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匡傳榮
摘要:人教版教材中鐵與水蒸氣實驗是鐵作為活潑金屬的有力證據(jù),但按教材的實驗設計進行操作成功率不高。經反復實驗探究,通過采用膠頭滴管作為水源,脫脂棉作為水的載體,改進的實驗裝置簡單、實驗操作方便安全,實驗現(xiàn)象明顯,成功率更高。
關鍵詞:鐵粉;水蒸氣;水源
文章編號:1008-0546(2015)03-0088-02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一、問題提出背景
人教版高中《化學1》第三章第一節(jié)“金屬的性質”中“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1],實驗裝置包括水蒸氣發(fā)生裝置、鐵粉與水蒸氣反應裝置、氫氣檢驗裝置三個部分。筆者按照教材的實驗裝置經過反復實驗發(fā)現(xiàn)原實驗棉花碳化現(xiàn)象嚴重、產生的氫氣量少,實驗現(xiàn)象非常不明顯,實驗成功率很低。分析原因發(fā)現(xiàn)該實驗是固體鐵粉與氣態(tài)水蒸氣的氣固異相反應,該反應難度較大;其次水蒸氣遇冷極易液化難以參加反應。具體來說就是濕棉花提供的水蒸氣還未與鐵粉反應就已擴散,遇冷的試管壁液化。所以保證足量的水蒸氣與鐵粉充分接觸是本實驗成敗的決定因素。目前針對該實驗的改進方案頗多,主要集中在水蒸氣的發(fā)生,改進思路包括兩方面。一是實驗藥品的選用,如將自來水改為吸水的紅磚粉末[2]、濕沙子[3]、粉筆碎屑或粉末、泡沫塑料、Mg(OH)2、Ca(OH)2[4]、膽礬[5]等。上述改進方法通過改變水的載體,達到了預期的實驗目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新引入的載體如紅磚、沙子、粉末等具體的成分,在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變化,分解溫度等問題進行必要的解釋和討論,從而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沖淡了本實驗的實驗目的。二是水蒸氣發(fā)生裝置儀器的改進。如將濕棉花改為用試管裝水[6]、注射器、銅槽、二頭酒精燈[7]等。試管裝水提供水蒸氣雖然增加了水蒸氣的量,但同時水蒸氣冷凝的面積也增加,水蒸氣產生的效率實質并沒有增加。用注射器提供水源理論可行,但實際操作時由于注射器推動阻力大,使注射器內的水較難推入到試管中。將鐵粉平鋪在銅槽上,避免鐵粉與玻璃管直接接觸,防止玻璃管炸裂,但是隔熱加熱鐵粉到反應溫度需要較高溫度,加熱時間長,對酒精燈要求高,增加了實驗裝置的復雜性。
二、本文改進思路和優(yōu)點
筆者針對上述2類改進實驗方法中的存在的弊端,設想從水蒸氣發(fā)生裝置、反應裝置上完善實驗的改進,具體改進思路和優(yōu)點分述如下:
(1) 水蒸氣發(fā)生裝置采用膠頭滴管作為水源。在教材原實驗采用濕棉花的基礎上增加膠頭滴管,同時采用普通的酒精燈而非酒精噴燈就能獲得非常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其次,反應的持續(xù)性和可控性好。采用的膠頭滴管不僅能夠保證有足量的水產生水蒸氣,與高溫鐵粉接觸,產生較多氫氣,實驗現(xiàn)象明顯,而且也能通過控制膠頭滴管滴加的水量來控制反應進度,使實驗更具持續(xù)性與可控性;最后用膠頭滴管不斷補充水源,避免了干棉花加熱焦化,污染環(huán)境。
(2) 采用硬質中通玻璃管反應裝置,實驗儀器選用回歸常規(guī)化,貼近高中實驗室條件的現(xiàn)實。
(3) 采用脫脂棉作為載體,實驗安全性強。濕棉花一方面作為水源提供水蒸氣,另一方面又吸水,吸收水蒸氣在試管左端冷凝形成的水珠,從而避免了水與試管的高溫部分直接接觸而造成的試管炸裂。
(4) 實驗藥品選用普通的自來水,直觀有力地證明了鐵與水蒸氣的反應本質,避免了學生理解其他物質提供水源時產生的較多的認知負荷,適用于課堂演示實驗。
(5) 實驗現(xiàn)象明顯,成功率高。實驗不僅能夠產生連環(huán)泡珠似的大量氣泡,點燃發(fā)出尖銳的爆鳴聲,而且將尖嘴尖端的氣泡引向空中時能在空中點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增加實驗的趣味性。用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做實驗成功率很高,避免了課堂演示實驗失敗的尷尬局面。
三、實驗改進方案
[實驗名稱] 鐵粉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設計與改進
[實驗目的] 通過鐵粉能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認識到鐵單質是一種活潑的金屬,學會通過實驗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分析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
[實驗儀器與試劑]
硬質中通玻璃管、酒精燈、膠頭滴管、蒸發(fā)皿、脫脂棉、橡膠塞、尖嘴管、橡膠管、竹簽,還原鐵粉、自來水、肥皂液。
[實驗原理]
3Fe+4H2O(g)[=][△]Fe3O4+4H2
[實驗裝置圖]
[實驗操作]
(1) 按實驗裝置圖組裝實驗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
(2) 向硬質玻璃管中添加3-4藥匙還原鐵粉,并用紙槽送入硬質中通試管,使其平鋪于試管;靠近鐵粉左端加一團已吸附較多水的脫脂棉(保證脫脂棉覆蓋在還原鐵粉上約1cm),將膠頭滴管吸滿自來水置于脫脂棉與鐵粉相交處。
(3) 向蒸發(fā)皿倒入適量已準備好的肥皂液備用。
(4) 先用酒精燈預熱硬質中通試管,然后加熱靠近脫脂棉但未與脫脂棉相交的鐵粉處,持續(xù)加熱1-2 min。加熱過程中緩慢擠壓膠頭滴管,補充加熱揮發(fā)的水分,保證脫脂棉水分適中。
(5) 將玻璃尖嘴口插入蒸發(fā)皿的肥皂液。當液面聚集較多氣泡時,移開玻璃尖嘴口,用燃著的竹簽靠近氣泡,當聽到“噗”的一聲,證明產生的氣體是氫氣。
(6) 實驗結束,先從肥皂液中撤出玻璃尖嘴,再移去酒精燈并熄滅酒精燈。
[實驗注意事項]
(1) 加熱一段時間后再將玻璃尖嘴插入肥皂液中,過早插入吹起的是空氣泡,也防止在開始加熱鐵粉時發(fā)生倒吸。
(2) 肥皂液不宜太稀,否則吹起的氫氣泡太小,點燃時難以有較大的響聲。
(3) 實驗結束時應先從肥皂液中撤出導管,再移去燃著的酒精燈。
參考文獻
[1] 宋心琦主編.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2] 曹義科.鐵與水蒸氣反應實驗的創(chuàng)新改進[J].教學儀器與實驗,2014,(10):43
[3] 賴陸鋒.李春燕.鐵與水蒸氣反應的實驗改進[J]].化學教育,2008,(3):63
[4] 黃菊.劉勝茂.鐵與水蒸氣反應的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07,(92):128
[5] 成志高.鐵與水蒸氣反應實驗的新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48
[6] 陳新智.鐵跟水反應的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04,(12):15
[7] 劉英杰.鐵粉與水蒸氣實驗改進新法[J]].化學教學,20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