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敏燕
【內(nèi)容摘要】初中新目標英語有效教學的保障是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盡管課程物質(zhì)和信息資源是重要的,但是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學生資源。本文結(jié)合教學實踐,探討了立足教學實際,有效開發(fā)運用學生資源,提高英語教學實效的問題。
【關鍵詞】生本資源 開發(fā)利用途徑策略
一、問題緣起
初中英語教學的課程資源就是英語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有利于英語課程目標達成的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既有校內(nèi)資源也有校外資源,既有自然、社會、人文資源,也有人力、信息化資源。它們是保證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獲得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盡管課程物質(zhì)和信息資源是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課程人力資源”(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精神、知識結(jié)構(gòu)和人格品質(zhì)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系)。只有當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實踐智慧、人格魅力、問題與困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課程人力資源”真實地進入課堂教學的時候,才可能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追求。教師資源也好,教材資源也好,必定要與學生資源結(jié)合才能起作用。可見,學生資源才是一切資源之本。教師在鉆研教材、設計教案時,要結(jié)合學生實際,對學生的各類資源加以充分的利用和開發(fā)。教師與其煞費苦心到課外搜羅課程資源,花費大量精力制作美輪美奐的多媒體課件等,還不如立足手頭的教材和鮮活的學生群體以及活生生的英語交際課堂。因此,立足教學實際,有效開發(fā)與利用學生資源,才是初中新目標英語課程資源開發(fā)的正道。
二、有效利用學生資源。夯實過程教學
1.以學生既有的知識能力為資源
設計教案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既有的知識和能力資源。我們知道,教師課堂復習的環(huán)節(jié)通常基于學生上一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新課的導人也通常以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或熟知的內(nèi)容作為引入點。例如在教授Go ForIt九年級Unit 3 Section B 3a Read thearticle and then answer the questions課文時,在讓學生談談學校里的規(guī)章制度之后,讓學生聽聽3a中的學生在談論什么規(guī)章制度。
Let's listen and choose,what rulesare they talking about?
(1)uniforms.
(2)having part-time jobs.
(3)studying in groups.
(4)longer vacations.
(5)goingouton school nights.
這樣的導入,既可以練習學生聽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對本篇閱讀課文進行總結(jié),也為后面閱讀中的活動講解分出了明顯的片段來,有利于學生開展后續(xù)閱讀活動。又如在讓學生猜測標題的意思時,先問:Could you find any key words in thetitle?這樣的提問降低了猜題難度,比較符合九年級學生的能力水平。又如在教學閱讀課文Why don't you learnto sing English songs?這篇文章,通常情況下老師可能會提一些文章中的問題,解釋一些詞組、難句,完成課后練習題。然而我在課堂中提出了這樣的思考題:How do we learn Englishwell?What should we do?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整合了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但書上又沒有完整的、現(xiàn)成的答案,必須對整個內(nèi)容進行歸納總結(jié),作進一步思考,才能知道答案。對于這樣的討論題,它所包含的邏輯思維和推理判斷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有話可說,能較好地反應出討論效果。
2.以學生學習中的“疑難雜癥”為資源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常會對一些語言用法、語法現(xiàn)象、文章理解等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對于個別性問題,個別解決就行,如果是同一問題多次出現(xiàn),則反映了這一資源的典型性,筆者常根據(jù)當時的實際情況確定由教師解決、學生幫助解決還是分組討論解決,有時還會故意采用拖延法,布置學生課后自己去探索研究、總結(jié)歸納,第二天甚至幾天后再在課堂上由學生先說出自己的感悟。經(jīng)過學生自己努力解決的“疑難雜癥”往往印象深刻。筆者一般由問題的難易程度和普及程度等來確定此類資源的利用價值、利用方法和利用時間。例如不少七年級學生提出對介詞in、on、at的用法難把握,易混淆。筆者沒有立刻告知其常規(guī)的用法及區(qū)別,而是作為小組作業(yè)布置下去,讓他們分組歸納總結(jié)它們的用法,幾天后再集體討論,并及時給出有關的習題作為鞏固。事實證明學生的總結(jié)都非常好,而且在以后的運用中效果也不錯。
3.以學生常見的學習錯誤為資源
學生的錯誤是一種有效的資源,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重點,使課堂朝著最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向發(fā)展。例如筆者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寫一篇介紹野生動物并呼吁人類保護野生動物的作文。學生只對課文中已介紹的三種動物老虎、熊、狼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看到這種情況,筆者臨時改變了當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把它布置成家庭作業(yè),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查資料。學生很支持,回去查找了多種資料。第二天交上來的作文,不僅內(nèi)容豐富,而且各有新意。
4.以學生的“個人觀點”為資源
在英語教學中,要努力使基礎知識轉(zhuǎn)化為言語技能,并發(fā)展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把握對話契機,以文本知識為紐帶,以學生的“個人觀點”為資源,適時追問,引領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鞏固、運用。讓學生在課堂結(jié)尾處再形成一次語言表達和運用的高潮,“課已終,情尤存,意更深”生成書本之外的精彩,讓知識走向深入。例如教學了Go forit八年級上Unit8后,為了鞏固過去時態(tài),筆者利用周末去海邊植樹的鮮活例子,使用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Where did you go?等一系列話語加以拓展,為深化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資源,使得學生的語言不是停留在低層次的機械重復上,很多語句都來自學生生活中的體驗,教學互動比較成功。
T:What day is it today?
Ss:Today is Monday.
T:Yes,Its a new week.(做疑惑狀)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Where did you go?
Sl:(一邊回憶一邊說)We went to the seaside,that was pleasant.
T:Hey!Look at these pictures.(學生去海邊植樹的一組照片)
Ss:(學生看到自己的照片都很興奮)
T:Who did you go with?
S2:I went with our teachers andclassmates.
T:What did you do there?
S3:We planted Trees.
T:Can you talk about it?Whocan speak it better?
(學生積極踴躍地舉手)
S4:On that day,we didn't haveclasses.The teachers and ourclassmates planted trees by the sea.
S5:We began to plant trees assoon as we got to the seaside.Somestudents dug the holes.Some studentsput the trees into the holes.
S6:Some students put the earthback to the holes.Then we pushed theearth hard with our feet.At last wewatered the trees as much as possible.
T:Great!Did you have a goodtime there?
Ss:Yes,we did.
這樣以學生的“個人觀點”為資源進行拓展和深化,不但使學生掌握了過去時態(tài)的用法,而且在教師的話語推動開拓下,學生的主觀性回答精彩紛呈,如S4、S5、S6,使課堂教學形成高潮,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知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將知識深化。
5.以學生的個體特征為資源
在某些課案設計時,教師可就地取材,利用學生本身的個體特點,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某種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參與情緒。當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時,往往思維敏捷,有奇思妙想。例如在學習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時,筆者讓三個體形具有代表性的學生走到教室前面,讓其他學生自己比較并用形容詞的比較級、最高級進行操練。學生興趣大發(fā),不僅積極參與,而且表現(xiàn)超常。不僅對他們的高矮胖瘦進行了比較,還對他們的皮膚黑白、眼睛大小、脖子長短、頭部圓長等也進行了比較。后來又比較了他們衣服的長短、新舊及鞋子的大小等。我稍作引導,有的學生還想到:XXX is better at English than XXX等等。最后他們的個性品質(zhì)和待人接物情況都被比較了出來。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且對所學內(nèi)容有深刻的印象,效果良好。
三、深入開發(fā)生本資源,提高教學實效
1.拓寬自主開發(fā)的空間,搭建師生互動的平臺
當學生“動”起來后,他們的精神就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中,這時頭腦掌握語言的區(qū)域興奮點很“亮”,思維活躍,理解和記憶力都很強?;踊顒拥慕M織和實施要形式多樣,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英語,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我們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有效互動活動的形式有:聊天(chatting)、頭腦風暴(brainstorm)、小組討論(discussion)、正反方翔論(debate)、猜謎游戲(guessing games)、同伴對話(pairwork)、調(diào)查(survey)、采訪(interview)等。在一堂課中,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設計多種形式的活動,保持學生的新鮮感和參與的積極性。但同時也要力求使活動多而不亂,不能只圖熱鬧而失去它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八上Unit 7 How do youmake abananamilk shake?一課時,教師拿出制作milk shake所需的各種原料和攪拌機,邊演示制作過程邊用英語解說制作步驟,隨后把制作好的奶昔用一次性紙杯分給學生品嘗。最后讓學生們在小組合作中邊說邊做,邊品嘗邊交流,使他們就在生活化的教學活動中感受到濃郁的西方文化。教師、學生就在真實自然的生活化語境中開展了有效的言語交際活動。
2.運用啟發(fā)式教育理念,注重彈性的教學設計
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由學習者個人建構(gòu)的,而非靠他人傳遞的。新課程強調(diào)教師要從學生自身經(jīng)驗背景出發(fā),在課堂上更多地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培養(yǎng)其創(chuàng)造力。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預先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空間。目標的設置要建立在對教學內(nèi)容的分析,學生狀態(tài)的分析,以及對發(fā)展期望的分析的基礎之上。教師事先要精心備課,多預設開發(fā)性問題,多為學生設疑置難,啟發(fā)引導,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拓展應用英語的空間,提高應用英語的能力。在教學中靈活調(diào)整課時計劃,預防阻礙學生思考和降低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3.加強教師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應重視自身修養(yǎng)的加強,提高捕捉、激活和利用學生資源的能力,坦然而機智地面對教學中發(fā)生的一切事情。這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參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學習理論并結(jié)合教學實踐,通過經(jīng)驗交流、案例分析、自我反思等方式,提高自己開發(fā)課程資源的能力。
總之,當學生的各種資源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得到充分地利用,那么,英語教學就會因為學生這個教學主體的投入而變得豐富多彩,而且充滿智慧的力量和人格精神。
【參考文獻】
[1]李冬梅.新目標英語課堂教學設計與活動案例[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沈倩.開發(fā)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資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3).
[3]沈培莉.心中有學生,眼中有資源——英語教學中開發(fā)與利用學生資源的實踐與探索[J].教學月刊,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