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艷[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翻譯“轉向”
⊙劉麗艷[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云南大理671003]
本文通過對國內(nèi)外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史的梳理,發(fā)現(xiàn)近四十年的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甚少從翻譯角度出發(fā),因此呼吁翻譯的“轉向”——用翻譯的手段來分析華裔美國文學。這主要包括兩方面:華裔美國文學的文化翻譯研究和漢譯研究。
翻譯轉向華裔美國文學文化翻譯
近年來,華裔美國文壇新人輩出,作品層出不窮,發(fā)展如日中天。通過翻譯大量引進華裔美國文學已成必然之勢。但目前針對華裔美國文學進行翻譯研究的卻少之又少。在實踐先行的情況下,如今只有加快理論研究,趕上實踐的步伐,才能對今后的翻譯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使譯文質(zhì)量得到保證。同時華裔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特殊性——其內(nèi)容包含了大量的中國文化,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境下,研究華裔美國文學這一已經(jīng)引起西方主流社會重視的文本類型的表達方式,對制定當代中國文學的英譯策略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并且目前的翻譯研究也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言層面的相互轉換,也是跨文化層面的研究。因此,華裔美國文學中的文化翻譯與該種文學的漢譯便是“翻譯道上的雙程路,在這來回轉折之中,有關文學翻譯的種種問題,都很全面地顯現(xiàn)出來”。但就目前研究的稀少與單薄情況而言,這方面的探索顯然任重而道遠。因此,本文呼吁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轉向”——用翻譯的手段來分析華裔美國文學,這不僅包括了華裔美國文學的漢譯研究,也包括了其文化翻譯的研究。
國內(nèi)外學者對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華裔美國文學的界定(及其中文譯名)一直都有爭議,目前來講其定義主要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兩種。廣義上的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應包括定居在美國的華裔、華人(不管其出生何處)用英語或者中文創(chuàng)作的描述其在美國的生活體驗和奮斗歷程的文學作品;而狹義的華裔美國文學則強調(diào)出生、生長或者定居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的華裔、美籍華人用英語創(chuàng)作,描寫其在美國的生活體驗和奮斗歷程的文學作品。因此,為了使概念清晰,在本文的研究范圍里,華裔美國文學便指的是上述的狹義定義。
(一)國外華裔美國文學研究
在美國,華裔文學研究最早被歸攏于美國亞裔文學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華裔評論家趙健秀、陳耀光、徐忠雄為首的男性華裔從創(chuàng)作歷史出發(fā),建立了亞裔美國文學傳統(tǒng),從他們強調(diào)的“亞/華裔感性”和美國本土性的文化主義到80年代的金惠經(jīng)、海格冬對亞/華裔文學研究版圖的擴展,“90年代初林英敏、林玉玲對亞/華裔女作家的特殊關注,黃秀玲建立亞裔美國文學內(nèi)部整體性的不懈努力,駱里山對族裔、階級、性和性別的混雜性、流動性的共同考量以及20世紀末流散批評視角的切入”,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呈現(xiàn)出蓬勃的發(fā)展之勢。一些學者逐漸把華裔文學從亞裔文學里抽離出來進行個案研究。全美國從1972年至1996年共出版了二十三本美國亞裔/華裔文學選集,其中六本是專門論述美國華裔文學。而研究華裔文學及單個作家的專著更是不計其數(sh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如:《譚恩美批評導讀》(Amy Tan:A Critical Companion,1998)、《湯亭亭批評導讀》(Maxine Hong Kingston A Critical Companion,2001)。在這四十多年里,華裔文學研究領域在不斷擴大,總體趨勢呈現(xiàn)了從本土到離散,從單一的文化研究轉向多視角多方位的研究,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勢頭。但國外的研究從翻譯角度出發(fā)的卻寥寥無幾。筆者以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為主題詞搜索的PQDT的學位論文有上百篇,但涉及翻譯的僅有零星幾篇。
(二)國內(nèi)華裔文學研究
國內(nèi)的華裔文學研究起步相對較晚,據(jù)張龍海對中國大陸刊登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的論文的統(tǒng)計分析,最早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外國文學》,但沒有形成規(guī)模,直到90年代后便呈幾何倍增。近三十年來,國內(nèi)華裔美國文學研究有了長足進步,至今國內(nèi)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專著已有近三十部,相關的學位論文及學術論文近千篇。目前的研究特點如下:1.多樣化的批評理論,如族裔、身份政治、性別研究、后殖民主義、流/離散研究等;2.研究集中化,從研究對象來看,絕大多數(shù)集中于湯亭亭和譚恩美;從研究角度來看,近幾年的美國華裔文學研究主要圍繞了以下幾個方面:A.族裔身份的研究;B.性別研究;C.母題研究;D.文學性研究:意象符號的研究、藝術手法的研究;E.其他研究(包括具體翻譯研究、文化翻譯研究等)。其中大多數(shù)的研究是集中在族裔身份上,極少數(shù)是聚焦于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研究。
(一)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研究概況
縱觀國內(nèi)外為數(shù)不多的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研究,對翻譯現(xiàn)象涉獵較多的是文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但其討論又僅限于一兩個段落,目的是“借用翻譯的視角進行文學批評,重點是內(nèi)容或者是主題,而忽略了語言層面的研究”。而翻譯研究領域對華美文學的研究就更有限了。雖然香港的學者金圣華、陳德洪在美國華裔作家作品的漢譯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主要是譚恩美的《喜福會》、湯亭亭的《女勇士》的漢譯本研究)。金圣華曾以譚恩美《喜福會》中的某些片段為例,評析作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知半解以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作者的“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錯上加錯”。還有陳德鴻對湯亭亭的《女勇士》原文中存在的音譯、直譯等現(xiàn)象及其功能做了分析,強調(diào)了翻譯的“陌生化效果”。但這些多數(shù)都是局限于翻譯技巧的分析,從理論的高度解析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特殊現(xiàn)象少之又少,僅有個別學者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其研究對象又僅限于湯亭亭和譚恩美的身上。由此可知,我國現(xiàn)有不多的從翻譯角度探析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文章中,多局限于單個作品或者作家的技巧翻譯,能從宏觀的視角、理論的高度進行翻譯研究的則少之又少?,F(xiàn)階段的研究,“無論是質(zhì)量和數(shù)量都難以讓人滿意”,因此,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翻譯“轉向”是極有必要的。
(二)翻譯研究的內(nèi)容
自20世紀70年代翻譯文化轉向出現(xiàn)之后,文化學派翻譯理論的代表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吉迪恩·圖里(Gideon Toury)、安德烈·勒菲弗爾(André Lefevere)等將翻譯放到文化的大背景里考察,使翻譯不是在真空里進行。自此以后,這個術語頻頻出現(xiàn)于論文及專著之中。那到底何為文化翻譯呢?不同的學派或者學者的定義都是各有不同。西方最早提出的文化翻譯,是把一種文化當作范本,以其他文化所能理解的方式進行翻譯表述。而在國內(nèi)大多數(shù)翻譯研究文獻論及“文化翻譯”時一般指的是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中文化專有項和語言專有項的處理,但對于文化學派翻譯研究的學者而言,他們又有不同的見解。在操控學派的勒菲弗爾眼里,翻譯就是改寫。翻譯學家奈達(EugeneA.Nida)和泰伯(Charles R.Taber)提出了這樣的定義,“為在某種程度上符合譯入語文化的標準而改變信息內(nèi)容,并且在譯文中引入了并非原文語言表達所暗含的信息,這樣的翻譯叫文化翻譯”。他們認為文化翻譯就是一種類似改編的方法。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學者王寧認為全球化時代信息的傳播與大眾傳媒的崛起使得全球化與文化的關系變得密不可分。而翻譯的功能是為了信息傳播,那對其的研究也應該“擺脫語言文字層面的束縛,進入跨文化語境”。因此文化翻譯就是跨文化語境展開的翻譯研究。但在后殖民翻譯理論里,文化翻譯又有了新的闡釋。賽義德在《東方主義》中涉及了文化翻譯的一個重要概念“文化再現(xiàn)”,或者說是廣義的文化翻譯。西方人將東方翻譯并再現(xiàn)為一個“他者”,這其中有西方的蓄意歪曲,也有一些具有東方背景的知識分子通過翻譯的中介進行“自我東方化”。而霍米·巴巴在論文集《文化的定位》(The Location of Culture,1994)的最后一篇里為“文化翻譯”提出了嶄新的定義。巴巴認為,“文化翻譯”并非指涉兩種語言、文化的具體文本之間的翻譯,而是融翻譯于寫作的獨特的后殖民文學現(xiàn)象。
對以上文化翻譯定義的歸納總結可以看出文化翻譯不僅包括宏觀層面上的文化研究,也包括了微觀層面上的文本翻譯研究。由于華裔美國文學的特殊性,該種文學研究的文化翻譯研究指的是上述意義的綜合。具體來講,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的翻譯,尤其是早期文本中,大量描繪中國的風土人物等;第二,部分華裔美國作家為了去邊緣化,或為了取悅西方讀者、刻意營造文化差異,或因對中國文化的不熟悉而對中國文化等進行了改編改寫等;第三,華美文學作品中也涉及了不少中國文化專有項和語言專有項的處理,如漢字的翻譯、漢語對話的翻譯;第四,在后殖民主義的視角下,華裔美國文學作家的寫作實質(zhì)上是一種獨特的融翻譯于寫作的文學現(xiàn)象。因此,作家在其文學作品里對中國文化的描述實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翻譯,既像西方定義的那樣對中國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又在此過程中運用了各種具體翻譯方法,如音譯、直譯等。除此之外,這種文化“翻譯融傳統(tǒng)意義上的翻譯與寫作于一體,更反映了來自弱勢文化的移民在美國所經(jīng)受的文化震蕩”。
大陸的美國華裔文學漢譯和臺灣相比,晚了許多年。最早的譯著是1985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千金姑娘》,但是更多的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初,由南京大學張子清教授組織人員翻譯,先后分別在漓江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美華文學譯著。而對這些華裔美國文學的漢譯在國內(nèi)翻譯界尚未得到重視。近年來,華裔美國文學新人層出不窮,國內(nèi)外對該領域的研究也呈現(xiàn)出一種欣欣向榮之勢。胡勇曾經(jīng)提到,華美作品漢譯的嚴重不足已造成國內(nèi)華美文學研究中的瓶頸效應。雖在近十年間,情況稍微好轉,但華裔美國文學持續(xù)、大量的譯介已是必然之勢。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涉及到大量的具有中國文化的元素,這種與中國文化的特殊關聯(lián)性使得華裔美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有別于其他的外國文學作品。當譯者將原作中具有中國文化色彩的神話故事、人物形象等元素還原到其本源文化中時,就涉及到了回譯的問題,這也是華裔美國文學相較于其他外國文學作品在翻譯時的不同之處。但目前國內(nèi)譯界對回譯“翻譯實踐的重要性及其在翻譯理論研究中的地位尚未給予充分認識”。方夢之認為回譯是“把被譯寫成另一種文字的內(nèi)容再轉譯成原文的表述”。而有學者則認為“回譯是指通過回溯擬譯文本與目的語文本間內(nèi)在的語言和文化聯(lián)系,把擬譯文本中源自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素材或文本重新譯回源語的翻譯活動”。不管以上國內(nèi)學者對回譯是狹義的定義還是廣義的敘述,在華裔美國文學的漢譯中,涉及中國文化資源的回譯就是該種文學漢譯的關鍵。因為在原文中的中國文化內(nèi)容經(jīng)過先前的文化翻譯過程后多有變形,不經(jīng)仔細分析研究而直接還原,或者修改是有損于譯文質(zhì)量的。為了構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經(jīng)常在他們的作品中修改中國文化的元素,如湯亭亭《女勇士》中對花木蘭故事的改編等。除了有目的的“誤譯”外,也可能由于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了解是間接的。中國及其傳統(tǒng)文化給他們的印象大多是通過父輩們的“口傳”或者閱讀得來。他們所書寫的中國文化,更多是“想象”中的或者是“傳說”中的中國;并且他們書寫中國并不是為了推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是迎合西方讀者,或是自我東方主義,并以此為基礎構建自己的族裔性。但是,有些譯者卻會去“改正”其對中國文化的“誤譯”,這就是譯者沒有去研究源文本作者“誤譯”中國文化元素的目的所在。這些都是在今后漢譯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華裔美國文學的翻譯研究對于翻譯研究和文學研究都是具有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的。于翻譯研究而言,首先可以體現(xiàn)翻譯研究的多層次性,分別從語言學層面、比較文學層面及文化層面上研究。翻譯雙層面的研究注重了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既體現(xiàn)了華裔美國文學翻譯的文化層面,又強調(diào)語言層面上的翻譯文本的對比細讀,亦體現(xiàn)了全球化的語境下的翻譯功能的轉變,“從簡單的語言字面意義的解釋過度到文化層面的意義闡釋和再現(xiàn)”。于文學研究而言,又豐富了華裔美國文學研究。其次翻譯研究的應用價值:為目前箭在弦上的華裔美國文學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和實踐參考價值;并且華裔美國文學中有大量涉及中國文化元素的英語表達形式,在當今“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語境下,大量翻譯當代中國文學作品使之走出國門已是當務之急。而華裔美國文學已經(jīng)獲得西方主流社會的認可,研究這一文本的英語表現(xiàn)形式將有助于了解國外讀者的期待視野、接受能力及閱讀習慣,對制定中國文學的翻譯策略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1]金圣華.譯道行[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6.
[2]張龍海.透視美國華裔文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012:20.
[4]王建會.華裔美國文學批評30年回顧與反思[J].英語研究,2013(1):29-32.
[5]吳冰.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研究的思考[J].外國文學評論, 2008(2):15-23.
[6]劉芳.翻譯與文化身份——美國華裔文學翻譯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3-16.
[7]Nida,Eugene A.and Taber C R.The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01.
[8]王寧.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J].社會科學,2006(11): 172-179.
[9]Bhabha,HomiK.The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and New York:Routeledge,1994:224.
[10]胡勇.文化的鄉(xiāng)愁[M].北京:中央戲劇出版社,2003:27.
[11]葉紅衛(wèi).涉華文獻翻譯中的回譯問題——《我們?nèi)绾芜M入北京——1860年在中國戰(zhàn)役的記述》譯后[J].上海翻譯,2012(1):49-52.
[12]方夢之.譯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3]陳志杰,潘華凌.回譯——文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交匯處[J].上海翻譯,2008(3).
[14]杜濤“.此”與“彼”:后殖民視閾下的流散美國華人文學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119.
[15]王寧.比較文學,世界文學與翻譯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16-17.
作者:劉麗艷,碩士,大理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2015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翻譯與文化身份構建——流散視角下華裔美國英文小說的文化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4年大理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建構主義在多媒體網(wǎng)絡英語教學中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