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與寫作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李海林在《言語教學論》指出,聽說讀寫都是言語活動。閱讀和寫作是言語培養(yǎng)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陳日亮先生在探討語文教學的主體時,指出言語形式的探究是教的主體。他認為在閱讀教學中,要把理解文本“怎么說”作為根本,強化咬文嚼字的功夫,著重提高教師的言語智慧。陳老師所說的“咬文嚼字”即強調言語形式的探討,通過對課文文字表達的琢磨,走進文本,實現(xiàn)言語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閱讀是獲取信息,寫作是輸出信息。兩者統(tǒng)一于言語實踐活動之中。錢理群先生是這樣論述閱讀與寫作關系的,閱讀是“由文見心”的過程,閱讀教學必須從如何寫入手,由此體味作者寫什么,循文而會意。以上兩位先生都強調閱讀教學,要從文本如何寫的角度入手。閱讀教學不僅僅是對課文思想感情的講授,更是體味文本的形式,獲得寫作范例的過程。因此,閱讀與寫作聯(lián)系密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然而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往往并非如此。
一、閱讀教學中幾種忽視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情況
(一)以考試為導向,偏向語文知識的傳授
中、高考試卷中,閱讀理解題均是必考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不自覺地把課文作為閱讀訓練的載體,在課堂上不厭其煩地講解人物背景、敘述方式、描寫方法、說明方法、修辭手法、文章結構之類的知識。這種為了考試的閱讀是一種淺閱讀,蜻蜓點水式講解的文章和知識,是種靜態(tài)的知識,沒有探討課文“由文到心”的動態(tài)過程,割裂了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并不能使學生學會將其遷移到寫作活動中去。
(二)過度解讀文本,缺乏言語形式的探究
語文教學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不僅重視文本寫了什么,更要重視文本是怎么寫的。在提倡語文教育人文性的大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了一些有爭議的閱讀教學案例。韓軍老師的《背影》教學實錄,引起學界對閱讀教學的討論。韓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抽象地從文本中剝出祖母死、父親老、兒子壯等人倫關系,進而得出文本講訴生死主題的結論。韓老師學識淵博,對《背影》做了一番創(chuàng)新性解讀。然而,聯(lián)系文章創(chuàng)作背景和文本的重復敘述,不難發(fā)現(xiàn),韓老師對文本是過度解讀的。課文的最后一段,道出寫作緣由,父親向朱自清訴說自己離大去之日不遠,引起他反省自己與父親的關系。原來,朱自清與父親之間是有矛盾沖突的,長期沒有得到真正地和解。老父親看到這篇文章后,非常欣慰?!啊侗秤啊返慕Y構中交織著一明一暗兩條線索。一條存在意識文本中,是歌頌父親慈愛的線索,一條在無意識潛文本中,是現(xiàn)實兒子內心焦慮的線索”[1]。因此,《背影》寫的不是生死,而是父子。
(三)訓練流于形式,沒有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意識
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能注意到寫作訓練的重要性,遺憾的是這種寫作訓練往往流于形式。一是課堂言語活動,忽視對課文語言表達技巧的模仿。例如,郭初陽老師教學《愚公移山》時,他假設愚公死后,世代挖山,一直到現(xiàn)在還沒有成功移山,詢問學生如何重新評價愚公。這樣的課堂訓練,重視課文內容的解讀和闡釋,忽略對文本言語形式的探究。課文一般是優(yōu)秀的習作范例,將課堂練筆與課文言語形式的探究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課外練筆,缺乏監(jiān)督與指導。語文學習得法與課內,提高于課外。課堂練習與課外練筆是相互促進的,雖然有不少老師要求學生寫日記,但卻沒有給予有效指導。
二、關于閱讀教學中寫作能力培養(yǎng)方法的探討
(一)轉變觀念,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往往占據(jù)大部分課時。那些為了考試而閱讀,或者把課文作為話題材料,對文章進行過度解讀,往往造成閱讀教學耗時低效。轉變舊有觀念,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意識,是教師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能只關注課文內容,還要關注文章的語言藝術,讓學生感受語言的表達之美。
(二)讀寫一體,重視言語形式的探究
陳日亮先生認為,“‘讀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寫”……“寫”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讀”[2]。閱讀和寫作是融為一體的,它們統(tǒng)一于言語活動之中。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過度解說和發(fā)揮課文的思想內容,割裂了讀寫之間的關系。由文見心,從語言形式入手,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的精妙,探尋文章表達的心靈軌跡,體會寫作章法之美,有利于將文本解讀引向深入,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寫法,為個體寫作實踐提供借鑒。李鎮(zhèn)西老師在教學《荷花淀》時,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對話的語句,體會婦女們的心理,讓學生從語言表達中,品味文章的心理描寫。在分析作者孫犁的語言風格之后,李老師又介紹孫犁的《關于<荷花淀>的寫作》,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創(chuàng)作過程。李老師的教學,重視言語形式的探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舉一反三,發(fā)揮選文的例文功能
語文教材是由文質兼美的選文組成的。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每單元的選文大致是按照文體的特點編排的??梢哉f,每篇課文是一種文體寫作的典范。教師在閱讀教學時,重視對文體特點的分析,引導學生模仿習作,能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人教版語文必修1教材,第一單元是現(xiàn)代詩歌。在教學《再別康橋》時,引導學生體味“輕輕地”“新娘”“揮一揮”等詞語,標出詩的韻腳,講解新月派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由文見心,體悟詩人用詩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鼓勵學生模仿創(chuàng)作新詩。這種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的做法,也符合這一單元教學的要求。
(四)讀寫結合,堅持有效的讀寫訓練
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陳日亮老師認為,寫作是重視“寫什么”的教學。通過閱讀,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思想共鳴;通過教學,引導學生表達心中的所思所想。事實證明那些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滿分作文、牢記人物事例的方法是不可取的。這種訓練方法忽視了教學“寫什么”,封閉了學生的閱讀視野,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能夠培育學生的思想境界。讀書筆記,記錄了學生課外閱讀過程中心靈變化的軌跡,充實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是架起“讀”與“寫”之間的一座無形的橋梁。陳日亮老師介紹一位高中生的閱讀筆記,讓筆者認識到課外閱讀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的積極意義。教師可以采用讀書筆記這種有效的讀寫訓練方法。
(本文系安徽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項目編號:2014yks025]研究成果。)
注釋:
[1]閆蘋.中學語文名篇的時代解讀[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32-33.
[2]陳日亮.仿佛若有光——由一位高中生的閱讀筆記思考語文教學[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3,(06).
參考文獻:
[1]陳日亮.當前語文課改三個重要教研話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4,(9).
[2]彭紅兵.閱讀與寫作互促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07).
[3]錢理群.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M].漓江出版社,2012.
[4]李海林.言語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李鎮(zhèn)西.聽李鎮(zhèn)西老師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陳祖耀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