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林/甘肅省會寧縣東關小學教師
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
張曉林/甘肅省會寧縣東關小學教師
我與農民有著天然的情緣。我家祖上都是農民,爺爺和父親雖然都讀過書,但由于各種原因,最終還是成了一輩子跟黃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從記事起,我就是一名不錯的“農民”:小時候,我一直幫家里放羊,九歲才走進校門,雖說做了學生,但放學后干農活是每天必不可少的事;特別是到了農忙季節(jié),即使正在上課,也會被爸爸從教室里喊出來幫著磨地、鍘草、碾場……
1996年師范畢業(yè)后,我雖說當了老師,但并沒有離開土地,節(jié)假日也常常幫父母干農活。慢慢地,在干農活的過程中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教書和農民種地是一回事。如果教師有農民的心態(tài),能像農民種地那樣去教書,一定會成為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教師,學生也會受益無窮。
俗話說:人勤地不懶。合格的農民都懂得這個道理,要讓莊稼獲得豐收,必須要勤快、要付出艱辛的努力。記得小時候,每次跟奶奶出門,她都要提上糞筐,小路上、河溝邊,只要看見牲畜家禽拉的糞便,她馬上會鏟起積攢下來用作農家肥,而我的父母天不亮就下地干活,風里來雨里去……正是由于一家人的辛勤勞作,我家的莊稼幾乎年年都豐收。一樣的道理,教師要讓自己的工作干出特色、干出成果,“勤”字更是少不了。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像勤勞的農民那樣肯付出、肯鉆研、肯在本職工作上花心思,才能摸索出更多教書育人的渠道,積累更加豐富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讓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結出累累碩果。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 幾千年來,世世代代的農民依靠土地生存繁衍,他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我家就是一個對黃土地充滿情感的人家,父母對那幾畝薄田稀罕得就像自己的孩子,每到翻地的時候,父親都會認真地翻動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一寸,母親更是仔細地將田埂邊的雜草拔得一根不留,以防它們吸走莊稼的養(yǎng)分。父母的深情沒有白費,“愛”的滋養(yǎng)終于讓那幾畝薄田變成了沃地,不管什么作物的種子撒在里面,都會長得健健壯壯。其實做教師也如此,只要你真心實意地去愛孩子們,為他們的成長傾注全部的情感,不管多調皮搗蛋的“頑石”都會感化。愛是最好的催化劑,教育的真諦就是忘我的、無私的、真誠的情感投入。
農民渴望莊稼長勢良好和我們教師希望學生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樣的,可是有時做法卻是天壤之別。農民總是以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莊稼,莊稼長勢不好時,常常反思自己:是不是地翻得不夠好,是不是草除得不夠勤,是不是肥施得不夠足,是不是農藥噴得不合農時……而有些教師卻往往喜歡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學生,當學生學習、思想、行為方面出現(xiàn)偏差和失誤時,總在學生身上挑毛病。有一部分脾氣暴躁的教師甚至對學生一點小小的過錯都難以包容,輕則批評指責,重則辱罵體罰。殊不知正是我們這種狹隘的心態(tài)和錯誤做法才讓一個個溫順的“小白兔”變成了發(fā)怒的“刺猬”。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向農民學習,用農民對待莊稼的心胸包容學生,多反思自己、少苛責學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看問題,你肯定會看到一片艷陽天。
莊稼是農民的憧憬和希望。母親有事沒事總喜歡到地里去走一走、看一看,細心的母親總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不是剛出苗的胡麻凍苗了,就是正抽穗的小麥起蟲了,或者洋芋地里鬧鼠害了……只要莊稼出現(xiàn)異常兆頭,母親總能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而父親也會第一時間采取相應措施,盡力確保豐收。學生的成長同莊稼一樣,隨時會發(fā)生“病蟲害”,這些“病蟲害”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清除,往往會對他們的肌體和心靈造成嚴重的危害,甚至留下終身遺憾。因此,作為他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我們一定要像細心的農民那樣,本著為每一個生命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留心他們成長道路上的每一個軌跡,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細心呵護、循循善誘,讓他們盡可能地在平坦的人生旅途上一路歡歌、快樂成長。
莊稼種在地里,能不能有個好收成還是個未知數(shù)。農作物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預知的因素太多了:一場霜凍、一次冰雹……隨時都會讓這些脆弱的生命遭受災害。但不管怎樣,農民永遠都是如此樂觀:在冬天厚厚的積雪中,他們夢到了來年冬小麥的豐收;在春天綿綿的春雨中,他們嗅到了秋天瓜果的香甜……即使農作物遭受了天災,他們還是樂觀地補種,對下一次收獲充滿了希望。和莊稼一樣,孩子的成長道路也并非一帆風順,“暴風雨”隨時準備考驗他們。這些幼小的生命能否經(jīng)得住考驗,與老師傳遞給他們的人生觀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作為一名老師,務必要有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并要用這種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不斷感染學生,讓學生的心里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長期耳濡目染,相信學生一定會樂觀看待人生路上的坎坷,積極進取、奮發(fā)有為。
俗話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莊稼人是懂得這個道理的。糧食種在地里,他們從不揠苗助長,從不奢求“早上栽樹,晚上乘涼”。從撒種到出苗,從開花到結果,總是耐心等待收獲的季節(jié)。但是在教育學生上,老師和家長總犯“揠苗助長”的錯誤。孩子剛上幼兒園,就讓其學彈琴、學繪畫、學舞蹈;剛上小學,就要報各種輔導班,學不會、學不好還要抱怨孩子笨;七八歲的小學生,課文背了兩遍沒記住,數(shù)學講了幾遍沒聽懂,老師已經(jīng)不耐煩了,搖頭嘆息:真是榆木腦袋。豈不知真正不開竅的恰恰是我們大人,因為我們犯了“急功近利”的錯誤。孩子的成長有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我們不能忽視年齡特點這個事實,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耐下性子等待,“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等待花開的過程才是最好的教育。
說農民博學,大家可能覺得有些好笑——農民大字不識一筐,何談博學?要把莊稼種好,除了勤耕細作,博學絕對是少不了的。優(yōu)秀的農民都很博學——來年種啥莊稼會豐收,他們能從冬天的積雪中看懂;啥時節(jié)該種啥作物,他們能從鳥的叫聲中聽懂;何時有霜凍,他們能從風的氣息中嗅到;哪一天會下雨,他們能從云的變幻中讀懂……正因為憑借著博學,聰明的農民才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災害,確保豐收。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只有像農民學會“看天”“摸土”“抓墑情”,掌握淵博的“耕作”知識,才能抓住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個個良好的“播種”契機,將理想的種子、知識的種子撒進一片片“沃土”,創(chuàng)造出燦爛輝煌的秋色。
合作這個概念,我最早就是從農民那里領悟到的。記得小時候,我們那個地方特別窮,大多數(shù)人家養(yǎng)不起兩頭毛驢,可一頭毛驢耕地怎么也“不得勁”。聰明的農民很快想到了辦法——兩家“駢莊農”(駢莊農:會寧方言,指兩家的牲口共用),牲口短缺的難題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后來這種合作發(fā)展到了農業(yè)生產(chǎn)的各個方面,鋪地膜、收莊稼、修梯田、碾場……只要是需要勞力較多的農活,幾家總會湊在一起互幫互助,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孩子的教育要比種莊稼復雜得多,更需要合作,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僅僅靠一個老師或某一方面的微薄力量,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人簡直是天方夜譚。因此,每一位教師務必要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像農民那樣本著對每一個生命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勤于跟其他老師合作、樂于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才有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是農業(yè),不是工業(yè)?!?細細品味不無道理:工業(yè)的對象是沒有生命力的冷冰冰的機器,而農業(yè)的對象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和農民種地都是對生命的塑造,我相信只要我們能轉變,哪怕是一小步,教育這塊大田地都會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結出累累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