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中山大學 嶺南學院,廣東廣州 510275)
近年來,非財務信息披露受到學術界和實務界越來越多的重視,通過提高非財務信息披露質量以增強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已經(jīng)得到廣泛認同[1]20。國內外學者圍繞非財務信息披露的經(jīng)濟后果進行了大量研究,已有證據(jù)表明非財務信息披露確實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國外如Dhaliwal等[2]研究了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首次披露與公司資本成本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Dhaliwal等[3]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披露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能幫助分析師提高預測精度。國內也有理論研究表明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能夠降低資本成本[4]29;李姝等[5]64通過經(jīng)驗研究證實了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有利于降低權益資本成本。然而,大量對非財務信息有用性的研究均是從外部投資者的視角來展開,鮮有文獻探討非財務信息披露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的影響。審計師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信息中介,客戶披露的非財務信息是否會影響審計定價決策呢?或者說非財務信息披露是否影響審計風險評估從而影響審計收費?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問題。
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是非財務信息披露的重要形式。然而,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現(xiàn)狀卻并不盡如人意[6]。根據(jù)畢馬威(KPMG)在其官方網(wǎng)站上發(fā)布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調查報告2013》[7]10,全球最大的250家(G250)公司93%披露了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82%遵循了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fā)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報告指南》(GRI指南),59%進行了第三方鑒證;全球41個主要國家各國最大的100家(N100)公司的平均披露率亦達71%,披露的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78%遵循GRI指南。而中國境內上市公司2013年度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平均披露率僅為25%,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僅18%遵循GRI指南,僅5%經(jīng)第三方鑒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源于CSMAR)。
調查報告還指出,全球大公司G250中報告質量最高的是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而報告質量最差的是中國(評級得分僅為前三甲的一半)。不可否認的是強制披露政策有效地推動了我國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最近幾年的發(fā)展,但目前來看其披露率及披露質量都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對其作用和影響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因此對其經(jīng)濟后果展開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擬研究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審計師行為的影響,以期分析其經(jīng)濟后果。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首先,相對于外部投資者而言,年報審計師本身掌握了一定的企業(yè)內部信息,對所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具有更強的甄別能力,因此通過研究審計師對客戶披露信息的反應能夠更好地捕捉到披露信息的實質。其次,企業(yè)社會責任戰(zhàn)略的實施對利益相關者在長期和短期的影響可能是不同的[8]4。外部投資者關注的是公司的內在價值,對企業(yè)價值的評估是面向未來的,且往往是對中長期表現(xiàn)的評估;但對于年報審計師而言則主要是面向過去的,而且關注的期間也較短,例如根據(jù)《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4號——持續(xù)經(jīng)營》,審計師在評估管理層編制財務報表時運用持續(xù)經(jīng)營假設的適當性時,應涵蓋的合理期間通常是指資產(chǎn)負債表日后十二個月。值得一提的是,翟華云等[9]32基于2011年之前的數(shù)據(jù)考察了社會責任評級得分與審計收費之間的關系,探索性地研究了社會責任報告對審計收費的影響,但其關注點僅限于已經(jīng)單獨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樣本,并未對不同的披露類型進行區(qū)分處理。本文在研究問題的關注點及樣本選擇與處理上都與之存在顯著區(qū)別,增量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將研究的關注點擴大到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情況,從而使樣本包含尚未單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這樣就避免了在特定子樣本中進行回歸所引起的樣本選擇偏差問題[10]591,因為只有披露了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才會有相應的評級得分;(2)基于更新的數(shù)據(jù),更大的樣本量,并且在數(shù)據(jù)處理上詳細區(qū)分了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類型,包括強制披露與自愿披露,還根據(jù)不同的披露類型進行了相應的穩(wěn)健性測試,結論穩(wěn)定;(3)在區(qū)分了披露類型之后,本文并未得出與翟華云等[9]37相一致的結論,并且研究結果表明,相對于未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而言,無論是自愿披露還是強制披露均會引起審計收費的上升而不是下降,這些結論有助于我們更準確、更全面地認識現(xiàn)階段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質量。
審計風險模型為審計資源的分配提供了理論指導,要求審計師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容易出現(xiàn)財務報表重大錯報的領域[11]。審計收費作為審計師資源投入的經(jīng)濟回報[12]188,審計風險模型也為審計定價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分析框架。審計風險模型指出:審計風險=固有風險×控制風險×檢查風險。在審計風險模型中,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是客觀存在的經(jīng)營風險,審計師可以通過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經(jīng)營環(huán)境(包括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zhí)行)對兩者做出風險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審計策略、執(zhí)行風險應對程序以降低檢查風險,從而將審計風險控制在審計師能夠接受的水平。因此,理論上來說審計師的資源投入是由審計師可接受的最大審計風險以及經(jīng)營風險的評估結果共同決定的。審計師能夠接受的最大審計風險主要取決于審計師的執(zhí)業(yè)風格和監(jiān)管機構等的外界壓力;經(jīng)營風險則主要受審計客戶本身的特征和行為所決定,例如行業(yè)特性、商業(yè)模式、管理層的誠信和舞弊動機以及內部控制系統(tǒng)的有效性等。因此企業(yè)的經(jīng)營風險是影響審計定價的重要因素,經(jīng)營風險的增加會使審計師增加風險應對程序,即通過影響資源投入最終影響審計定價。相關的研究也證實了經(jīng)營風險與資源投入、審計定價之間的正相關關系[13-17]。
審計師有能力和動機利用公開披露的非財務信息。審計師的價值是為財務信息披露的公允性提供合理保證,他們對客戶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和財務狀況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因此對客戶披露的非財務信息有較強的甄別能力,為審計師將非財務信息運用于審計風險評估提供了有利條件。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公開披露拓寬了審計師獲得非財務信息的途徑,同時也對審計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社會責任信息的披露會引起外界關注,例如分析師關注[8]2以及媒體關注[18]。來自外界的監(jiān)督會給審計師的行為產(chǎn)生一定壓力,審計師有必要在風險評估程序中考慮公開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以及相關媒體報道。經(jīng)驗證據(jù)表明,運用非財務信息能有效識別舞弊風險[19]。Joe[20]通過研究揭示了媒體報道對審計師行為的影響,在出現(xiàn)媒體對客戶的負面報道時審計師會表現(xiàn)得更加保守。劉啟亮等[21]通過實證研究證實負面媒體報道會使審計師提高審計收費。
公開披露的非財務信息能反映出企業(yè)的經(jīng)營風險,從而通過影響風險評估結果引起審計師資源投入以及審計收費的變化。企業(yè)社會責任可以作為聲譽風險管理的工具[22],企業(yè)社會責任與消費者忠誠有密切聯(lián)系[23],正面的社會責任表現(xiàn)能夠建立道德資本、增加股東財富[24],降低審計客戶所面臨的經(jīng)營風險[25-26],降低盈余管理水平以及被監(jiān)管機構調查的風險[27]。負面的社會責任表現(xiàn)會則會使經(jīng)營風險增加,Koh等[28]67研究證實審計師能夠識別客戶因負面經(jīng)營活動而引起的經(jīng)營風險,因此對參與負面經(jīng)營活動的客戶收取了更高的審計費用。同時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負面活動會引起企業(yè)避稅程度的上升[29],避稅程度會影響審計定價[30]。由于非財務信息與財務信息相比而言可鑒證性較差[1]22且多為文字描述性披露,管理層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操縱描述性披露[31];企業(yè)社會責任的履行受管理層價值觀驅動[32],社會責任活動有可能淪為管理層掩蓋機會主義行為的工具,因此媒體質疑企業(yè)社會責任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綜上,審計師有能力和動機將社會責任信息納入風險評估的考慮范圍,因此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可以通過影響風險評估結果同時從正負兩個方向影響審計收費。但具體結合到我國現(xiàn)目前的實際情況,根據(jù)社會責任評級機構潤靈環(huán)球高級分析師張浩而[33]46的調查研究,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先有報告后有管理”的問題,社會責任履行的實質性內容即社會責任管理并未在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中落實。王立彥等[34]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上市公司的審計收費存在向下的價格“粘性”,即“易漲難跌”。并且我國社會責任報告較少經(jīng)第三方鑒證,這意味著經(jīng)審計的財務數(shù)據(jù)和未經(jīng)審計的非財務信息被一并披露給外部投資者,這也有可能引起誤會從而增加審計師被起訴的風險。鑒于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會引起審計收費的上升。
國務院國有資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于2008年發(fā)布《關于中央企業(yè)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鼓勵中央企業(yè)發(fā)布可持續(xù)發(fā)展報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并要求在三年寬限期內都要發(fā)布社會責任報告。上海證券交易所《關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報告工作的通知》首次要求“上證公司治理板塊”樣本公司、發(fā)行境外上市外資股的公司及金融類公司,在年報披露的同時披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報告,并鼓勵其他有條件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深圳證券交易所亦在同年開始要求“深證100”指數(shù)的上市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在上述強制披露政策的帶動下近年來發(fā)布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逐年增多,但在央企三年寬限期到期之前的年份披露率仍然較低,所以本文以2011-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初選樣本,并按以下標準進行剔除:(1)剔除金融類上市公司;(2)剔除IPO當年的樣本,因為面臨不同的監(jiān)管風險;(3)剔除各變量數(shù)據(jù)缺失的樣本。審計報告及社會責任報告數(shù)據(jù)來自國泰安CSMAR數(shù)據(jù)庫,上市公司基本信息及財務數(shù)據(jù)來自Wind萬得資訊數(shù)據(jù)庫。最終用于模型檢驗的樣本為6345個公司年度觀測值。本文對所有連續(xù)變量在1%和99%百分位上做Winsorizing處理;由于存在相同公司不同年份的樣本數(shù)據(jù),本文對回歸系數(shù)的標準誤在公司層面做 Cluster處理[35]。
1.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情況
國內大多數(shù)上市公司并不太注重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的信息質量和完整程度,只是注重“披露與否”這一動作帶來的意義[33]46,外部投資者對社會責任信息的關注也僅僅停留在是否披露的層面[5]69。因此本文只考慮社會責任報告披露與否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由于目前有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并存的狀況,且披露動機的差異可能會有不同的經(jīng)濟后果,為了區(qū)分三種披露情況(未披露、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本文設置了兩個虛擬變量:用CSR_Mand等于1標記強制披露;用CSR_Volt等于1標記自愿披露。
2.審計收費
Simunic[12]161首次對審計收費進行研究以來,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審計定價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36-37]。審計定價主要是針對年報審計收費而言的,以前文獻中對審計收費數(shù)據(jù)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是直接取自然對數(shù),然后在回歸模型中控制客戶規(guī)模。本文亦采用這種方法,被解釋變量LAF取值為年報審計收費(單位為萬元)的自然對數(shù)。
為檢驗研究假設,參照先前文獻設計如下OLS回歸模型(變量定義見表1):
根據(jù)文獻[36]和[37]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回歸模型中控制了客戶規(guī)模和復雜程度(Lta、Foreign)、風險特征(Pyopn、Quick、Lev、Arinv、ROA、Loss)、審計師特征(Big10、Achange)等影響審計收費的主要因素以及行業(yè)和年度固定效應。將模型(1)在全樣本及各年樣本中分別進行回歸,預期解釋變量CSR_Mand及CSR_Volt與LAF顯著正相關。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實務中審計定價談判及業(yè)務約定書(合同)的簽訂一般在所屬年度的下半年進行,而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一般在年報披露日前后,因此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很可能存在1年的時間差。例如2012年度的社會責任報告和年報披露一般是在2013年初至4月30日期間;而2013年度審計定價及合同簽訂一般是在2013年10月份左右。因此本文的回歸模型(包括模型(1))中被解釋變量和除特別說明為前一年度取值以外的控制變量外,均為t年的數(shù)據(jù),而解釋變量是t-1年的數(shù)據(jù)。
表1 變量定義
在本文6345個測試樣本中,2011-2013年的三年間共披露了1481份社會責任報告(加總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占樣本總量的23.34%。按照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情況將樣本分成三組:未披露、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各組對應變量的均值及組間均值比較在t檢驗下的統(tǒng)計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自愿披露及強制披露組的平均審計收費顯著高于未披露組,且強制披露組與自愿披露組的審計收費均值也存在顯著差異。同時還可以看出資產(chǎn)規(guī)模、產(chǎn)權性質等變量均值在各組間也存在顯著差異:適用強制披露政策的公司平均資產(chǎn)規(guī)模最大且主要為國有企業(yè),自愿披露組平均資產(chǎn)規(guī)模也顯著大于未披露組但相對較少地聘請前十大會計師事務所,未披露組多為民營企業(yè)且更換審計師最為頻繁。因此通過描述性統(tǒng)計尚無法準確判斷審計收費的上升是由社會責任信息披露還是資產(chǎn)規(guī)模等其他差異引起的,這也表明了在回歸模型中對上述變量進行控制的必要性。
表3是各變量的相關性分析,本表列示的是pearson相關系數(shù)(spearman相關性檢驗因結果相似未予列示)。可以看出,審計收費與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顯著正相關,基本支持了前文的研究假設;審計收費與其中的大部分控制變量都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進一步證實了以前文獻的研究成果。且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基本都小于0.4,這說明模型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模型(1)的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解釋變量CSR_Mand和CSR_Volt與被解釋變量LAF分別在1%和5%的水平顯著正相關,從而支持了本文的研究假設。
表3 變量相關性分析
表4 模型(1)回歸結果
由于對因變量審計收費進行了取自然對數(shù)處理,可運用公式(eα-1)來計算虛擬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百分比[28]81,公式中α是回歸系數(shù)。在全樣本的回歸結果中,由解釋變量CSR_Mand及CSR_Volt的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0.121和0.067可知,平均而言審計師對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年報審計分別收取了12.86%和6.93%的溢價,這說明對審計收費的影響在經(jīng)濟上也是顯著的。例如按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樣本平均審計收費90萬元(見表2)計算,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引起的審計收費溢價約為6萬元。
無論全樣本還是分年樣本,回歸結果基本一致。但就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對審計收費的影響而言,逐年回歸的結果顯示其回歸系數(shù)有下降趨勢,且顯著性也在下降(2013年已經(jīng)跌出10%的顯著性水平),這可能與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質量差異有關,后文將作進一步討論。控制變量方面的回歸結果與以前文獻的研究結果一致:資產(chǎn)規(guī)模(Lta)、上一年度審計意見(Pyopn)、審計師規(guī)模(Big10)及出具審計報告的及時性(Lag)都與審計收費正相關;而產(chǎn)權性質(Soe)、速動比率(Quick)及更換審計師(Achange)則與審計收費負相關。
1.運用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重估強制披露政策的處理效應
由于適用強制披露政策的上市公司(處理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例如大部分為大型國有企業(yè)或者涉及境外交叉上市,因此本文使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來構建對照組樣本,重新估計強制披露政策對審計收費的影響。首先通過Logit回歸模型(2)估計出各觀測值的傾向得分,然后將樣本進行隨機排序并依據(jù)最接近的傾向得分在處理組和控制組中進行一對一匹配,匹配效果檢驗見圖1。
圖1 匹配效果檢驗
模型(2)包含模型(1)中的所有控制變量,既包括企業(yè)特征也包括與審計師相關的特征,因為這些特征都會影響審計收費,所以被一并納入模型。
圖1顯示,匹配后各變量標準化偏差基本都小于10%,較匹配前大幅度縮小,這說明匹配效果良好。對比匹配前的差異檢驗(見表2),通過傾向得分匹配較好地控制了總資產(chǎn)、產(chǎn)權性質等控制變量差異的影響,從而可以更準確地研究是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與審計收費之間的影響關系。傾向得分匹配結果報告顯示,參與者平均處理效應(ATT)為0.090,在10%水平顯著(z值為1.90)。由此可見,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得到的平均處理效應與模型(1)中解釋變量CSR_Mand的回歸系數(shù)(0.121)比較接近,這說明本文結論比較穩(wěn)定。但需要提請注意的是,傾向得分匹配方法只能控制由包含在模型中的變量差異所引起的選擇偏差,因此仍不能完全排除可能存在其他變量對結論的潛在影響。
2.使用處理效應模型修正企業(yè)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自選擇偏誤
由于解釋變量CSR_Volt存在內生性問題,企業(yè)是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與自身的社會責任表現(xiàn)和經(jīng)營風險相關[4]25,而這些因素也同時影響著審計風險評估及審計收費。參考Lennox等[10]611關于選擇模型在會計研究中的應用的若干問題與建議,本文選用處理效應模型對自選擇偏誤進行修正。首先需要至少找到一個外生工具變量,僅影響企業(yè)是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決策,而不影響審計師的風險判斷。受到方紅星等[38]對內控報告披露研究的啟發(fā),企業(yè)所屬行業(yè)內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公司比率(CSRrate)則符合工具變量的要求:市場競爭程度與自愿披露概率正相關[39],且將其代入模型(1)中進行檢驗證實其對審計收費不具有顯著影響。處理效應模型第一階段的Probit回歸用于估計Inverse Mills’Ratio(IMR),模型如下:
在第二階段中,將IMR加入模型(1)中,以修正自選擇偏誤,修正模型如下:
從總樣本中剔除掉強制披露的公司年度觀測后,剩下的則是可以自愿選擇是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樣本,先后將模型(3)和模型(4)在剩下的樣本中進行回歸。為對比修正自選擇偏誤前后的結果,將模型(1)在同樣的樣本中進行回歸。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由于選擇的工具變量是企業(yè)所屬行業(yè)內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率,使得樣本所屬行業(yè)中無披露(CSRrate=0)或者全披露(CSRrate=1)的取值與控制行業(yè)固定效應的啞變量相同,所有這樣的樣本(共85個)在處理效應模型的第一階段(模型(3))和第二階段(模型(4))回歸過程中都由于共線性問題而被剔除。
表5報告了處理效應模型及修正自選擇偏誤前的對照結果。模型(3)回歸結果顯示工具變量CSRrate與社會責任報告自愿披露在1%的水平顯著正相關。模型(4)的回歸結果顯示用于修正自選擇偏誤的IMR的系數(shù)在1%的水平顯著,這說明自選擇偏誤確實存在。但基于處理效應模型對自選擇偏誤進行修正后解釋變量CSR_Volt與被解釋變量LAF仍然顯著正相關,這說明本文結論比較穩(wěn)定。但需要提請注意的是,修正自選擇偏誤的回歸模型(4)中變量CSR_Volt與IMR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均大于10,共線性問題比較嚴重,這是由處理效應模型的固有缺陷所導致的[10]593。
表5 處理效應模型結果
前文的結論表明審計師確實已經(jīng)關注到了客戶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情況,但審計師的關注僅限于披露與否這個最初級的層次嗎?雖然現(xiàn)階段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質量普遍較低,但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在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還是有顯著差異的。表6報告了第三方評級機構潤靈環(huán)球對國內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的評級得分均值及t檢驗下的統(tǒng)計量。
潤靈環(huán)球責任評級(RKS)的評價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指標:整體性(M)、內容性(C)、技術性(T)和行業(yè)性(I),滿分加總為100分。由表6可以看出,無論是總體得分(CSR_Score)還是各分項指標,雖然強制披露樣本的評分均值顯著高于自愿披露,但是總的來看評分均值都比較低。RKS的評級是基于公開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本身,而非企業(yè)實際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審計師的決策會受到評級結果的影響嗎?為驗證這個問題,首先將評級得分變量加入模型(1)中,然后分別在自愿披露和強制披露樣本中進行回歸。表7報告了總體得分與審計收費的回歸結果(各分項指標得分與審計收費的回歸結果類似)。
表6 評級得分均值及差異檢驗
表7 評級得分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可以看出,對自愿披露樣本而言,審計收費與社會責任報告的評級得分并無顯著關系,但在強制披露樣本中卻顯示在1%的水平顯著正相關。這說明目前來看,審計師只在客戶屬于強制披露政策適用的范圍內才會關注到評級得分這個層次,但社會責任報告評分越高的企業(yè)需支付的年報審計成本反而越高。如果社會責任報告評級代表的是一種管理水平,那么較高的評級得分意味著較低的經(jīng)營風險,從而有助于降低審計收費[9]37,但本文實證結果卻恰恰相反。引起這一有趣結果的可能解釋是,現(xiàn)階段披露質量較低,普遍存在“先有報告后有管理”的現(xiàn)象[33]49,所披露報告的評級得分并不反映企業(yè)實際的管理水平,評級得分越高反而被審計師視為與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越大,即粉飾程度越高,所以引起作為風險補償?shù)膶徲嬍召M上升。因此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要做到“言行一致”,則必須倡導對其進行獨立第三方鑒證,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也有助于降低年報審計成本。
本文利用2011-2013年A股上市公司的數(shù)據(jù),實證檢驗了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對審計收費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未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而言,年報審計師向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收取了較高的審計費用。這表明審計師在風險評估程序中考慮了公開披露的社會責任信息,并且能夠從社會責任報告中識別出風險增量。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強制披露樣本中社會責任評級得分與審計收費正相關。在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方法構建強制披露對照樣本后審計收費溢價仍然存在;運用處理效應模型修正了自愿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自選擇偏誤后,結論仍然穩(wěn)定。但需要提請注意的是,由于處理效應模型及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內在機理和假設,仍不能完全排除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對本文結論的潛在影響。
有意思的是,企業(y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初衷應該是彰顯對風險把控的超前意識,但現(xiàn)階段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并未被審計師視為風險改善,恰恰相反地被視為增量風險。而更有趣的是在強制披露樣本中發(fā)現(xiàn)社會責任評級得分越高的企業(yè)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年報審計成本。這說明企業(yè)在社會責任這個問題上不能只下表面功夫(信息披露),而更重要的是內力提升(實際履行);“言行一致”需要外部監(jiān)督,獨立第三方鑒證將是社會責任報告未來發(fā)展的大勢所趨[7]11。
[1]胡元木,譚有超.非財務信息披露:文獻綜述以及未來展望[J].會計研究,2013(3):20-26.
[2]DHALIWAL D S,LI O Z,TSANG A,et al.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1):59 -100.
[3]DHALIWAL D S,RADHAKRISHNAN S,TSANG A,et al.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3):723 -759.
[4]孟曉俊,肖作平,曲佳莉.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與資本成本的互動關系——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的一個分析框架[J].會計研究,2010(9):25-29.
[5]李姝,趙穎,童婧.社會責任報告降低了企業(yè)權益資本成本嗎?——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jīng)驗證據(jù)[J].會計研究,2013(9):64-70.
[6]沈弋,徐光華,王正艷.“言行一致”的企業(yè)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大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下的演化框架[J].會計研究,2014(9):29-36.
[7]KPMG.Survey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2013[R].http://www.kpmg.com/global/en/issuesandinsights/articlespublications/corporate -responsibility/pages/default.aspx,2013 -12 -31.
[8]IOANNOU I,SERAFEIM G.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R].Harvard Business School Division of Research,Working Paper,2012.
[9]翟華云,鄭軍,方芳.社會責任表現(xiàn)、報告鑒證與審計定價[J].證券市場導報,2014(6):32-37.
[10]LENNOX C S,F(xiàn)RANCIS J R,WANG Z.Selection Models in Accounting Research[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2):589 -616.
[11]陳毓圭.對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由來及其發(fā)展的認識[J].會計研究,2004(2):58-63.
[12]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 -190.
[13]BEAULIEU P R.The Effects of Judgments of New Clients'Integrity Upon Risk Judgments,Audit Evidence and Fe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s and Theory,2001,20(2):85 -100.
[14]BELL T B,LANDSMAN W R,SHACKELFORD D A.Auditor's Perceived Business Risk and Audit Rees:Analysis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1):35 -43.
[15]JOHNSTONE K M,BEDARD J C.Engagement Planning,Bid Pricing,and Client Response in the Market for Initial Attest engagemen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1,76(2):199 -220.
[16]LYON J D,MAHER M W.Thee Importance of Business Risk in Setting Audit Fees:Evidence From Cases of Client Misconduc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1):133 -151.
[17]BELL T B,DOOGAR R,SOLOMON I.Audit Labor Usage and Fees Under Business Risk Audi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4):729 -760.
[18]孔東民,劉莎莎,應千偉.公司行為中的媒體角色:激濁揚清還是推波助瀾?[J].管理世界,2013(7):145-162.
[19]BRAZEL J F,JONES K L,ZIMBELMAN M F.Using Nonfinancial Measures to Assess Fraud Risk[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9,47(5):1135 -1166.
[20]JOE J R.Why Press Coverage of a Client Influence the Auditor Opin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1):109 -133.
[21]劉啟亮,李蕙,趙超,等.媒體負面報道、訴訟風險與審計費用[J].會計研究,2014(6):81-88.
[22]FOMBRUN C J,GARDBERG N A,BARNETT M L.Opportunity Platforms and Safety Nets: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putational Risk[J].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2000,105(1):85 -106.
[23]胡保玲.零售企業(yè)社會責任、情感依戀與商店忠誠的關系研究[J].山東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4(5):103-110.
[24]GODFREY P 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Philonthropy and Shareholder Wealth: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5,30(4):777 -798.
[25]PORTER M E,KRAMER M 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12):78 -91.
[26]LUO X M,BHATTACHARYA C B.The Debate Over Doing Good: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Strategic Marketing Levers,and Firm - idiosyncratic Risk[J].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6):198 -213.
[27]KIM Y,PARK M,WIER B.Is Earnings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3):761 -796.
[28]KOH K,TONG Y T.The Effects of Clients'Controversial Activities on Audit Pricing[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2013,32(2):67 -96.
[29]HOI C K,WU Q,ZHANG H.I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Associated With Tax Avoidance?Evidence From Irresponsible CSR Activiti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6):2025 -2059.
[30]DONOHOE M P,KNECHEL W R.Does Corporate Tax Aggressiveness Influence Audit Pricing?[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14,31(1):284 -308.
[31]MERKL-DAVIES D M,BRENNAN N M.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Strategies in Corporate Aarratives:Incremental Information or Impression Management?[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7(26):116 -194.
[32]HEMINGWAY C A,MACLAGAN P W.Managers'Personal Values as Driver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4,50(1):33 -44.
[33]張浩而.重“報告”輕“管理”——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現(xiàn)狀調查[J].董事會,2013(7):46-50.
[34]王立彥,諶嘉席,伍利娜.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費用存在“粘性”嗎?[J].審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4(3):3-12.
[35]PETERSEN M A.Estimating standard errors in financial panel data sets:comparing approache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9,22(1):435 -480.
[36]HAY D C,KNECHEL W R,WONG N.Audit Fees:A Meta -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and Demand Attribut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6,23(1):141 -191.
[37]張奇峰,張鳴,戴佳君.中國審計定價實證研究述評[J].會計研究,2006(6):87-93.
[38]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jīng)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8):53-60.
[39]VERRECCHIA R E,WEBER J.Redacted Disclos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4):791 -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