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童年,你肯定有很多記憶,這些記憶里都有些什么呢?游戲?小人書?零食?一起來看看不同年代的人的童年專屬記憶吧。
50年代
火紅童年 別樣記憶
講述人:崔勝利(1950年出生)
“我是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边@是崔勝利常說的一句話?!澳菚r候的人們物質條件有限,精神娛樂方面更是有限,放學回家最大的樂趣,就是院里的孩子聚在一起,按照電影里的情節(jié)模擬戰(zhàn)斗。隨著游戲的進行,要有趁手的‘武器’才像樣啊,自己找來木頭刻成槍,指揮官做手槍,士兵做木槍?!贝迍倮貞浀?,“那時只要是放學時間,到處都在發(fā)生這樣的‘戰(zhàn)斗’,對志愿軍的崇拜,成為那時孩子們最大的樂趣。”
60年代
文革童年 物質緊缺
講述人:馮孟盈(1962年出生)
“我的童年是在小縣城度過的。那時候整個國家都處在困難時期,吃的、穿的、用的都極度缺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都是憑票供應,買衣服要靠布票,吃東西要靠糧票。每個人都是定量供給,想多買也不行?!被叵肫鹱约旱耐辏T孟盈說,她的童年過得很緊巴巴,連生活用品都很緊張,更不用說玩具了,基本上是自娛自樂,捏捏泥人、丟丟沙包之類的。
70年代
電視機是奢侈品 萬人空巷看電視
講述人:李雪琴(1971年出生)
“那時,電視機還是一個奢侈品,不要說什么彩電,就是黑白電視機都不多見,并且在計劃經濟時代,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電視機。那個時候,人們的業(yè)余生活,最豐富的就算是擁有一個半導體收音機了?!崩钛┣僬f。
“不記得是什么時候,鄰居家開始有了可以看到人像的電視機,是黑白的,而且尺寸很小,大概是12英寸吧?!崩钛┣僬f,那個小小電視機對人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每天晚上,鄰居家看電視的人都滿滿的,幾乎整個屋子里都是人。“我們每天都要看到屏幕上出現(xiàn)‘晚安’二字才肯回家,連廣告都看得特別起勁。”李雪琴回憶著。
80年代
跟著“潮流”走 自己做玩具
講述人:吳宇翔(1984年出生)
“我的童年,就是各種調皮搗蛋?!钡湫汀?0后”男生吳宇翔說道,“上小學前,我的玩具都是爺爺親手做的。”他說,帶著自家出品的木質刀槍出門,安全感倍增,且在朋友面前也倍兒威風。而天生頑皮的他,也時常跟著弟弟一起躲在草叢里,朝過路的車輛扔石子,還喜歡裝滿一袋子水,朝樓下扔。不過每次回家后,就會換來一頓臭罵。
90年代
有了屬于自己的玩具
講述人:劉晨(1993年出生)
和80年代人不同的是,90年代出生的孩子們開始有了屬于自己的玩具,而且這些玩具大多是電子的。劉晨說,隨著日本卡通片《四驅兄弟》的熱播,他和同學們開始愛上了四驅車。這些四驅車可以由自己拼裝,安上電池,在塑料環(huán)形跑道中競賽。當時的男孩子幾乎人手一輛,有的同學甚至更多。為了能使自己的車子跑得更快,大家把所有的零花錢都花在學校門口的雜貨店里,更新馬達,購買零件,升級自己的賽車。一下課就圍在店門口的跑道邊不斷練習,和同學比賽。
00年代
時尚童年 高科技玩具層出不窮
廖言午(2003年出生)
相比于“80后”“90后”的“前輩”,00后孩子的童年可謂是十分幸福的了。電腦、掌上游戲機等“80后”“90后”在青春期才“享用”到的高科技“玩具”,許多“00后”們已經先“玩”為快。
“我現(xiàn)在的課余生活很豐富啊?!?2歲的廖言午說,“做完作業(yè)偶爾可以玩一下電腦游戲,還可以看動畫片。爸媽也給我買了很多玩具。”說完,他又開心地玩起了他心愛的手指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