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劉慈欣及科幻文學"/>
北京 飛氘 山西 劉芳坤
超越先鋒文學的脾性
——漫談劉慈欣及科幻文學
北京 飛氘 山西 劉芳坤
劉芳坤(以下簡寫為“劉”):飛氘好!今天很高興和你談談我們山西作家劉慈欣及其作品,他最近剛剛獲得了“雨果獎”。
飛氘:這無疑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科幻文學界最振奮人心的消息?,F(xiàn)在不少媒體稱雨果獎是科幻界的“諾貝爾獎”,個人認為,這個說法其實不是很貼切。除了“雨果獎”,英文科幻界還有另一個與之齊名的獎項——“星云獎”,這是個專業(yè)性更強的獎,而“雨果獎”的評選規(guī)則更具有大眾性。
劉:是的。據(jù)介紹,“雨果獎”為世界科幻大會的會員投票,這是有別于我們通常理解的由專業(yè)評論家組成評委的“專業(yè)獎”,也有別于和時尚緊密相聯(lián)系的“媒體獎”,現(xiàn)如今關于“體制內”評獎更是受到了各種詬病。法國社會學家埃斯卡皮將文學活動劃分為生產、傳播、消費三個環(huán)節(jié),在他看來,只有當作品真正到達讀者那里“消費”,才是實現(xiàn)了它的價值。照我的理解,“雨果獎”就是讀者大眾起到更大的作用,這點又恰恰與我們國內的劉慈欣接受情況相同,你看大劉擁有廣大的讀者,特別是一些社會精英階層的閱讀對作品的傳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埃斯卡皮也很重視“文人圈子”對作品的篩選機制,關于劉慈欣作品的專業(yè)評論還是少了些。
飛氘:所以,一般來說,如果能夠雙獎加身,就代表在科幻界取得了最高的榮譽。劉慈欣的《三體》第一部今年也曾入圍“星云獎”,雖然沒能最終摘得桂冠,但最后摘得“雨果獎”,仍是巨大的歷史性突破。我看到一份資料,說雨果獎自1953年設立以來,共有三百人獲“最佳長篇獎”(Best Novel)提名,其中二百九十五人是白人,另外三人一個非裔美國人,一個阿拉伯裔美國人,一個中國人,也就是劉慈欣。事實上,這也是這一獎項第一次授予非英語原創(chuàng)的科幻作品,這個榮譽由中國作家,或者說山西作家獲得,意義不凡。我相信,隨著《三體》后兩部英文版的陸續(xù)問世,劉慈欣雙獎加身只是個時間問題。
劉:那我們就繼續(xù)從“雨果獎”說起吧,我知道你除了小說創(chuàng)作之外,還從事科幻文學的研究,那么從一位專業(yè)人士角度來看,大劉獲獎的意義何在?
飛氘:這是一件期待已久、也相信它一定會發(fā)生的事。一個國家,在保持長時段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經(jīng)濟增長、物質水平不斷進步、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礎上,經(jīng)過幾代人的學習、積累、突破,就一定會在文化、體育等領域中那些之前一直被認為非常薄弱的地帶做出突破性的成績,因此,我覺得劉慈欣的獲獎,和姚明、李娜、劉翔、莫言等人贏得世界性的尊重和認可,在本質上是一回事。
具體說到大劉,他這次贏得雨果獎,雖然說過程充滿曲折——具體情況,各大媒體都已經(jīng)報道得很詳盡了——但就結果而言,可謂當之無愧。而這不僅僅是劉慈欣一個人的榮譽,《三體》第一部的譯者劉宇昆貢獻也很大。這位熟練掌握漢語的美籍華裔,自己本就是“雙獎加身”的優(yōu)秀作家,他和劉慈欣的合作成就了中國科幻史上的輝煌一頁,這本身也是極富象征意義的,它證明了科幻可以跨越文化和語言,以現(xiàn)代漢語形態(tài)承載的對未來和宇宙的想象、思考、愿景或憂慮,都可能為全人類所共享。
劉:劉宇昆的翻譯讓我想起了眾多“跨語際”文學的話題,包括魯迅翻譯裴多菲,林紓翻譯《茶花女》,這些話題是很尖銳的,實際上已經(jīng)涉及“再創(chuàng)作”,《三體》的美國版本無疑經(jīng)過了這種“跨語際實踐”。比如大劉自己也曾毫不避諱地談到,因為女權的問題,小說做了多處修改。但對于中國讀者來講,我們似乎更為關注:和之前的獲獎作品比較,大劉的作品在主題和藝術上有何“特殊”之處?
飛氘:一方面,可以說大劉的“特殊”之處就在于他的“不特殊”。大劉是個純正的科幻迷,是在大量閱讀世界科幻經(jīng)典基礎上成長起來的“60后”作家。他多次提及自己念念不忘的英國科幻大師阿瑟·克拉克,聲稱自己的寫作是對《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的模仿”。通過對宇宙、星空、未來等宏大命題的探索,大劉確實把風味醇厚的西方現(xiàn)代科幻小說的美學精神植入了中國當代文學中,這不但能夠引發(fā)中國讀者對星空的興趣,讓我們能超越困頓的日常生活,抬頭去群星中尋找那超越現(xiàn)實的價值——那種像水晶般堅硬而透明的宇宙空靈之美,同時,更用這樣的故事回饋給了西方世界。打個不太準確的比方:大劉獲獎,像是一個西方人寫了一部有點“老派”的、金庸式的武俠小說,得到了中國人的贊許一樣。
劉:你打的這個比方很有意思,但大劉的作品不僅在于中西科幻藝術“引橋”的意義,有很多小說也是蠻“情懷黨”的。比如在《贍養(yǎng)上帝》里面,他講到人類因為忽然遭遇到了天外來客的各種境遇,因為這些來客都是老年人。他們是曾經(jīng)的造物主,今天需要人類贍養(yǎng),這樣就鬧出了一個村莊各種的怨言,在小說最后作者不忘記疾呼:“人啊,該考慮養(yǎng)老的事了?!贝髣⒌膭?chuàng)作已經(jīng)走出了“純科幻”階段,此類小說讓我聯(lián)想到的是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寫作傳統(tǒng)。而大劉的“社會實驗”階段,讓我聯(lián)想到的是中國新文學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理性啟蒙精神。
飛氘:這就是另一方面,大劉也確有特殊之處,那就是他的故事又浸透著中國汁液。再比如《鄉(xiāng)村教師》《中國太陽》等作品,里面的人物都是最平凡的中國基層社會的小人物,當他們和光年尺度上的命題聯(lián)系在一起時,就制造了一種奇特的張力。這些故事常讓我想起山西的另一位藝術家賈樟柯,他鏡頭下的中國與劉慈欣的世界有著一部分重合。我記得劉慈欣曾在閑聊時說,賈樟柯呈現(xiàn)的某些景觀,就是大劉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真實世界。有意思的是,《三峽好人》里出現(xiàn)了一個有點突兀的建筑物如火箭般升空的鏡頭,這有點科幻色彩,和主人公韓三明的人生構成了某種呼應。再打個比方,如果韓三明走到了火箭里面,飛向星空,那就有點像大劉式的張力了。
劉:你的比喻倒是提醒了我:關于山西文學的地域性求存問題,身處黃土高原的藝術家們,卻沒有被群山阻礙,反而“飛出群山”的文學隱喻,確實充滿魔幻般的魅力。王德威先生給山西的作家寫評論就注意到了這點,他驚訝于大劉的成就:“這位仁兄異軍突起,居然在這個娘子關發(fā)電廠工余之暇開始了他在科幻上的創(chuàng)作?!蓖醯峦嗄昵敖o李銳寫的評論就叫《呂梁山色有無間》,開篇即是描繪呂梁地脈。我有個大膽的設想,就是把目前已經(jīng)是“國際劉”的大劉再放回到我們山西的文脈當中去考察,這樣的話,他的《鄉(xiāng)村教師》《中國太陽》一定能夠讀出山西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的精髓。所以,我更關注你談到大劉作品的美學風貌有點“老派”,能簡單描述一下你對中國科幻文學的歷史現(xiàn)狀的認識嗎?
飛氘:從晚清至今的一個多世紀里,不論是以兒童文學一員的面貌參與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還是在改革開放后以文學“邊緣”或亞文化的自覺去審視社會轉型中的眾生相并表達對中國崛起的期待,中國科幻始終都是中國現(xiàn)代化工程的一部分。作為現(xiàn)代化賽跑中的追趕者,中國的科幻寫作者們一次次把目光投向虛擬時空,試圖以對“科學”“理性”的宣揚來促進民族精神的革新,同時又渴望超越民族國家的限制,從宇宙的宏觀視角去審視人類文明。他們和翻譯凡爾納的青年魯迅一樣,頌揚著人類向大自然的抗爭;也和撰寫《大同書》、夢想著星際旅行的康有為一樣,面臨現(xiàn)實的苦悶時,轉向深邃的星空中尋找安慰。這些用小說來表達的對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熱情辯護、冷峻批判、沉痛反省、頑強抗爭、盡情宣泄,本身也成為歷史實踐的一部分,傳遞著現(xiàn)代中國在走向世界與尋找自我之間的艱難。這一偉大而艱巨的歷史進程也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科幻的興衰變遷、成就與癥結,構成了它的“中國”底色。
劉:你談的這個問題很關鍵,就是科幻文學與民族國家、與我們通常談到的中國“現(xiàn)代性”之間的關系。你談到的晚清很典型,梁啟超的科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實際上構成了整個文學甚至民族“現(xiàn)代化”的某種隱喻。另外,我最近接觸到了“文革”末期以來的不少文學作品,其中就有葉永烈的《石油蛋白》這種“新時期文學報春花”,它的意義在于表達了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現(xiàn)代化認知,具有劃時代的思想解放意義。
飛氘:不過,和科幻在西方文化傳統(tǒng)中的深厚根基相比,中國科幻雖也耕耘了一百多年,但經(jīng)歷了幾次大的生發(fā)和沉寂。期間的各個時代雖也不乏代表性的力作,比如你說的“新時期”,就曾在1978年里出現(xiàn)了童恩正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鄭文光的《飛向人馬座》,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等重要作品;但直到《三體》三部曲問世,以及大劉獲“雨果獎”這一象征性的文學事件出現(xiàn),我們才終于有底氣地說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結出了一顆雄奇的碩果。它是一百多年來西方科幻與本土文化融合的結果,也是幾代中國科幻作家對科學和人類未來的信念,對宇宙未知之謎探索精神的積淀。
劉:那么,我們還是應該重點關注:大劉文學作品的“中國性”在何處?
飛氘:我覺得,大劉小說的最大魅力在于一種冷酷到底的理性和一種粒子風暴般撲面而來的澎湃激情的交融,以及筆下人物的命運抉擇。那些無畏追求真理的故事都是中國故事,它們展示的既是宇宙“真理”本身的“美”,同時也是現(xiàn)代中國對科學的浪漫想象與對未來的自我期許——一種自強不息的古典豪邁與現(xiàn)代科學理性精神的嫁接。比如《三體》里的中國太空軍這個軍種,以及政委章北海這個人物的獨特魅力,就很令人感懷。有一個情節(ji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為了對付四百年后入侵地球的三體艦隊,章北海冬眠了兩百年后蘇醒,此時地球上各大國都已衰落,代之崛起的是作為政治實體的三大太空艦隊。作者沒有交代彼時中國的具體情況,但讀者仍能感受到中國革命精神與力量跨世紀的薪火傳承。章北海向新時代的亞洲艦隊司令官報道時說:“中國太空軍司令員常偉思將軍托我向您問好?!焙髞怼吧裰邸笔柊l(fā)射的那天,我把這句話配上了女航天員王亞平站在國旗下敬禮的照片發(fā)在網(wǎng)上,許多網(wǎng)友激動不已。我認為,大劉的厲害之一在于開啟了一條通道,使當代中國長久被困于革命歷史敘事的國族認同感終于可以投射進未來的空間。
劉:喬治·馬丁關于《三體》的一些說法我是非常同意的,比如這部作品奇妙地結合了科學和哲學、政治與歷史、陰謀論與宇宙學,細想一下,這些因子里其實無不充滿了“中國性”。另外,我也看重《三體》中的“文革”部分,在小說剛一開篇所烘染的葉文潔所處的歷史場域,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你所說的中國革命的精神和力量。小說歷史感的強化無疑標記著劉慈欣那代人的集體記憶,更重要的是民族和知識分子自身的認同問題。當然,科幻文學當中最富有魅力的,那些關于“未來”的部分,《三體》也的確提供了一部嚴整的未來邏輯體系。你認為這種“未來想象”的特點和貢獻是什么?
飛氘:超越現(xiàn)實的卑瑣吧。從先鋒文學開始,去崇高化漸漸成為一種脾性。正因為如此,在理想主義和宏大敘事遭到拋棄的所謂“后現(xiàn)代”社會里,劉慈欣那股古典主義色彩的作品才顯得異常醒目和可貴。
劉:“崇高”的確是劉慈欣作品最為重要的美學風格,“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瀕臨碎片化的思想狀態(tài)容易產生拼貼、戲仿等“機械復制的藝術作品”。目前我們的文壇不僅有庸俗化的問題,同時存在缺乏向心力的“歷史虛無主義”,而大劉作品的“未來想象”恰恰能夠提供給理想主義的力量,這可能也是他能擁有眾多讀者,特別是金領理工男讀者群體的原因。
飛氘:沒錯。
劉:另外,我想,文學作品應該具有一些共同的品質,比如它關涉人文的關懷,甚至是人類在自我和精神世界中的解放,但我們在嚴肅文學作品當中,通常看到的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書寫。在中國當代文學當中,我們經(jīng)常感覺到的是小說是中國之“史料”,小說里充滿歷史的面影和現(xiàn)實的陣痛,但小說不光可以是心靈史,更可以是預言、是理想??苹梦膶W在很大程度上恰能夠提供一些宏闊的補足,從這點來講,大劉的啟迪就不只在科幻文學圈子。你從事研究和創(chuàng)作多年,能談談你在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研究嚴肅文學、評論科幻小說這些過程中的不同體驗嗎?
飛氘:我覺得,它們在根本上是相通的,都是嚴肅面對世界的一種生存狀態(tài)。你必須認真對待你的素材或者研究對象,苛求自己免于倦怠和松懈,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去做準備工作,同時又要保持激情和想象力,去看見一個世界。如果沒有熱情,它不會自己呈現(xiàn)。
劉:最后,你對“劉慈欣后”的中國科幻有何期待?
飛氘:說回到賈樟柯吧。數(shù)年前,我曾在一次活動現(xiàn)場向他提問。當時他談到自己在準備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大概意思是:當前的社會特別看重“今天”,而“過去”和“未來”則是模糊的,此前他的電影都是關于當下的,現(xiàn)在想要回到歷史的脈絡,去重新審視歷史和現(xiàn)實的復雜性。我就問他有沒有打算將來拍一部關于“未來”的電影,畢竟,從晚清開始,中國人就不斷以現(xiàn)代科學為依托來想象未來,我想知道他會不會考慮拍一部“科幻片”。賈樟柯當時的回答挺敷衍,大意是說人們對于歷史、現(xiàn)實的思考,就蘊含著我們對于未來的期待。這個回答沒什么特別的。我要說的重點是,在那個現(xiàn)場,聽眾們本來一直在認真傾聽我的提問,但當“科幻片”三個字突然在空氣中震蕩時,立刻在人群中激發(fā)出一片笑聲。這可能是因為在這樣充滿文藝氣息的氛圍中,“科幻”顯得很違和,令毫無防備的人們感到突兀。說實話,我當時挺尷尬的,覺得自己像是那種在各種演講現(xiàn)場提奇怪問題令周圍人感到難堪的怪人。所以,要問我對“劉慈欣后”的中國科幻說有什么期待,那就是希望將來人們提及“科幻”二字時,不再彼此感到窘迫。
劉:非常感謝飛氘和我交流,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也是科幻文學愛好者,讓我們共同期待《三體》電影版吧!中國科幻的整體騰飛的確期待著更多的力作,也祝你佳作頻出!
作 者: 飛氘,青年科幻作家,清華大學文學博士,現(xiàn)為北京師范大學科幻文學方向博士后。出版有小說集《純真及其所編造的》《講故事的機器人》《中國科幻大片》。劉芳坤,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流動站博士后,山西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
編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