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安院校是培養(yǎng)人民警察的院校,人民警察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诖?,公安院校的影視鑒賞課有別其他普通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公安院校影視鑒賞課教學應遵循三個步驟,即在思想性與藝術性雙重條件下選擇影片,教學環(huán)節(jié)著重于學生的審美體驗過程,整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公安院校;影視鑒賞;教學方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影視鑒賞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也可說是一門通識教育課,與其他通識教育課有著共同目的,即“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責任感、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首先,公安院校是我國高等院校的一部分,理應跟上時代的步伐,實施素質教育,開設影視鑒賞課;其次,公安院校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是特殊的院校,是培養(yǎng)預備警官的院校,作為新時代的警察,更應提高自身的素質,所以說開設影視鑒賞課為代表的素質教育課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此,公安院校的影視鑒賞課有別其他普通院校,筆者認為,公安院校影視鑒賞課教學應遵循三個步驟,即在思想性與藝術性雙重條件下選擇影片,教學環(huán)節(jié)著重于學生的審美體驗過程,整體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影片選擇
公安院校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能力,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從事公安工作所需要的道德和精神品質。所以我們在選擇影片時有兩個標準:思想性和藝術性。
從漢朝時期的太學到明清時期的國子監(jiān),再到北洋大學為代表的近代大學以及學科門類齊全、教學教育理念先進的現(xiàn)代大學,它們存在的價值,不僅是教育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格,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即讓學生有善良的品行,有健全的人格,學會理解人、尊重人,進而學會愛人,最終擁有一顆仁慈之心,真正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公安院校讓學生具備善良的品行、健全的人格,但這些還不夠,還應著重于學生忠誠、奉獻精神的培養(yǎng)。這些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具體到教學實踐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對影視鑒賞課而言,我們在選擇片源的時候要嚴格把關,既做到片源的思想性,也應做到愉悅性和審美性的統(tǒng)一,經(jīng)典性和現(xiàn)代性的統(tǒng)一,信息性和教育性的統(tǒng)一。
一類影片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如《活著》《美麗人生》《阿甘正傳》等?!痘钪肥菑埶囍\導演根據(jù)余華同名小說改編的,并進行了藝術性的創(chuàng)作,使學生明白人活著是多么的不易,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其他任何事物而活著?!睹利惾松肥且獯罄麑а萘_伯托·貝尼尼自導自演的反映“二戰(zhàn)”的一部經(jīng)典影片,看過以后,我們會痛恨使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戰(zhàn)爭,同時讓我們感慨父愛的偉大以及主人公開朗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另一類影片則是公安院校的特色,選取的影片內容大都涉及警察的工作環(huán)境、日常生活,讓學生更切實地感受他們以后要面對的生活。這類影片有《尋槍》《5顆子彈》《天倫》《吻證》等。《尋槍》是導演陸川的一部佳作,一個警察尋找丟失的手槍,在電影中所展示出原始的人性以及人性的張力,槍是男性的表示,更是力量的象征。王仲剛作品《天倫》則是講述了警察的業(yè)務實踐,解救被拐賣的兒童,他們在警察的幫助下,重新回到了親人的身邊,這些無不閃現(xiàn)著人性的光芒。
二、影視鑒賞
影視鑒賞課教學方法的第二步是在欣賞影視的過程中著重自我的體驗,讓學生的內心真正走進影片,能和影片中產(chǎn)生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其實這種欣賞影片的過程,也是內心情感體驗的過程,是和影片交流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存在于每個觀影者的欣賞過程中,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說,“電影能引發(fā)一種強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應”。
這種情感共鳴首先產(chǎn)生于我們觀影的過程中,正如有的學者認為的那樣,“影視審美體驗階段是在審美直覺階段注意和感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包含許多心理因素活動,其中想象、聯(lián)想和情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審美體驗過程,應是一心理過程,它調動人的無限想象,想象與聯(lián)想讓情感豐富起來,伴隨著影片,我們的情感起伏不定,時而歡快,時而悲傷。總之,這就是我們欣賞影片所帶來的審美體驗。
學生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他們會對同一影片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體驗。詮釋學大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里寫道:“所有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在閱讀過程中才可能完成?!?正如文學作品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完成其最終的使命,也就使其成為文學作品,而影片得通過觀影者的欣賞,才能實現(xiàn)影片的真正價值,才能使其藝術魅力傳達給影片欣賞者。
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所以學生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閱歷、年齡差異等,他們會對同一影片產(chǎn)生不同的解讀,這是正?,F(xiàn)象。我國學者紀富貴曾論述到“對于影視的解讀,也是千人千面。不同人結合自己的情況,對同一部影片會有不同的解讀,這種解讀與對錯無關”,這種解讀最終的結果就是寫影評,把我們欣賞過程中的喜悅,抑或是困惑,用文字表達出來。
每個學生對同一部影片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寫出來的影片最能代表自己對影片的見解。比如,對于電影《活著》,有的學生認為主人公福貴一生是不幸的,他的親人一個個地離他而去,最后只能和老牛竊竊私語,他可謂這個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學生認為福貴是樂觀豁達的,他所有的親人都去世了,只有他一個人在世,可他活得這么樂觀,他還能和人有條不紊地講述他自己的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他的悲傷的情感得到一次次的宣泄,他最后不是悲傷地生活,而是走向痛苦的反面,那就是幸福;有學生認為活著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人活著不是來源于吶喊,也不是來自于反抗,而是來源于我們對生活的忍受。每個學生對《活著》這部影片的解讀是不一樣的,通過這種解讀,學生會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這就達到了開設影視鑒賞課的目的。
三、文化素養(yǎng)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大力提倡素質教育,影視鑒賞課在大學里應運而生,逐漸走紅,正如有學者指出的“在高校開設影視鑒賞課,幫助大學生澄清個人價值標準認識上的沖突和價值選擇上的困惑,為大學生的人生定位、理想與追求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將影視文化所具有的藝術魅力和蘊含的思想藝術價值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剖析,讓學生通過影視鑒賞活動,加深對自然、社會、歷史、人生的認識”。這門通識課從思想認識、審美品位上,對學生是一個全面的提升,以達到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目的,這也是開設通識教育課、素質教育課的初衷。
愛因斯坦在《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談道:“只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fā)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chǎn)生熱烈的情感,那是最基本的。創(chuàng)見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边@就是說,普通高校不能只著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更應開設開拓學生視野的通識教育課,這一理念也適合公安院校,目前公安院校由于師資力量、學校氛圍等因素,開設影視鑒賞課沒有成為一種主流、一種常態(tài)。鐵道警察學院去年開設了影視鑒賞課,從學生選課之火爆、到課率之高、討論之熱烈、影評寫作之好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影視鑒賞課在公安院校是普遍受到學生歡迎的。
當今,影視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普及的一門藝術,公安院校開設影視鑒賞課,在介紹電影發(fā)展的進程、電影原理的基礎上,把課程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放在了學生的欣賞古今中外經(jīng)典影片上,提高現(xiàn)代大學生的人文素質、藝術修養(yǎng)、審美品位,特別是要提升他們的影視作品鑒賞和影視評論寫作能力。使學生通過具有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影視藝術欣賞,達到在風物人情、人生百態(tài)上有更深的認識,領略古今中外經(jīng)典影片中所透露出的不同文化內涵,汲取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最終達到使學生視野得以拓展,能夠全方位地認識世界、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成為具有較強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新型警務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2]李建寧,李亮.公安院校學生的人民警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踐與探索[J].公安教育,2011,(10).
[3]楊少偉.大學影視藝術普及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研究[J].電影評介,2007,(7).
[4][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