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不但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還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每一節(jié)課都能感受到課堂新鮮,收獲多多。這就需要教師調控和掌握,讓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一、從課文題目入手,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每學一篇新課文,當題目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讓學生先想一想、猜一猜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進行一下預設: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寫些什么?這樣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如學習《“足球之王”貝利》時,有的學生說:“足球是我們最喜歡的一項體育運動,貝利一看就是外國人的名字;足球之王說明他的球技精湛,并且在世界上很有名。”有的學生說:“這篇課文應該介紹貝利是怎樣成為足球之王的,應該選取幾件典型事例?!边€有的學生說:“老師,中國足球不如排球、乒乓球那么厲害,應該請像貝利這樣有著精湛球技的人來中國當教練……”此時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時我引導學生說:“本文表現(xiàn)貝利頑強的拼搏精神和令人嘆為觀止的球技,說明體育是屬于人類共同喜愛的活動,那我們就快來讀課文吧?!比缓蟪鍪緦W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學讀課文。讀一遍后,再讓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擴題。有的學生說:“‘足球之王貝利能讓戰(zhàn)爭停止,可見他的魅力和影響力,他是和平的使者?!边€有的學生說:“‘足球之王貝利能連過十人的精彩進球,球迷拍手叫絕、贊嘆不已,電視臺把這個鏡頭連續(xù)播放了一年,表明進球的技術精湛,達到令人百看不厭的程度?!?/p>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最后的時刻》這篇課文,開課后我先向學生質疑:為什么是最后時刻?最后時刻又意味著什么?假設你在最后時刻,你會怎么做,做些什么?小組交流,可以演一演,說一說。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活”起來。學生揣摩江姐的神態(tài)、動作和語言,了解江姐在最后的時刻所表現(xiàn)出來的鎮(zhèn)定從容和視死如歸,感受到江姐熱愛革命事業(yè)、勇于獻身的精神,實現(xiàn)了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
創(chuàng)設情境要注意發(fā)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教育內涵,力求多樣化地反映主題,加深學生的感悟和理解,讓學生通過閱讀的過程接受教育,思想情操上受到熏陶和啟迪。如講朱自清的《春》時,在學生讀課文之前,我設計了這樣一道填空題:作者展現(xiàn)的是一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生機勃勃)的春天,通過地上(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桃樹、杏樹、梨樹),空中飛舞的有(蜜蜂、蝴蝶),聽到了(鳥鳴、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作者想在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游戲)。讓學生盡情地說,答案不要唯一,意思相近就可以。當學生回答了這些問題后,再讓學生細化、精讀課文,明確作者要表達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從而讓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深切地渴望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xiàn)了他赤子一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三、給學生提供參與機會,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新增設的“讀一讀”“想一想”“試一試”“做一做”等欄目,結合教學內容輔以一些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知識,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如在教學《清炒小螺絲》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能理解課文內容,充分體會課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場景,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課后布置學生回家親手做一道菜《清炒XX》(可以在媽媽的指導下進行),在課上交流自己的體會。這樣,每名學生都參與了對課文的理解,并以此為切入口,突破了本課的學習難點,順利完成了學習目標,課堂也一改沉悶的局面,“活”了起來。
四、恰當利用多媒體,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自2014年11月五大連池市教育局給全市班級都安裝上了班班通,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把音樂、情景再現(xiàn)、音頻帶進課堂,讓語文課堂“活”起來。
1.借助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多媒體教學能把離我們遠的人、事、物教學拉近,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講《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本中只有兩幅圖,圖小還不清晰,通過多幅幻燈片,把維也納城市、音樂家的銅像或大理石像,還有用樂壇大師命名的街道、公園、禮堂、劇院、會議大廳等一一展現(xiàn)出來。學生邊看邊讀課文,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巧用多媒體豐富作文素材。以往作文課有些學生苦惱于無事可寫、無話可說,巧用多媒體填滿了這一空白。如講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習作《記一個高尚的人》時,我設計了以下幾種圖片并加以簡要的事跡說明:毛澤東、張海迪、人民警察和環(huán)衛(wèi)工人,還有一個平民英雄。學生看后聯(lián)系到他們平時積累的相關知識,寫作欲望強烈,平均每人提前六七分鐘完成習作。
要讓語文課堂“活”起來,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但根據(jù)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根本。希望教師不斷探索,引導學生在“活”的課堂中達到語文教育的目的。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