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萍
【摘要】目的 探討認知行為療法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患者的療效。方法 將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的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控制血糖(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改善微循環(huán)、對癥治療及健康教育,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認知行為療法,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定患者心理狀態(tài),同時監(jiān)測患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G 2 h)、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情況進行比較。結(jié)果 治療后兩組SAS評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認知行為療法能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患者的癥狀,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2型糖尿?。唤箲]癥;療效
【中圖分類號】R395.5 【文獻標識碼】B
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終身性疾病,極易引發(fā)心理障礙,如悲觀失望、內(nèi)疚、抑郁、焦慮、恐懼及厭世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長、并發(fā)癥多、長期用藥等問題更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1]。焦慮、抑郁情緒對糖尿病的治療極為不利,嚴重影響疾病的恢復。一般認為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可通過下丘腦釋放某些神經(jīng)遞質(zhì),或通過下丘腦、垂體、靶腺軸使B細胞分泌胰島素減少,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升高[2]。為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更好地控制血糖,我們對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的患者進行認知行為療法干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伴有焦慮的患者100例,SAS評分為50~69分的患者。住院號為單號分在實驗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齡(55.7±12.3)歲;住院號為雙號分在對照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齡(56.4±13.2)歲。
1.2 診斷標準
糖尿病按照2008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標準診斷;焦慮診斷標準參照第3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
1.3 評分方法
采用SAS,評定采用1~4制記分,A、B、C、D按1、2、3、4分計,評定時間為過去一周內(nèi)。統(tǒng)計方法是把各題的得分相加為粗分,粗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數(shù)即得到標準分。分值越小越好,臨界值為50分,分值越高,焦慮傾向越明顯。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
1.4 方法
①兩組患者根據(jù)臨床情況:兩組患者均遵醫(yī)囑選擇控制血糖(口服藥物或胰島素)、改善微循環(huán)、對癥治療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對伴有失眠的患者遵醫(yī)囑給予促進睡眠的藥物口服。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增加認知行為療法干預,2次/周,30~60 min/次,4周為1療程。由經(jīng)過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培訓合格的主管護師或副主任護師擔任。治療4周末比較兩組患者的SAS評分、FPG、PG 2 h、HbAlc等情況。
②支持性心理治療[3]:給予患者解釋、指導、鼓勵、安慰、保證、支持、教育、疏導。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評估焦慮的程度及問題來源,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創(chuàng)造輕松病房環(huán)境。對患者的個別情況,進行一對一的心理干預治療。多講解一些療效好,患者配合好的事例。將糖尿病的基本知識和預后告訴患者,使他們知道糖尿病雖然不能根治,但通過終身治療及適當?shù)捏w育鍛煉,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③認知行為療法:建立正確的治療性聯(lián)盟要熱情、全神貫注、關心、尊重,準確地概括患者的想法和感受[3]。采取積極尊重、設身處地的理解和真誠幫助的態(tài)度,傾聽患者傾訴焦慮的原因。對積極因素加以肯定和強化,增強患者的希望,消除其消極觀念。表明醫(yī)護人員真誠地愿意幫助他,使患者體會到被人理解、尊重,對治療持積極態(tài)度。
認知治療的重點在于合作和積極參與:首先鼓勵患者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共同決定治療的時間,治療的內(nèi)容,讓患者決定要談哪個話題,識別其想法的曲解之處、概括要點,做出作業(yè)安排表。其次確定問題,關注目標,在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用行為術語闡述目標:如“正確遵醫(yī)服藥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幫助他找出焦慮的根因,糾正錯誤認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從解決問題中獲益。
④行為療法:對伴有失眠的患者,除按醫(yī)囑給予促進睡眠的藥物外,教會患者做“進行性肌肉放松訓練[4]”。每日練習半小時,原則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逐漸增加活動量和復雜性。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處理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jié) 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AS、FPG、PG 2 h、HbAlc情況比較。見表1。
4 討 論
本文資料顯示:一方面認知行為療法能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慮情緒,治療前后SA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45,P<0.05)。認知行為療法能幫助患者糾正錯誤認知及不良行為,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顧慮和擔憂,從而達到緩解焦慮的目的。另一方面隨著患者焦慮情緒的改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也明顯下降(t=5.57,6.13,4.34;P<0.05)。這說明焦慮與血糖控制不佳有明顯關系,焦慮影響糖尿病的代謝控制。
總之,在臨床工作中,我們不僅要注重患者的血糖變化,同時還要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有無焦慮的發(fā)生[5]。
參考文獻
[1] 李 霞,解杰梅,張會君.意念導引法對社區(qū)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焦慮抑郁心理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4(33):1647.
[2] 高常濤.焦慮、抑郁情緒對2型糖尿病療效的影響[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10,20(3):191.
[3] [美]Judith .Beck博士/翟書濤等譯.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1:5-8.
[4] 許又新,呂秋云.現(xiàn)代心理治療手冊.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3:51.
[5] 姚樹橋,孫學禮.醫(yī)學心理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