萬確的。因此,將聲樂表演藝術限制到一種固定格式,讓多數人用一種處理去演唱,是違背聲樂藝術表現(xiàn)規(guī)律的。
說話和唱歌的區(qū)別很大,要想唱一曲動人的歌,一定要掌握良好的呼吸方法。平時談話的呼吸很淺,使用的是自然式呼吸方式,唱歌強大的氣息,需要比較深的腹式呼吸法,很多歌唱家常說的丹田之氣,就是適合歌唱的,有人形容這種吸氣要像輪胎的外胎,即便是內胎的空氣全部放完,外胎依然保持挺括,鍛煉這種吸氣方法,首先氣要吸到腰的周圍,然后利用呼氣肌和吸氣肌的對抗,找到用力的支點,這樣的演唱有力量,能夠高亢、聲震全場。演唱時候,以氣發(fā)聲。練習呼吸的方法如下。
1.深呼吸,緩慢悠長,如置身花園,深聞花香,慢慢讓氣進入體內深處,然后略作停頓,像打噴嚏之前那樣短暫的一憋,讓腰部向周圍擴張,如果腰部有硬挺擴張的感覺,要注意保持和培養(yǎng)。這是歌唱的第一步。
2.呼氣。呼氣要控制好,切勿一下噴薄而出,要緩慢、均勻,徐徐向外流瀉,利用橫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擴張的感覺一直保持住。即便是“丹田之氣”全部釋放,也要如上所說,要像內胎的空氣全部放完,外胎依然保持挺括那樣,呼氣保持長時間,吸氣則口鼻齊用,瞬間完成??梢晕鼩庵蟀杨^藏在水中,慢慢將氣吐出來,不斷延長時間;也可以把一個不厚的紙片貼在墻上保持一定的距離,用口吹氣使之不落地,如果能夠保持60 秒以上便為優(yōu)秀。
聲樂技巧關鍵部分是穩(wěn)定喉頭,打開喉嚨,此為基本功,喉嚨打不開,肌肉緊張,發(fā)音失常。注意不張大嘴唱歌可以迫使喉嚨打開,也可以頭部稍微后傾。記憶當中,我們小時候放聲大哭時,那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多模擬,多練習,要注意降低喉器的位置;緊密的咬合呼氣,二者桴鼓相應,似影隨形,緊密結合,發(fā)音器官保持在適度的范圍,這是長時間練習的結果,匪朝伊夕。
呼吸有了一定的功力,下面就可以引吭高歌了。人發(fā)出的聲音中,一般而言是微弱的、細小而又無任何色彩的音,如果共鳴發(fā)音就改變了這個情況,加上共鳴室和身體的腔體,整個身體竟成了嗓音的大共鳴箱,音量變大,響亮變強,音質變柔變美,圓潤而悅耳。胸腔、咽喉、鼻腔及頭腔一起發(fā)揮作用,無論是高、中、低音,必須有胸腔以上的共鳴,聽起來才悅耳,才回味悠長,低而不濁,高不刺耳,保持聲音的高位置。需要注意的是,要想獲得優(yōu)美的歌聲,要順其自然的發(fā)音,依賴共鳴音;初學者往往依賴強制的力量,用力的拔高,發(fā)聲器官沒有得到完全的松弛,缺乏好的共鳴,所以造成了演唱的失敗。共鳴要注意以下兩點。
1.歌唱的基本狀態(tài)。高位置的獲得,依靠的是喉頭的放松,內收下頷,喉頭保持自然狀態(tài),絕對不能緊張用力,尤其是高音部分,設若喉頭使力,擠壓發(fā)聲,聽起來必然缺乏美妙,而且演唱不能持久。喉頭的放松,得到了氣息充分流通,軟腭自然、輕松的抬起,面部保持微笑狀態(tài)。
2.共鳴的位置。低音重要采取胸腔共鳴,中音逐漸上移,高音時段,則采取鼻腔、頭腔共鳴為主。理論和時間結合,熟能生巧,巧則生靈,要表現(xiàn)的有韻味,需要很多的技巧,如顫音、哭聲、氣聲、挑音、噎音等,不一而足。
明代戲曲音樂家“昆腔之祖”魏良輔在《曲律》中將字清列為第一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yōu)槎^,板正為三絕”。魏良輔的意思很明朗,咬字吐字非常重要,吐字不清,語音不美,不能感染聽眾,演唱失敗在所難免,他說“五音以四聲為主,四聲不得其宜,則五音廢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務得中正,如或茍且舛誤,聲調自乖,雖具繞梁,終不足取。其或上聲扭做平聲,去聲混作入聲,交付不明,皆做腔賣弄之故,知者辯之。”魏良輔用功頗深,清初余懷《突暢園聞歌記》記載道:“良輔初習北音,絀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鏤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戾。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自以為不及也”。我們要學習先人的經驗,通過音樂把喜怒哀樂表達得淋漓盡致,感染聽眾。
綜上所述,在歌唱中,伴奏、呼吸、發(fā)聲、共鳴是統(tǒng)一體。根據音樂的變化,用上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歌唱所需要的共鳴,掌握咬字吐字的技巧,嗓子才能唱出歌唱所需要的聲音,才會具有動人的魔力而成為真正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