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高校由于生源質量的原因,學生英語水平良莠不齊,學習動機也各異。學習動機是影響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總體上是工具型動機最強,而融合性動機最低。從教學法策略的角度來說,一些教學策略如探究式教學、文學導入式教學可以采用,以促進學生的融合性動機和工具性動機相結合。
關鍵詞:地方高校;學習動機;教學策略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第二語言的學習重點經(jīng)歷了從教師主導到學生為中心的巨大轉變。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和個人差別都是外語教學中的至關因素。對于個人差別,目前,公認的是“動機是學習第二語言取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所以,學習動機的研究對于英語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教育心理學上,動機的定義相對簡單,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認為“動機是一個從外部控制到自我決定的連續(xù)體”。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社會教育模型在外語學習的動機研究中有過重大影響。加德納認為,工具性動機和融合性動機是語言學習者最常有的兩種動機:工具性動機,指用語言做工具達到某個實際目的;融合性動機,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語文化。北京大學高一虹教授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語言學習存在七種動機,可以分為三類:工具性動機、文化動機、處境動機。高一虹的團隊以全國30多所高校的2000多名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這是國內關于語言學習動機調查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研究是橫向研究,具有普遍性。而地方高校的大學生英語水平比重點大學學生要落后很多,學習動機有其自身特點,應該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研究過程
1.對象
調查選取位于湖北省荊門市荊楚理工學院的三個大二??瓢嗉?,參加調查的學生共106人,有文科專業(yè),也有理科專業(yè);男生60人,女生46人。
2.問卷構成
問卷包括一般情況問卷和學生動機問卷。一般情況包括學生的姓名、性別等;動機問卷以加德納的態(tài)度/動機測量表(AMTB)為基礎,共設置8道題,前4個題項是工具性動機傾向測試,后4個題項為融合性動機傾向測試,采用5級李克特量表形式(非常同意、同意、無所謂、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對應為5~1分),得分越高傾向性越強。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工具性動機從四個方面測量對象的把英語當作工具的傾向。融合性動機從對英語感興趣、體會學習的樂趣、想了解其他國家人民的生活等方面進行調查。
3.調查研究結果與分析
通過對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大多數(shù)調查對象的英語動機是為了“考試”“找到好工作”“父母的期望”,只有少部分的對象學習動機是“興趣”“想學習英語文化”。地方高校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以工具型動機為主,融合型動機較弱。在全國高?,F(xiàn)行的“三六九等”的體制下,除少數(shù)地方高校外,大部分地方高校學生生源質量普遍不高,英語水平總體偏低。很多學生在高中時候就對英語沒有興趣,進入大學后英語學習動機更加盲目,在升入大二后,除了期末考試,還有四、六級考試,以及之后面臨找工作的需要,工具型動機愈發(fā)強烈。地方高校的大學生大多數(shù)來自小城市和農(nóng)村,父母的期望值大,這也使得他們的英語學習更多于依賴社會責任感。
二、對教學策略的思考
調查結果顯示,地方高校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不強。融合性動機處于一個低水平,工具性動機以實用主義為主。這個調查結果是與地方高校自身特點分不開的,也顯示學習動機是影響學生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地方高校英語教師應主動采用一些有效的動機策略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習動機。
1.建立探究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內在興趣是無法通過外部強加的,需要誘發(fā)和積累。在現(xiàn)代教育中,教師的角色應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yōu)檎n堂指導者、管理者和信息提供者,學生才是教育的中心。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改變從高中以來就依賴教師的習慣,建立一個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讓英語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探究式教學以學生探究活動為主,通過鼓勵學生參與一系列的活動,提高學生的融合性動機。加德納認為,“融合性動機有著愛另一個社群,語言學習的語境的態(tài)度基礎,這種態(tài)度理所當然會對語言學習和使用造成持續(xù)的影響”。 融合性動機是一種主動學習的態(tài)度,工具性動機是一種被動學習態(tài)度。這兩種動機是可以互相轉換、相互依存的。如果學生能夠參與課堂互動,就能直接獲得學習和掌握語言的機會,同時,還能參與管理自己的學習,這會使其學習態(tài)度變得更加積極負責。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水平來設計課程。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讓學生能感覺到學有所用。網(wǎng)絡、電視節(jié)目、歌曲、電影在學生中非常受歡迎。這些都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自在的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興趣。另外,教師要對學生的工具性動機敏感,以防學生在達到短期目標后失去興趣。在地方高校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中,工具型動機也有著非常積極的效果,應該多加鼓勵。
2.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引導融合性動機
地方高校大部分的融合性動機不強烈,但是從長遠來說,融合性動機對于學習者更有效率。教師應該將文化教學引入目標語言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手段上,應該鼓勵學生廣泛閱讀英語小說、經(jīng)典著作、報刊來擴大視野,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其次,教師可以將西方的傳統(tǒng)習慣、節(jié)日引入課堂,來幫助學生了解語言。在網(wǎng)絡大環(huán)境下,英語教學也是一種娛樂教育,在“寓教于樂”中,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目標語言文化,提升內在動機。
三、結語
本項調查只是關于動機的一次剖視圖,還有其他因素也可以影響動機,比如,學習任務、態(tài)度、學習成就、焦慮、年齡、性別等。這些因素對于語言學習都有著重要影響,值得去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