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誠
愛的舞臺不會落幕。舞臺,讓真情綻放。
咿呀作響的木門,銹跡斑斑的舊鎖,斑駁的窗,當年飽滿的鐵路綠早已不見蹤影,一個缺了一條腿的破舊凳子斜靠在臟兮兮的墻角。桌上孤零零的臺燈落滿灰塵……舞臺上的燈光黯淡下來,漸漸熄滅。
這簡陋破舊的屋子是姥姥工作了十多年的原居委會辦公室。
退了休的姥姥總閑不住,便被請到社區(qū)居委會工作,處理鄰里間的小麻煩、小糾紛,一干就是七八年。熱心腸的姥姥對社區(qū)的事情格外上心,儼然把這份普普通通的工作看成自己的又一個舞臺,臺下的每位觀眾都是她愛的人。
姥姥總笑著說,居委會的工作是她事業(yè)的第二春。年紀還小的我不理解什么是“事業(yè)”、什么是“第二春”,也沒有追問,只記得她的臉上每天都洋溢著自豪和驕傲。姥姥很受鄰里們的尊重,我跟姥姥出門,不論年輕的、年長的,社區(qū)里的鄰居們見到姥姥總是笑容滿面,會熱情地喊一句“劉師傅好”,有的順道扯扯家常。每當這時,姥姥就把我摟在懷里,慈愛地說:“這是我外孫!”
姥姥喜歡唱歌,平常就愛吊吊嗓子,哼哼小曲。她一直想組建一個老年合唱團,把小區(qū)里愛唱歌的老人組織起來,讓他們在這個舞臺上展示自我,享受快樂時光。聽說小區(qū)里有個退休的以前在文工團唱歌的歌唱家,姥姥急忙去拜訪她。兩人聊得非常投機,這位馬奶奶被姥姥的工作熱情感染,很快就答應姥姥給合唱團當老師,而合唱團一唱就是五年。這五年里,每次姥姥都和馬奶奶一起選曲子、找譜子、打印、復印……老人們都想一展歌喉,愛國歌曲耳熟能詳,曲調(diào)輕盈的《喀秋莎》是老人們的最愛。每周一次的練習從未停止過,合唱團從原來的幾個人發(fā)展到五六十人。姥姥說,能讓老人們每周都唱唱歌,她樂呵著呢。
小區(qū)里曾有個“潑皮阿三”,成天搗亂,大人們這樣嚇唬調(diào)皮的孩子:“你們再鬧騰,再鬧騰以后就變成阿三了!”一次,阿三在小賣鋪喝完酒,借著酒勁又鬧騰開了,周圍的人們都不敢管,有人去找姥姥。姥姥走過去,慈祥地微笑著,先替他付了酒錢,苦口婆心地勸阿三回家?!斑@個流氓,就應該抓走!”旁邊的人都怒吼著,姥姥卻不慌不忙地攙著阿三回家了。我清晰地記得,那天姥姥的笑容很真誠,就像呵護著一個不懂事的調(diào)皮孩子,沒有一絲責備……姥姥就是這樣,把微笑傳遞給別人,當然,人們也以微笑回報,甚至再也沒聽說潑皮阿三鬧過什么事。
姥姥病了,很重的病。當我抱著一束花站在病房門口,身體虛弱的她臉上的微笑依然燦爛。身邊陪伴著很多人,她的姐妹、她的徒弟、她的鄰居……我還看見性格開朗的馬奶奶,扭過頭偷偷擦去眼角的淚。姥姥坦然地笑著:“我的身子骨還硬,會好的,會好的。在這個舞臺上干久了,我這就是給自己放放假。”她的笑容里充滿了欣慰和滿足。
如今,我看著照片上的姥姥,她依舊微笑著。她一直這樣,笑了一輩子,為別人著想了一輩子。
曲終人散,舞臺空了。
徒弟、鄰居、摯友……當然還有她最喜愛的外孫,我們是她最心愛的觀眾。我們心中的舞臺依舊,因為姥姥的笑容依舊。
教師點評
文章開篇直入主題:“愛的舞臺不會落幕。舞臺,讓真情綻放?!苯又x取了姥姥熱心為他人服務的幾個片段展開全文,描寫過程中,對姥姥深情贊美:“姥姥就是這樣,把微笑傳遞給別人,當然,人們也以微笑回報……”文章結尾,作者把對姥姥誠摯的情感濃縮在議論抒情中:“她一直這樣,笑了一輩子,為別人著想了一輩子?!比牡氖闱樽h論緊扣姥姥為人著想,用真心服務他人的主題,讓姥姥的形象深入人心,真實感人。
(季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