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兵 祝偉宏 周小平 姚一明 江秋香
E-tracking檢測川崎病患兒動脈彈性功能的臨床應用
唐亞兵 祝偉宏 周小平 姚一明 江秋香
目的 運用E-tracking檢測川崎病患兒頸動脈彈性,了解其功能變化情況。方法 將川崎病患兒按病程的隨訪時間進行分組,分為A組(1周內急性?。╪=34)、B組(病程4周)(n=34)、C組(病程8周)(n=34)、D組(病程24周)(n=29)、E組(病程48周)(n=25);對照組F組為健康兒童(n=27)。運用E-tracking技術檢測各組兒童頸動脈,測量其壓力應變彈性系數(Ep)、硬化度(β)和順應性(AC),將檢測數據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彈性系數Ep(kPa):A與B、C比較,B與C、D比較,C與D比較,D與E比較,E與F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與D、E、F比較,B與E、F比較,C與E、F比較,D與
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僵硬度β:A與B、C、D比較,B與C比較,C與D比較,D與E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A與E、F比較,B與D、E、F比較,C與E、F比較,D與F比較,E與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順應性AC:A與B、C比較,B與C、D比較,C與D、E比較,D與E比較,E與
F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與D、E、F比較,B與E、F比較,C與F比較,D與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E-tracking技術能檢測川崎病患兒頸動脈彈性及內皮功能損傷情況;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復期6個月以內均存在頸動脈內皮功能的改變,1年后其內皮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川崎病;E-tracking;動脈;內皮功能
川崎病是一種急性發(fā)熱出疹性疾病,好發(fā)于5歲以內的兒童,其病理變化為全身性系統(tǒng)性脈管炎,E-tracking技術能在動脈血管形態(tài)學改變之前,檢測出其彈性功能指標的變化[1]。本研究應用該技術檢測川崎病患兒血管,旨在早期發(fā)現其功能變化情況,為臨床選擇治療方案及評估愈后提供依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6月~2012年11月桂東縣人民醫(yī)院、郴州市兒童醫(yī)院確診的川崎病患兒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1歲2個月~11歲3個月,平均年齡(4.5±3.3)歲。患兒均排除其他疾病。由兒內科專家對確診的34例患兒按病程的隨訪時間進行分組,分為A組34例(1周內急性期)、B組34例(病程4周)、C組34例(病程8周)、D組29例(病程24周)、E組25例(病程48周);對照組27例,為經各項檢查證實為健康的兒童。經過相關統(tǒng)計學分析,各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 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聲,高頻線陣探頭,探頭頻率6.0~13MHz;E-tracking軟件包;心電配件。
1.3 方法 應用E-T技術檢測各組左頸動脈的血管壁彈性系數(Ep)、硬化度(β)和順應性(AC)等參數。
超聲檢測:用彩色多普勒超聲E-T技術在B/M模式下,設定追蹤門對血管前后壁運動軌跡進行實時跟蹤描記,自動計算出血管內徑的變化,并以曲線形式加以顯示。測量結果包括:血管的壓力-應變彈性系數(pressure-strain elastic modulus,Ep)、硬度指數(stiffness parameter β)及順應性(arterial compliance,AC)等項指標,測量結果存入e-MDS。
1.4 臨床診斷標準[2](1)發(fā)熱>5d;(2)雙側結膜充血(無滲出物);(3)唇及口腔所見:口唇絳紅、皸裂、楊梅舌、彌散性充血;(4)皮膚改變:多形性紅斑、皮疹;(5)肢體改變:(急性期)手掌、足底及指(趾)端潮紅、硬腫;(恢復期)指趾端甲床及皮膚移行處膜樣脫皮;(6)非化膿性淋巴結大,常為單側,>1.5cm。上述主征5項以上或4項加冠狀動脈瘤或擴張可確診川崎病。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例數(n)表達,計數資料組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兩兩比較采用SMC-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B組、C組全部隨訪并檢測成功,D組失訪5例,E組失訪9例。川崎病各組及對照組左頸動脈彈性參數測值如下。見表1。
彈性系數Ep(kPa):A組與B、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與D、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B組與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與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與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組與E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D組與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組與F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僵硬度β:A組與B、C、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與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B組與D、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與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與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組與E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D與F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組與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順應性AC:A組與B、C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組與D、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與C、D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B組與E、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與D、E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C組與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組與E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D組與F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組與F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各組川崎病患兒的頸動脈彈性參數測值比較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兒童最常見的獲得性心臟病[3],急性心肌梗死和冠狀動脈瘤是其主要并發(fā)癥[4-5]。川崎病患兒發(fā)生血管炎時,血管免疫損傷所致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在病后將持續(xù)存在,持續(xù)時間越長則在成人階段提早發(fā)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就越大,4%的川崎病患兒最終會發(fā)展成為缺血性心臟病[6]。因此早期發(fā)現以及隨訪川崎病患兒的血管內皮功能異常對預防后遺癥至關重要。
動脈彈性功能的降低不僅可以影響血壓和脈壓水平,也反映了動脈內皮功能狀態(tài)。目前評價動脈結構和功能改變的檢測方法有體表和血管內超聲、磁共振成像、脈搏波傳導速度等方法。其中最主要方法有血管內中膜厚度的超聲測量,這種方法操作簡捷,圖象直觀,但在動脈尚未出現結構形態(tài)改變前,往往不能發(fā)現早期的動脈功能性病變[7]。還有血流介導血管舒張檢測技術(FMD),可反映和判斷動脈血管內皮功能,診斷早期動脈硬化,但在兒科年齡段由于其操作較繁瑣,對操作者要求較高,使其普及受到影響。本研究所用的E-tracking技術是一項檢測血管內皮功能的新技術,它通過采集振幅和相位等原始射頻信號,用相位軌跡追蹤法自動跟蹤血管壁運動,自動計算分析血管內徑變化、彈性系數、硬化值和順應性,從而早期、直觀評價動脈內皮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川崎病患兒Ep、β、AC等值在跨3個組間進行比較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跨度越大,內皮功能測值的差異性越明顯,說明隨著對疾病的有效控制,患兒的血管內皮功能處于恢復的趨勢之中。在急性期及恢復早期等階段,Ep、β、AC等參數在相鄰組間比較,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在此期間內患兒的動脈血管損傷一直存在,有好轉的趨勢,但未恢復至正常水平。
有文獻指出,川崎病患兒在有效控制病情后,其血管免疫損害將長期存在,可延續(xù)到2年及以上時間[8]。本研究數據顯示,病程1年以后的患兒Ep、β、AC值與健康對照組之間進行組間比較時,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在有效的治療方案下,大多數患兒1年后血管內皮功能可基本恢復正常。
E-tracking技術能檢測川崎病患兒頸動脈內皮功能損傷及彈性功能改變;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復期6個月以內均存在頸動脈內皮功能的改變,1年后其內皮功能基本恢復正常。
[1] 王宏宇,王靖,劉望彭,等.回聲跟蹤技術評價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7):501-503.
[2] 王茂貴,王寶西.現代兒科診斷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 342-346.
[3] Goo HW,Park IS,Ko JK,et al.Coronary CT angiography and MR angiography of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Radiol,2006,36(7):697-705.
[4] Pahlavan PS.Niroom and F.Coronary artery aneurysm:a review[J].Clin Cardiol,2006,29(10):43-44.
[5] Mavrogeni S,Papadopoulos G,Karanasios E,et al.How to image Kawasaki disease:a validation of different imaging techniques[J].Int J Cardiol,2008,124(1):27-31.
[6] Iemura M,Ishii M,Sugirnura T,et al.Long term consequences of regressed coronary an eurysrns after Kawasaki disease:vascular wall morphology and function[J].Heart,2000,83(3):307-311.
[7] 王謙謙,薛莉,趙曉莉,等.血管回聲跟蹤技術評價戒煙前后對動脈彈性影響的臨床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10):1903-1907.
[8] 向慧娟,鄧又斌.川崎病晚期心血管損害的超聲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2,18(12):1324-132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24
湖南 423500 湖南桂東縣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唐亞兵) 423000郴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祝偉宏 周小平 姚一明 江秋香)
祝偉宏 E-mail:15775937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