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三梅中學 王海青
高中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除了在升學考試中獲得高分之外,還應培養(yǎng)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掌握英語答題的技巧,具備一定的英語口語書寫能力等,而目前,高中階段的英語教育仍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多數(shù)學生不愿意參與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改變高中英語上課方式,借助現(xiàn)代科學技術,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以學生的需求與建議作為備課的重要依據(jù),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以提升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整體質(zhì)量。
英語學習的過程并不是短時期的速成,而是長時間聽、說、讀、寫練習的結果,但大量的習題訓練與長久的語言學習容易使學生喪失積極性,因此,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起積極性,使其能夠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就顯得十分關鍵,這要求教師應對高中階段的學生進行全面的分析,綜合把握其心理特征、性格、習慣、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并以此為基礎,開展各種與英語學習相關的競賽或活動,以此吸引其注意力,使其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例如,每兩個星期舉行一次“口語大賽”,即意味學生要認真準備所表達的內(nèi)容在其他學生面前展現(xiàn),要求:發(fā)音準確,保證其他學生都能夠聽懂;英語短文應具有代表性,可以是報刊新聞的,也可以是課文內(nèi)容的復述;表達方式應多樣,可多個學生一起合作完成;比賽時應按照事先分好的學習小組,每組選出兩名評委(每個星期評委應進行更換,從而讓每位學生體會到擔任評委的樂趣),負責對朗誦學生進行打分,朗誦完畢以后,依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保證每位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獎勵,并對其頒發(fā)獎品加以鼓勵,通過舉辦這類的英語活動,可以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使其投身到英語學習中去,提升高中英語教學質(zhì)量。
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用英語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流,這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口語水平,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應堅持說英語,用英語進行授課,并引導學生用英語進行回答,即模擬真實英語對話環(huán)境,真正激發(fā)出學生的表演欲望,借助這種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diào)動其參與熱情。
通過情景對話,既考查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又使其主動參與到英語課堂教學中去,在對話過程中,教師應認真聆聽學生的英語發(fā)音,當發(fā)現(xiàn)錯誤時,不要立即糾正,應等到對話結束后,提問其他學生,這樣可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以免出現(xiàn)教師在與某一學生對話時,其他學生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
高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在之前學習的基礎上,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客觀性差異,在開展的課堂活動中,有的學生雖很想?yún)⑴c,但由于自身水平有限,不敢在全班學生面前開口說英語,久而久之,便放棄了對英語的學習,這要求教師必須對每位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分析,了解其英語學習的熱情,對課堂英語活動開展的看法等,是否感到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較為困難,然后在此基礎上,依據(jù)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制定恰當?shù)暮侠淼膸椭鷮W習計劃: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應做好引導工作,從基本的單詞、句子開始,通過QQ、微信等向其發(fā)布相應的內(nèi)容,同時,在課堂上盡量提問其較簡單的英語問題,以增強其學習英語的信心,真正體會到英語學習的樂趣所在;對于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應依據(jù)實際情況對其布置難度稍大的作業(yè),例如,在講解必修一的英語知識時,可適當向其布置必修二的相關作業(yè),以滿足其英語學習的缺口。
沒有學生天生喜歡被教師批評,據(jù)調(diào)查顯示,當學生被教師表揚后,其對該教師與該科目的積極性有所提高,并期望能夠成為該科目的佼佼者,以獲得教師更多的表揚,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更多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支持其開展英語活動、進行其他英語比賽的想法,如果在提問過程中,學生表達不清楚或發(fā)音引起全班學生的嘲笑,教師應制止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首先應對發(fā)言者進行表揚,真誠地肯定他們答案:Wow, what you said is quite right, so I am proud of you ,然后對發(fā)笑的學生進行提問,即使其回答的不夠好,也堅持表揚他:You need improve yourself,but your pronunciation is good. (剛剛被嘲笑的學生),以此使學生學會相互尊重,正視英語的學習;另外,高中時期面臨緊張的學習壓力,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之間進行情感溝通,了解學生在生活、感情世界與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壓力,當學生面臨困難不知所措時,教師主動幫助學生,引導其正視自己的處境,逐步適應環(huán)境,最終克服困難。
[1] 孫迪. 投入學習理論對建構虛擬學習社區(qū)的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 2005(06).
[2] 曾琦. 學生課堂參與現(xiàn)狀分析及教育對策——對學生主體參與觀的思考[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