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江
摘 要:語文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shù),語文的魅力在于靜心品讀?,F(xiàn)代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教學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且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關(guān)鍵詞:語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5-129-01
“教育的根本出發(fā)點是人,教育的核心在于使人人化,教育的價值在根本上是通過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而體現(xiàn)的,即使人領(lǐng)悟到生命的內(nèi)涵,并使人的靈魂覺醒?!彪S著近些年新課改的全面推進和深入,課改中的一些問題也慢慢暴露出來,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正在背離教育的這一終極目標。對此筆者梳理了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幾個誤區(qū)并對其作了一些思考,希望使我們的語文課更像語文課,更有語文味,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紛繁的多媒體技術(shù)繚亂了思維的火花
多媒體教學技術(shù)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引領(lǐng)教師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其專業(yè)成長。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其生動性、形象性和直觀性,更新了教學的方式,增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豐富了教學內(nèi)容的呈現(xiàn)方式。而如今有些高中語文課堂完全是為了體現(xiàn)教學手段的現(xiàn)代化、多元化,不顧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和實際需要,單純?yōu)榱苏n堂“亮點”而濫用多媒體,多媒體的使用并不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就我們學校高中語文課堂,以及我所聽到的一些公開課來看,紛繁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jīng)非常普遍,甚至到了泛濫的地步,似乎不“多媒體”一下,就顯得不夠“摩登”,也顯示不出自己新課改的意識了。
多媒體課件的濫用有很多弊端如:多媒體圖片泛濫,扼殺了學生的想像力;多媒體課件容量太大,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文字是一種有著無比巨大想像空間的獨特的藝術(shù),這種想像空間,是任何視覺、聽覺的手段無法替代的。 “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試想,我們學習《故都的秋》,圖片展示的秋景再美,也不可能體會到故都秋“清、靜、悲涼”的韻味。學習《荷塘月色》,縱然翻出荷塘的優(yōu)美有韻致的圖片,給人的也只能是景致而不是神韻,也體會不到朱自清先生對荷塘獨有的感悟。事實上,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東西不是多媒體所能替代得了的,因為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內(nèi)容是需要我們調(diào)動思維去慢慢咀嚼、細細品味的。圖片再精美,畫面再生動,形象再直觀,恐怕也無法表現(xiàn)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清幽靜謐的意境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雄渾闊大的意境,這些如詩如畫的意境我們只能慢慢的意會。
我以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還是要慎用或少用多媒體課件,要將思維還給學生,因為畢竟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我不是反對使用它,而是極力提倡盡可能的恰當應用,其應用要為教學目的服務,且要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二、熱鬧喧嘩掩蓋下的偽課改
新課改背景下,不少高中語文老師熱衷于在備課時,故意用多媒體課件肆意渲染,或濫用表演式演講式,或整堂課空洞地搞探究與拓展,更有甚者一些學校的領(lǐng)導把一堂課熱鬧不熱鬧,有多少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看成評價這堂課的標準。其實這樣的課堂把語文課變成了“表演課、活動課、討論課”,致使課堂喧囂而浮華,嚴重缺乏對文本的靜心的閱讀。學生遠離文本、架空內(nèi)容地發(fā)表所謂有個性的獨到的見解,甚至改編一些“無厘頭”的課本劇,這樣課堂遠離了甚而脫離了文本,遠離了語文課的本真所在。課堂的“語文味”越?jīng)_越淡,甚至造成學生思維的淺化與弱化,情感的淡漠。
我認為,教師在上語文課時,一定要引領(lǐng)學生心靈寧靜地走到文本深處,走進課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靈,走進自己的生活。比如,讓學生用心、深入、反復地閱讀杜甫的《登高》,他們就會被詩中所描寫的悲秋之景、詩人的境遇深深地感染,也會對詩人那憂國憂民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共鳴。再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心靈寧靜地真正地走進《琵琶行》的詩境,深入作者和琵琶女的內(nèi)心世界,進而悉心地品味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深刻意味。這些是浮躁而喧鬧的現(xiàn)場討論、合作探究所探討不出的,所以引導學生靜心研讀文本才能使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對文本的解讀和心靈深處的與作者的共鳴。
當然,朗讀、討論、交流、展示也是很必要的,但必須是以心靈的寧靜為前提和基礎(chǔ)。為此,就請讓我們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fā),營造寧靜的課堂,讓課堂更像課堂,讓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文本去體會文字的魅力。
三、生命的意識的淡薄與自我精神的缺失
新課程標準指出情感教育的目標應為“指向?qū)W生在對己、對事、對他人、對群體的情感體驗的健康、豐富和情感控制的能力”。情感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個性的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但現(xiàn)在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師往往把情感教育忽視了,一味的以高考為指揮棒,講應試技巧,分析高考規(guī)律,忘記了學生首先是個活生生的人。其實情感教育應是教育的一個具有獨立意義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之一。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感受作品中震撼心靈的情感,進而熏陶學生的情感,提升其情感的品質(zhì)。高中必修、選修語文課本中的詩歌散文均是某一時期的杰出作品,其作者也因不同的個性特點和人格魅力而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學習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時,要讓學生去深深體味詞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理。學習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要引領(lǐng)學生去領(lǐng)會詩人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對黑暗現(xiàn)實的厭惡、對權(quán)貴的蔑視。高中語文教師,要引領(lǐng)學生從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到對整個民族文化生命鏈意識的傳承,讓我們的學生在對民族文化的守望中來積淀自己的學識,來豐富自己的情感,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進而張揚生命的意識,構(gòu)筑自己精神的家園。高中語文課堂塑造學生人格精神的最重要意義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發(fā)展自己的潛能,使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注重學生智能與品格的修煉,包括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自尊以及自我肯定精神的形成,并要不斷豐富生命意識完善自我精神。
總之,語文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藝術(shù),語文的魅力在于靜心品讀?,F(xiàn)代教育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教學的本質(zhì)不在于傳授,而且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胸中有文本,眼中有生命,腦中有思路,正確看待新課改,正確理解高中語文課堂的本真,善于思考課改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而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的多重突圍,這樣高中語文教學這片土地定會重現(xiàn)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