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剛,周敬群
(三峽大學 附屬仁和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湖北 宜昌 443002)
?
β-NGF減輕H2O2對HUVECs的損傷
王 剛,周敬群*
(三峽大學 附屬仁和醫(yī)院 心血管內(nèi)科,湖北 宜昌 443002)
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被認為是導(dǎo)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病理原因之一,且多與氧化應(yīng)激損傷有關(guān)。因此,如何保護氧化損傷后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對于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義。神經(jīng)生長因子β-NGF是一種多功能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可以促進血管新生且與血管內(nèi)皮功能密切相關(guān),但其對氧化損傷后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作用及其機制尚未知[1]。因此本研究以人臍靜脈血管內(nèi)皮細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s)為研究對象,利用H2O2誘導(dǎo)其氧化損傷進而研究β-NGF對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
1.1 主要材料:人臍靜脈血管內(nèi)皮細胞(HUVECs)(中科院生化所);重組β-NGF蛋白、雙氫羅丹明123、Annexin V/ PI凋亡試劑盒(Sigma公司);TrkA、P75NTR、caspase-3抗體(Santa Cruz公司);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還原型谷胱甘肽(GSH)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研所)。
1.2 方法
1.2.1 MTT方法:取增殖期HUVECs,用100 μmol/L H2O2氧化損傷4 h,分3組:空白PBS對照(a組)、低濃度1 μmol/L β-NGF(b組)、高濃度10 μmol/L β-NGF(c組)。分別處理24及48 h后,MTT方法檢測各組細胞存活率。細胞存活率=A570(各處理組)/A570(未損傷組)×100%。
1.2.2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采用相同方法處理HUVECs。在各組細胞中加入1 μmol/L雙氫羅丹明123,流式細胞儀檢測各組HUVECs內(nèi)活性氧ROS變化情況。同時按照Annexin V/PI凋亡試劑盒說明檢測各組HUVECs凋亡率。
1.2.3 MDA、SOD、GSH檢測: 采用相同方法處理HUVECs。分別按照MDA、SOD、GSH試劑盒說明書檢測各組HUVECs中MDA、SOD和GSH活性及含量。
1.2.4 Western blot檢測: 提取各組細胞中的總蛋白。每組上樣30 μg總蛋白SDS-PAGE凝膠電泳后Western blot方法檢測酪氨酸激酶受體A(TrkA)、神經(jīng)營養(yǎng)素受體P75(P75NTR)、凋亡蛋白caspase-3的相對表達。
2.1 MTT結(jié)果:β-NGF可以明顯提升H2O2氧化損傷后HUVECs的細胞活力(圖1)。與PBS對照組相比,1、10 μmol/L β-NGF處理組中HUVECs細胞24及48 h存活率均顯著上升(P<0.05)。
*P<0.05 compared with PBS group圖1 MTT檢測HUVECs損傷后細胞活力Fig 1 The injury HUVECs cell viability detected by MTT
2.2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結(jié)果:H2O2誘導(dǎo)HUVECs產(chǎn)生大量活性氧ROS,而β-NGF作用可以顯著減少H2O2誘導(dǎo)HUVECs損傷后產(chǎn)生的ROS(P<0.05)(圖2A,表1)。同時,β-NGF可以顯著抑制H2O2誘導(dǎo)HUVECs損傷后的細胞凋亡(P<0.05)(圖2B,表1)。
A:ROS; B:cell apoptosis, a.control, b.1 mol/L β-NGF, c.10 mol/L β-NGF圖2 流式細胞術(shù)檢測ROS和細胞凋亡Fig 2 The ROS and cell apoptosi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表1 HUVECs中ROS和細胞凋亡率統(tǒng)計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3 MDA、SOD和GSH檢測結(jié)果:經(jīng)H2O2誘導(dǎo)HUVECs損傷后,與PBS對照組相比,β-NGF組中細胞MDA含量顯著下降,而SOD、GSH活性均顯著上升(P<0.05)(表2)。
表2 MDA、SOD和GSHTable 2 Comparison of MDA, SOD, GSH (±s, n=5)
*P<0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2.4 Western blot結(jié)果:與PBS對照組相比,β-NGF作用組細胞中TrkA表達水平顯著上升,而P75NTR表達水平無明顯變化。且隨著β-NGF作用濃度的升高,caspase-3的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圖3,表3)。
a.control; b.1 μmol/L β-NGF; c.10 μmol/L β-NGF圖3 Western-blot檢測TrkA、p75NTR和caspase-3表達Fig 3 TrkA, p75NTR and caspase-3 expression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
研究表明β-NGF可以刺激血管新生, 但其對血管損傷后的作用未見闡述[2]。本研究利用H2O2刺激HUVECs構(gòu)建血管內(nèi)皮細胞氧化損傷模型,發(fā)現(xiàn)β-NGF作用可以顯著提高損傷后HUVECs的細胞活力,抑制H2O2氧化損傷HUVECs內(nèi)產(chǎn)生的ROS和細胞凋亡,并降低MDA含量提升SOD和GSH活性,提示β-NGF能夠減少H2O2對HUVECs氧化損傷。
表3 TrkA、P75NTR和caspase-3蛋白相對表達
*P<0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NGF與酪氨酸激酶受體A(TrkA)或神經(jīng)營養(yǎng)素受體P75(P75NTR)結(jié)合后發(fā)揮不同的信號功能,介導(dǎo)細胞凋亡蛋白caspase-3表達[3]。本研究發(fā)現(xiàn)β-NGF作用于H2O2損傷后HUVECs,細胞中TrkA受體表達顯著上升,而細胞凋亡caspase-3表達隨之顯著下降,但p75NTR受體表達變化不明顯。說明β-NGF對H2O2氧化損傷HUVECs的保護作用與TrkA受體有關(guān),但具體作用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1] Wen Z, Wei Y, Li L,etal. The promo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recruitment by nerve growth factors in tissue-engineered blood vessels[J]. Biomaterials, 2010, 31:1636-1645.
[2] 齊巖梅, 韓雅玲, 康建, 等. 神經(jīng)生長因子對體外培養(yǎng)的小鼠主動脈環(huán)血管新生的影響及TrkA的關(guān)鍵作用[J]. 心臟雜志, 2009, 21:33-37.
[3] Li JF, Shu JC, Tang SH,etal. β-Nerve growth factor attenuates hepatocyte injury induced by D-galactosamineinvitrovia TrkANGFR[J]. Mol Med Rep, 2013, 8: 813-817.
新聞點擊
WHI激素療法試驗不支持用于慢性病預(yù)防
據(jù)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網(wǎng)站(2013-10-21)報道,之前激素療法(HRT)被發(fā)現(xiàn)使用后的風險大于效益,婦女健康行動計劃(WHI)研究因而終止。臨床上還是有停經(jīng)婦女繼續(xù)使用,而有關(guān)長期使用對預(yù)防慢性病的風險效益則仍是個問題。日前一項美國研究分析兩個WHI激素療法研究,雖然對一部分的婦女HRT可以處理停經(jīng)出現(xiàn)的一些癥狀,但研究結(jié)果并不支持使用激素來預(yù)防慢性病。
這項研究分析包括在1993年加入研究的27 347位50~79歲美國停經(jīng)女性的資料,分為未切除子宮的女性合并接受結(jié)合型雌激素與合成黃體素制劑或安慰劑;已切除的接受結(jié)合型雌激素或安慰劑。前后者使用激素療法時間分別為5.6年及7.2年,停用后仍持續(xù)追蹤6~8年才結(jié)束。
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同時接受結(jié)合型雌激素與合成黃體素制劑,風險大于效益。風險包括增加心血管疾病、乳腺癌、腦卒中、肺栓塞,65歲以上發(fā)生失智、膽囊疾病及尿失禁風險;效益則是降低髖骨骨折、糖尿病及血管收縮癥狀。這些效益風險在停止使用后會漸漸消失,但增高的乳腺癌風險在研究追蹤期間內(nèi)并未下降。
只接受結(jié)合型雌激素者,風險效益狀況較為平衡,使用會增加腦卒中與靜脈栓塞風險,但骨折風險下降,停用后乳腺癌風險明顯下降,其余狀況無太大差異。
這樣的結(jié)果顯示研究證據(jù)不支持使用合并雌激素與黃體素或單獨雌激素以預(yù)防慢性病。
該研究刊登于新一期美國醫(yī)學會期刊(JAMA)。
2014- 08- 25
:2014- 12- 01
湖北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D20091308)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Zhoujingqun-1@medmail.com.cn
1001-6325(2015)02-0228-03
R33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