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雷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濟南 250100)
康德美學思想并一定程度上調和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所堅持的兩種極端,但從根本上看,康德仍然沒有走出理性主義的窠臼,為了彌補理性主義本身顯而易見的不足,康德承認了客體是可以脫離先驗的一種存在,并且吸收了經驗主義的某些因素,使得客體成為獨立于人的并且能為人所經驗的存在物。但是,客體在康德這里僅僅作為“物自體”而存在,毋庸說“美”這一屬性,其他任何屬性都不能自身具備,都是主體賦予或者說是強加于客體之上的。作為主觀唯心論的典型代表,美純粹是主體的一種感覺,在康德這里,美實際上可以等同于美感。我們可以做這樣的設想,假設沒有物自體的存在,可能不會有美感,但是,若是假設沒有了主體先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則一定不會有美感。本文,將更主要從主體的角度探討康德美感的發(fā)生機制。
康德把對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規(guī)定稱之為感覺,并且把這種感覺具體分為三種:快適、善和鑒賞。所謂快適,是指在感覺中使感官得到喜歡的東西直接對感官發(fā)生作用,是一種非理性的純粹是生理的愉悅,這種愉悅的感覺跟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比如我們在品嘗一道由調料、佐料烹出了味道的菜肴、坐在很柔軟的沙發(fā)上、摸著光滑的桌面等等,類似于這種感覺統統可以歸結為快適。善,正如康德所說的善的東西使人尊敬,這是一種涉及概念和欲念的情感,前提是我們必須擁有這個對象的概念,也就是說知道這個對象何以如此。除此之外,善的東西若要使主體產生愉悅必須有人類理智的參與使之與目的概念相聯系。
第三種感覺“鑒賞”,則完全不同于上述兩者,鑒賞是不帶任何利害的,僅僅是在主體直觀了對象的形式(或者稱之為表象)之后,內心自發(fā)的產生的一種沒有任何功利性、沒有任何雜念夾雜的愉悅,“某物是否美,我們并不想知道這件事的實存對我們或對任何人是否有什么重要性,哪怕只是可能有什么重要性,而只想知道我們在單純的觀賞中(在直觀或反思)如何評判它。”[1]“每個人都必須承認,關于美的判斷只要混雜有絲毫的利害在內,就會是很有偏心的,而不是純粹的鑒賞判斷了,我們必須對事物的實存沒有絲毫傾向性,而是在這方面抱有完全無所謂的態(tài)度。”[1]這種鑒賞判斷所產生的感覺即是康德美學體系里的美感,我們下面將要討論的即是這種單單能稱之為“美感”的鑒賞判斷是如何發(fā)生的
從物自體的角度看:認識論的角度來講,康德是一個不可知論者,他不是認為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不可認識,而是認為事物和世界本身就沒有本質和規(guī)律。主體對外物的所有知識、所有感覺都是主體賦予或者說是強加于對象的。雖然康德承認世界是一個主客二分的世界,但是客體在康德美學體系中的地位是微不足道的。對此,朱光潛也提到:“沒有先驗的理性因素,經驗知識、實踐道德、審美活動,都不可能;康德從來沒有考慮到,沒有感性經驗的基礎,理性認識、實踐道德、審美活動是否可能?!盵2]在康德那里,美感是主體的愉悅,產生于主體的心里,事物本身并沒有美。但是美感也不是憑空就能產生的,必須依賴于事物表象或者是形式的刺激。
從主體的角度看:在審美過程中,首先,主體的態(tài)度應是無目的的而且是自由的。所謂無目的,即主體不考慮對象的概念和內容,而僅僅直觀其形式,在此過程中,主體對對象沒有絲毫的功利性的要求;所謂自由,指審美活動中的這個“無目的”不受欲念或利害計較的強迫,完全自發(fā)。主體在進行審美之前,與之前所掌握的關于該物體的概念體系、邏輯判斷無關,看到一個客觀事物時,只能知道它最初的狀態(tài),只知道形狀、大小、顏色等等,不能去考慮它的內容及意義,例如“它是什么”“有什么用處”等,必須將這些東西摒除于意識之外,如果在此過程中考慮了這些,就不算是純粹的審美,就不是純粹的美感,而是夾雜了快感和善的感覺在內。按照康德的這種設想,原始社會的審美應該是最純粹的,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得到純粹的美感,最好回到原始社會,在對事物的概念和邏輯關系形成之前,面對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人類尚沒有給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命名,更沒有掌握其本質和規(guī)律,不知道對象的概念和內涵,此時,僅僅關照了外物的表象之后所產生的愉悅的感覺即是美感。實際上,現實中我們很難體驗到康德所設想的這種美感,幾乎可以說,康德的美感在現實中只是理想。
其次,審美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是先驗的,所有事物美的根源是先天預設于主體內部的??档抡J為美感產生于物體的形式與主體內部理解力與想象力自由活動與和諧合作之間的一致。具體地說,主體在直觀到事物的表象之后,這個表像恰好能滿足了理解力與想象力自由和諧活動的需要。但是這種需要不是主體有意為之的,主體是以一種無目的的心態(tài)并沒有意識到,但是卻符合于理解力與想象力的自由活動。審美在具體的那一瞬間看是無目的的,但是在理性的分析這一過程后它又合乎主體目的。凡是表象能使先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自由和諧活動,主體就能產生美感,這樣,無數的客體會刺激主體產生無數的美感,但是,所有的類型的美感都預先內在于主體之內的。這里我們可以借用一下柏拉圖的“美的理念”這個概念,柏拉圖認為一切美的根源在于具體事物分有了美的理念,所有事物的美都不是最完美的,只是或多或少的分享了理念的結果,只是對最高理念的粗略的模仿,事物越接近于理念則越美,但是理念又是永遠不能接近的。這樣,柏拉圖實際上臆造了一個獨立于主體之外的美的理念世界??档乱彩侵饔^設想了這么一個美的“理念世界”,與柏拉圖所不同的是這個世界不是獨立于人之外,而是內在于人本身,不是具體事物與理念的一一對應,而是在事物表象的刺激之下與主體的想象力與理解力之間一種動態(tài)的體驗與被體驗的關系。主體是這樣的一個集合,它包含了迄今為止所有現存的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的美感,預先潛在于主體之內,有待于事物表象來加以激活。美感的發(fā)生簡單說就是具體表象激活主體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之自由和諧活動因而產生愉悅。
最后,主體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是先驗的能力,不是后天經驗形成的,因此這種能力在所有正常的人身上是等同的,而且每一個主體就是一個單獨的“美的理念世界”,這個世界里預先潛在了同樣的美感和同樣的產生美感的方式;并且主體在直觀表象時是無目的的不夾雜利害的。綜上兩種因素,我們有理由作出這樣的設想:美感的產生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應該是等同的。審美判斷不只是個別的偶然的現象,而是對所有人都普遍有效的。這樣康德認為完全有理由預設一個審美的“共通感”,這種美感是可以普遍傳達的。即只要我的感覺是一個純粹的鑒賞判斷,那么所有人都應該感覺到??档掳咽欠裼泄餐ǜ凶鳛樵u判鑒賞判斷的一個依據,并把對這種同一感覺的可共享性叫做主觀的普遍可傳達性。但是,主體產生美感應是瞬間的事情,其間是沒有閑暇事先對普遍可傳達性作出評判和估計的,因為鑒賞判斷是無目的的。很顯然,美感知覺是先于共通感的知覺的,這種“共通感”及“普遍可傳達性的估計和判定”是不可能參與到審美判斷的過程中,只作為合目的性的形式而存在,是人們在完成了鑒賞之后再分析得出的。
康德對于美和美感的認識批判地繼承了西方美學思潮中的兩種陣營,一改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或堅信美是美感的根源,或強調美感決定美,使得先驗和理性、主觀與客觀之間達成了某種程度的調和。其審美主體無功利愉悅思想、先驗性的思維方式以及以主體為本位的人本主義因素是表現主義美學、現象學美學、存在主義美學等各個美學流派的濫觴,是西方現代美學的開端。
[1]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