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瀆職犯罪問題也成為許多學者研究的重要內容。尤其現(xiàn)階段在瀆職犯罪司法中對存在的主要疑難問題已逐漸明確,包括如何認定犯罪主體、如何判定重大損失、共犯以及瀆職所帶來的危害等,要求逐漸在相關法律方面不斷完善以解決存在的疑難問題。本文主要對瀆職犯罪主體的基本概述、如何從司法角度對重大損失在瀆職犯罪中的表現(xiàn)進行認定、案件發(fā)生的因果關系以及共同犯罪在瀆職行為中的認定等進行探析。
關鍵詞:瀆職犯罪;法律疑難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5)20-0171-02
作者簡介:趙新軍(1969-),男,漢族,甘肅武威人,本科,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人民檢察院反瀆職侵權局教導員(正科級),研究方向:瀆職侵權犯罪研究。
我國各機關部門在憲法與法律的賦予下獲得極多的權力,而這些權力極易成為許多機關部門或負責人獲取利益的手段,針對這種職權濫用且造成較大經(jīng)濟損失的犯罪行為,刑法中對其界定在瀆職犯罪方面。從我國最高人民法院近年來關于瀆職犯罪的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相比一般貪污賄賂問題,瀆職犯罪可能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為其17倍左右,充分說明瀆職犯罪的危害。然而目前關于瀆職犯罪的研究仍不夠深入,使相關法律適用存在較多爭議,需要進一步對法律適用疑難問題進行研究。
一、瀆職犯罪主體的基本概述
根據(jù)相關法律內容以及以往學者研究分析,對瀆職犯罪主體的界定可從兩方面進行,即從身份與所從事的公務角度。其中身份指機關干部自身的角色,具體指為通過法律授權或機關單位委托所獲取的具有從事公務的資格。在從事公務方面則可根據(jù)以往研究對其界定在對國家事物執(zhí)行領導、組織、監(jiān)督以及管理等活動,本身具備一定的合法性與管理性等特性。關于適用法律疑難問題在瀆職犯罪案件中的表現(xiàn)主要可從三方面進行概括。第一,認定瀆職犯罪主體時,對普通事業(yè)單位與團體等非國有企業(yè)部門由國家機關所委派的人員,其犯罪行為是否構成瀆職犯罪且被認定為主體。對此主體目前仍存有許多爭論,部分人認為行為人在從事的活動方面已不具備國家機關活動性質,不應作為瀆職犯罪主體。但事實上,判定中應從人員從事的公務角度進行判定,若在企業(yè)中從事的活動具備公共管理性質,需判斷其為瀆職罪主體。第二,對許多如鹽業(yè)局或煙草局等單位中雙重職能人員犯罪行為的判定,對該類人員是否為主體也需從其是否具備從事公務資格以及從事的職責是否符合法律規(guī)定要求,對其中影響國家公共利益的人員便可認定為犯罪主體。第三,關于實習人員的認定問題。對該類人員是否可作為犯罪主體,大多司法實踐中將其囊括其中。但事實上在從事公務資格方面,實習人員并不滿足要求,且在從事國家機關活動中也屬于學習活動,所以不應完全將其判定為犯罪主體[1]。
二、對重大損失在瀆職犯罪中的分析
(一)重大損失的概述
對重大損失的概念,我國已有相關法律對其進行明確,概括在從物質角度與非物質角度兩方面的損失。其中物質性損失主要指能夠被認定的包括人身傷亡、健康損害以及經(jīng)濟損失等,而非物質性損失則體現(xiàn)在可能導致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受損的無法進行量化的損失。
(二)重大損失中存在的法律疑難問題
重大損失內的相關疑難問題主要包括:第一,在經(jīng)濟損失的時間方面。由于瀆職犯罪主體因自身行為造成經(jīng)濟損失的情況下可采取相應的彌補措施,使認定經(jīng)濟損失成為疑難問題。實際進行損失認定過程中不應單純將立案時間作為標準,需考慮到瀆職行為最終產生的損失。第二,在間接損失認定方面。該認定過程通常較為復雜,認定過程中應注重把握:①經(jīng)濟損失的產生來源于直接經(jīng)濟損失;②立案時損失的實際情況;③對挽回經(jīng)濟損失中的相關費用不應作為間接經(jīng)濟損失。第三,在債券損失認定方面。從我國相關法律中對此問題已做出明確:如債務人去向不明、法定程序已判定債務人破產等[2]。
三、如何判斷瀆職犯罪存在的因果關系問題
(一)因果關系在刑法中的概念界定
對因果關系的概念,我國刑法中明確指出其主要指瀆職犯罪與其所產生的危害問題,二者在關系上表現(xiàn)為引起或被引起。從因果關系特征角度,也可從幾方面進行分析,即:首先,“多因一果”特征,其主要指同一危害結果由許多瀆職行為造成。例如,安徽省曾發(fā)生的甲肝疫苗事件,其導致的結果既包括經(jīng)銷商,很大程度上也因政府機關人員表現(xiàn)出的瀆職行為。其次,“不作為現(xiàn)象”。此種現(xiàn)象主要指瀆職犯罪案件中出現(xiàn)的工作人員自身的不到位履職使危害問題的出現(xiàn)具備足夠的條件,通常許多機關單位可能在職權行使方面表現(xiàn)較為相似,此時進行因果關系認定過程中將面臨較大難題。最后,“復雜性”特征。其主要指瀆職犯罪案件與其造成的危害在關系上表現(xiàn)極為復雜,很多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如稅收損失問題主要由于少征稅款或不征等行為出現(xiàn),也有許多非直接性的瀆職行為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后果,如學校教學樓的坍塌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很大程度由于區(qū)域教育部門負責人的瀆職行為產生,但在因果關系上表現(xiàn)并不直接,因此判定因果關系時也較為困難[3]。
(二)判定因果關系的主要方式
對于因果關系的判定,我國刑法中規(guī)定主要從事實原因的確定以及法律原因角度兩方面進行判定。其中的事實原因主要指并未添加任何評價色彩的客觀原因,法律原因則指具有一定價值的因素。具體判定標準主要有主觀標準以及客觀標準,主觀方面可理解為是否具備對結果進行預見的能力,而客觀標準則以其結果受原因的作用程度為標準,但其中的作用程度通常無法劃定具體的界限。事實上,從近年來大多瀆職犯罪案件的發(fā)生及其產生的結果看,只要認定瀆職行為能夠作用于其產生的危害,二者實質便為法律認定的因果關系[4]。
四、對共同犯罪在瀆職犯罪中的認定
共同犯罪在我國法律中主要規(guī)定為二人以上的犯罪行為。由前文因果關系敘述可知,往往造成瀆職危害行為的很可能因多個機關部門工作人員共同的過失而致,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其中的法律疑難問題也因此產生,如對主觀瀆職行為的機關單位人員與非機關單位人員如何定罪等。
(一)對共同犯罪的認定
認定共同犯罪時需引入實行犯與身份犯兩個概念,其中實行犯主要指瀆職犯罪中起到構件作用的人員,而身份犯則指具體出現(xiàn)瀆職行為的人員。從實行犯為機關單位人員與非機關單位人員的角度,對此種情形進行定罪過程中常見的理論實踐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主犯定罪、分別定罪以及職務犯罪等三方面的內容。其中主犯犯罪的理論更傾向于以主犯瀆職行為進行定罪與量刑,忽視對主犯與共犯作用大小的考慮,尤其在同一瀆職犯罪案件中出現(xiàn)機關單位人員與非機關單位人員同時作為主犯,這種理論將難以實踐。而分別定罪的理論又忽視犯罪行為的整體,容易出現(xiàn)較大的量刑差距。職務犯罪理論也存在一定不足之處,如非機關單位人員出現(xiàn)的瀆職行為在罪責刑方面相對較輕。另外,也存在機關單位人員與非機關單位人員對瀆職犯罪的教唆行為,對此也需將其納入共同犯罪內容中。
(二)對責任人員的認定
認定責任人員中應注意把握在為領導層提供相應的事項內容時,工作人員存在偽造材料或隱瞞事實等行為,導致領導人員的決策出現(xiàn)違規(guī)現(xiàn)象。此時構成刑事責任的應為工作人員。但若領導主觀上出現(xiàn)瀆職行為且工作人員積極實施,此時可對二者認定為共犯,其中工作人員若無權拒絕領導意愿而執(zhí)行違規(guī)行為,則可不必將其作為犯罪共犯[5]。
五、結論
關于瀆職犯罪案件目前仍存在較多法律方面的疑難問題。在實際界定瀆職犯罪主體、重大損失、因果關系以及共同犯罪過程中,應注重對原有理論基礎進行分析,吸取其中的優(yōu)秀成分,立足當前瀆職犯罪的具體案件,逐漸完善有關法律內容以使疑難問題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孫孝海.職務犯罪案件適用免予刑事處罰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
[2]楊旭.不作為瀆職犯罪焦點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3.
[3]鄭春林.瀆職犯罪法律適用中的幾個疑難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0.
[4]李翔.瀆職犯罪罪數(shù)相關問題探析——兼評<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J].法學雜志,2013,12:77-84.
[5]朱姝.瀆職侵權犯罪量刑輕刑化問題研究[D].南昌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