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媒體的建筑批評話語建構

    2015-07-16 04:36:24李凌燕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年3期
    關鍵詞:秋褲話語權議題

    新媒體的迅速崛起,為“建筑批評”的言說提供了空前廣闊的平臺,建筑批評也因此得到極大的擴展并獲得新的特質。這種特質不僅表現在批評途徑的豐富性,批評模式的即時性與交互性,批評主體圈層的多樣化、分眾化等方面,更凸顯在新媒體對建筑批評話語的強大構建力上。文章以“東方之門”事件為研究對象,從議題設置、話語表達方式、語態(tài)設定、話語權爭奪等方面,考察新媒體在事件傳播過程中對建筑批評話語構建的作用,由此闡述建筑批評在新媒體時代的生存策略與新特質。

    東方之門;新媒體;建筑批評;話語建構

    TU05;G206.7A005906

    2012年8月27日,蘇州網友“常想一二02”在其微博中上傳了蘇州標志性建筑“東方之門”的一組圖片。之后這一條微博在短時間內被大量轉發(fā),引發(fā)大批網民熱議,“東方之門”也因此獲得了“秋褲樓”的綽號,成為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焦點。其間民間各路高手紛紛現身,通過微博、微信、網站等載體對“東方之門”進行PS的再創(chuàng)作,將這場建筑批評事件推向高潮。以此為始,“大鐵圈”、“比基尼”、“靴子樓”等一批“綽號建筑”(表1)也陸續(xù)引發(fā)網民關注,在以微博為中心的新媒體平臺中廣泛傳播,并迅速蔓延至各大新聞網站、主流報刊。一場歷時持久的建筑批評狂潮由此掀起,產生了廣泛影響。

    表1綽號建筑媒體報道一覽表

    序號綽號地點建筑名稱類型新聞報道開始時間

    1秋褲樓蘇州蘇州東方之門商業(yè)+酒店式公寓2012年8月

    2大鐵圈遼寧撫順生命之環(huán)景觀建筑2012年9月

    3比基尼樓杭州杭州奧體博覽城體育館+游泳館2012年9月

    4圈套門河南伊川縣伊川北大門拱門2012年10月

    5大腸塔北京興創(chuàng)大廈寫字樓2013年1月

    6靴子樓上海上海尚嘉中心商業(yè)+寫字樓2013年3月

    新媒體推動下的這次建筑批評事件,凸顯了新媒體為“建筑批評”言說所提供的空前廣闊的平臺?!敖ㄖ旅襟w事件”①由此作為建筑批評傳播過程中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集中反映了建筑批評在新媒體中獲得的新傳播特質。這種特質不僅表現在批評途徑的豐富性,批評模式的即時性與交互性,批評主體圈層的多樣化、分眾化等方面,更凸顯在新媒體對建筑批評話語的強大構建力上。在以“東方之門”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批評事件中,為建筑起花名的“微話語”模式超越建筑本體,成為事件的焦點,公眾主體也被推送至前臺,成為與專業(yè)人士、職業(yè)媒體人并肩的重要的建筑批評主體力量。新媒體的出現到底給建筑批評的話語帶來了怎樣的特質?這種特質又是如何被建構的?本文試圖以“東方之門”事件為研究對象,從議題設置、表達方式、語態(tài)設置、話語權爭奪等諸多方面,對新媒體的建筑批評話語構建作用加以考察。

    一、 新媒體引發(fā)的批評議題偏好

    在專業(yè)和主流媒體塑造的建筑批評傳統(tǒng)場域中,建筑往往被作為社會與時代問題的表征而成為批評議題。21世紀初的新聞類周刊和建筑專業(yè)期刊對“中國城市化問題”的共同關注就證明了這一點。盡管兩者的闡述角度不盡相同,但在議題的選擇與演繹上都以模式化的全知全能視角強化著精英意識。其下產生的議題內容相對單一、穩(wěn)定,媒體對于批評的導向都是十分明確的,批評信息所產生的輿論導向效果與媒體預期的效果差別不大,并主要局限于專業(yè)人士和精英階層之內。相比之下,新媒體傳播主體的分散、群體身份多元、交互性強、評論的非理性因素突出等特性,帶來了建筑批評議題選擇的新偏好,即更傾向于娛樂化、對抗性的議題,強調事件的轟動效應。歸根究底這是由當下“注意力經濟”的強大統(tǒng)治力和控制力所決定的。面對大量、多樣的視覺沖擊,受眾容易出現“審美疲勞”,因此具有“震驚”特征的議題往往更容易受到關注。

    在“東方之門”事件中,這種娛樂化的議題傾向是通過“審丑”實現的。公眾以“秋褲樓”這種“為建筑起花名”的方式,為事件設定了反諷的批評語態(tài),賦予事件新奇性、幽默性、瞬時性的語言特質。也正是“秋褲樓”這一審丑式主題,提供了公眾參與建筑批評的空間。例如,網友“許如壁”發(fā)表評論:“北京有大褲衩,蘇州有牛仔褲,多么標新立異的建筑,人生終于完整了!”“張伯康2011”發(fā)表評論:“東方之門秋褲將引領中國建筑進入下半身時代,褲子家族來了!”張舒:《蘇州摩天大樓另類造型被吐槽:北有褲衩南有秋褲》,載《山東商報》,2012年9月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03/c_123665606.htm。這種與日常審美經驗相關聯的娛樂化、沖突化的議題更接近建筑批評的真實向度。事實上,因為“丑”比“美”的議題往往有更多的新元素和變量,因此更容易在公眾中引發(fā)討論、形成關注。“東方之門”事件中的“方頭鞋”、“老子吐舌像”等關鍵性議題,都體現了一定的“審丑”意味,為建筑批評的持續(xù)提供了娛樂化的動力。而同時期的建筑新媒體事件如“大鐵圈”、“比基尼”、“靴子樓”等,也都是通過“審丑”的娛樂化議題獲得了“誘發(fā)因子”,將批評推向高潮,同時激發(fā)出受眾的創(chuàng)作靈感。

    李凌燕:新媒體的建筑批評話語建構

    其次,對抗性議題由于可使新媒體受眾的立場與話語權得以彰顯,由此獲得極大的參與感,也受到新媒體批評主體的偏愛?!皷|方之門”事件中,廣大新媒體受眾對《蘇州日報》發(fā)表的評論文章《沒文化就看不懂“東方之門”》所表達出的具有煽動性的議題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對其進行了對抗性的圍攻,網友“與可語之人語”認為:“看勃蘭登堡門不覺得像秋褲,看凱旋門也沒覺得像秋褲,看天安門就更和服裝不搭界了,但是看‘東方之門真的很像秋褲!”網友“細雨和風飄雪”更是認為:“所有看到此建筑造型的人沒有不認為像褲子的,建筑造型是給世人看的,不是給你設計師孤芳自賞的?!崩铉鳎骸稕]文化就看不懂“東方之門”?》,載《東方早報》,2012年9月6日, 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2/9/6/857099.shtml。這些評論在一定程度上與建筑專業(yè)和主流媒體形成相輔相成的關系,更真實地反映了建筑受眾的實際心理,在構建公共議題方面呈現出主動化的態(tài)勢,這也是新媒體自身的獨特優(yōu)勢。

    同時,新媒體對議題“娛樂性”、“對抗性”的追求,使其主動回避著無法承擔這種功能的議題?!皷|方之門”事件中,主流媒體關于“工程質量”、“建設進度”等建筑專業(yè)人士較為關心的議題并未引起新媒體受眾的關注,導致議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失沉底。而事件一旦沒有了新的“誘發(fā)因子”,批評也就隨即連同事件本身一起跌入低谷。從這樣的“熱點刺激”模式看,新媒體中建筑批評的議題設置體系是開放的、隨機的、無法預知的。

    新媒體對“娛樂化”、“對抗性”偶發(fā)議題的偏好,激發(fā)了建筑作為新聞事件和矛盾載體的批評內容特質。其議題的偶發(fā)性選擇也使建筑批評成為人們關注日常的手段。也正因為如此,在“東方之門”事件之后,“大鐵圈”、“比基尼”、“靴子樓”、“馬桶樓”等一系列不曾在專業(yè)與主流傳媒上露過面的普通作品,被公眾借助新媒體的平臺推向了輿論的前臺,引發(fā)了人們對“奇奇怪怪的建筑”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出席了文藝工作座談會,并在會上強調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由此引發(fā)建筑專業(yè)內外的廣泛關注?,F象的普遍思考與批評,也將受眾的主體參與性烘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媒體構建的公共空間中,建筑批評將越來越強調“受眾本位”,超功利性與感性體驗將長期主導著建筑批評事件的議題選擇傾向。

    二、 新媒體的批評話語表達方式

    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模糊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之間、公共交流與私人交流之間的差別,也在根本上對抗與消解著群體與權威觀念。新媒體受眾用自己創(chuàng)建的新話語方式對傳統(tǒng)的核心話語進行修正與糾偏,由此作為對抗的重要方式。在“東方之門”事件中,“碎片化”、“日?;钡奈淖謺鴮懪c“視覺化”的話語傳播是事件獲得獨特的批評話語特征的重要途徑。

    1. “碎片化”、“日常化”的文字書寫

    在傳統(tǒng)學院派的精英式建筑批評模式中,無論是專業(yè)媒體還是官方媒體,規(guī)范的行文與提煉式的觀點解讀成為批評話語的主要方式。建筑批評在這樣的慣有方式中維持著話語背后主體的特殊性與階層性。而文字書寫上的“碎片化”,成為新媒體對建筑批評話語方式最為明顯的改變。舊有的文字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文字規(guī)范、邏輯嚴密、論述完整的金科玉律被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們打破,進而轉向了片段式、寓言式、意向式、格言式的批評指向。在“東方之門”事件的批評文本中,建筑“綽號”式的批評方式摒棄了嚴肅、刻板的評論書寫規(guī)范,幾乎重新定位了建筑的修辭,使批評獲得了口號般的語言標識?!扒镅潣恰边@一反諷式命名的流行,其影響與意義遠遠超越了傳媒形式與語匯本身,構建了批評與事件的民間語文特色。相比學院派批評在評論中講究邏輯和充分論證的特征,“東方之門”事件中的建筑批評更加一針見血、開門見山、落點明確。在這樣的“碎片化”書寫中,訴求的是人對建筑此刻的、當下的批評狀態(tài),而非前因后果的、有時間縱深和來龍去脈的批評模式。

    其次,建筑批評的微話語往往體現出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聯,批評的言說基于個人的日常體驗。如“東方之門”事件中網友把建筑與“秋褲”、“方頭鞋”等日常物品的強勢關聯:“央視的大褲衩終于不再孤單,話說這是memorecool嗎?”“大頭皮鞋還不是尖頭的,一點也不時髦!最好刷上鞋油,有點反光才好看呢!”“洋光攝客”將“秋褲樓”放置到了特殊場景中加以想象:“想想,當節(jié)日慶典時,一根根彩色布條從樓頂上垂下,那是何等壯觀的一幕!”這種與日常的強勢關聯,派生出了建筑批評的想象空間,從而形成寓言式、意向式的批評指向。事實也證明,新媒體的這種差別化表達也逐漸影響著主流傳媒。在“東方之門”的相關建筑評論中,如“‘秋褲樓PK‘大褲衩”、“秋褲樓遭網友惡搞——奧特曼出擊、巫妖王霸氣下漏”等網絡語言與日常語言的摻雜使用,不僅集中出現在新媒體的跟帖或是互動評論中,也堂而皇之地成為傳統(tǒng)媒體報道的標題,標志著傳統(tǒng)媒體在與新媒體受眾的交鋒中也在不斷調試自身的話語慣習,并試圖與新媒體話語方式進行調和。

    新意迭出、妙趣橫生的“碎片化”、“日?;蔽淖謺鴮?,以其強大的情感張力和鮮活的生命力渲染著事件的進程,直接豐富了建筑批評的言說方式。在此話語形式之下,權威被顛覆、傳統(tǒng)被蔑視、身份被消解,民眾以“綽號”的形式表達著自身對地標建筑的調侃、嘲諷和親切之感,以及對當前城市與建筑發(fā)展模式的不滿和對社會與時代話題的參與意愿。借此,有著同樣語言樣式、情感傾向的群體,在集體語言的狂歡中獲得了與精英話語、權力話語分庭抗禮的力量與短暫的身份認同。

    2. “視覺化”的批評方式

    “視覺化”則是新媒體傳播中另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圖片、視頻等視覺化的素材總是能成功地獲取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受眾以此方式在標榜內容獨特的同時,也向世人昭示著其圖像話語權使用的權力與自由。

    “東方之門”事件中,民眾對建筑圖片進行的PS創(chuàng)作已經超越話語的表達方式,變成建筑批評的重要內容。網友“輕松家朱時毛”給“東方之門”這條“秋褲”安了“上身”,有強壯的男子,也有曼妙身材的女郎。不僅如此,綠巨人、奧特曼、變形金剛也被拼接了一通,網友們驚奇地發(fā)現“東方之門”具有深厚的時裝潛力,不管是淑女裝還是文藝范兒、小清新,都能完美搭配。這些PS圖片在新媒體提供的各種平臺上被“轉發(fā)”、“分享”,其活躍程度遠遠超過傳統(tǒng)媒體所能掌控的范圍。為此2012年9月5日中國新聞網不禁發(fā)出評論《大神PS蘇州東方之門“秋褲樓”你就是為了PS建的啊》王思翔:《大神ps蘇州東方之門“秋褲樓”你就是為了PS建的啊》,見中國新聞網,2012年9月5日,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209/05/t20120905_21245838.shtml。,文章中張貼了多幅令人忍俊不禁的PS照片,奧巴馬和希拉里兩位美國國家高層也穿上了“秋褲”,高興地揮手致意。這種存在于我們有意識無意識的文化誤讀和身份獲取之中的“視覺化”話語方式,本身就構成了極具感染性與爭論性的建筑批評。通過“視覺化”的批評方式,建筑批評一方面不斷強化“秋褲樓”的外形特征,加快建筑內核與討論議題的脫離;另一方面通過PS的創(chuàng)作事件,建筑批評得以與日常和社會的熱點事件相連接,為文字批評獲得寶貴的發(fā)揮空間。

    從話語表達方式看,新媒體的傳播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新的語言經驗,這種新的語言經驗如果長期與主流話語保持疏離的態(tài)度,勢必會形成一股對抗傳統(tǒng)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強大力量。而這正是新一代受眾在消解中心、對抗權威方面的重要策略。

    3. 情緒化的批評語態(tài)設定

    對于大眾媒介的影響力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形成輿論的能力。在新媒體技術平臺之上,草根文化的興起使得新媒體輿論的本體成為“態(tài)度”而非“具體意見”。這種生根于新媒體受眾中的態(tài)度,比如對于特定事件的同情、不滿、憤怒等等,使建筑批評在其中的批判能力明顯加強,成為公眾參與建筑批評最重要的方式,并以此形成與權威話語相抗衡的輿論基礎。在“東方之門”事件中,這種基本的輿論態(tài)度傾向往往通過“反諷”、“拼貼”等具體方式得以實現。

    和傳統(tǒng)媒體的嚴肅、權威、高調所導致的過度模式化甚至儀式化傾向以及專業(yè)批評刻意維持自身專業(yè)性的努力相比,新媒體中的建筑批評往往更淺表、更直接,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例如在“東方之門”事件中,“反諷”語態(tài)的設定通過形象化、生活化、立體化的全通道傳播方式,讓人們的情感得到了較大程度的調動和激活。由此公眾對“東方之門”的想象式批評被激發(fā)出來,并PS圖片、文字、漫畫、視頻等將建筑與日常體驗相對接,消除了認識上的距離感,也獲得了批評場域的心理優(yōu)越感。與新媒體出現之前專業(yè)或官方媒體搭載的建筑批評所體現的教化式、知識普及式的呆板語調相比,新媒體重“態(tài)度”而非“意見”的特征,為建筑批評帶來明確的批評語態(tài)的植入,成為有效的“眾聲喧嘩”的黏合劑,在將事件不斷推入輿論中心的同時,奠定了批評與事件的情感基調,使批評的內容與觀點更具活力。

    同時,“東方之門”事件中“反諷”的語態(tài)設定,恰恰體現著媒體傳播背后平民意識的崛起,使批評場域體現著強烈的廣場性質。眾多無權勢的網民正是通過對反諷語態(tài)的使用,釋放道德緊張,舒緩怨恨情緒,彰顯著大眾對建筑不合理現象的抵抗,借以完成一次“想象的報復”,表達著自身的批評訴求,進而創(chuàng)造了在場感。彌漫在“東方之門”事件批評文本中的反諷語態(tài),實際上也彰顯著新批評主體對參與到建筑批評中的渴望與批評渠道缺失的抵抗。這種態(tài)度明確的批評趨向符合受眾希望充分表達自身訴求的批評意愿,也正在消解著傳統(tǒng)官方話語建立起來的精英文化。

    三、 話語權的爭奪

    新媒體所開辟的話語平臺為大眾提供了更為便捷、豐富的表達元素和傳播途徑。這使得消隱于傳媒格局中的龐大的草根評論群體走上前臺,原來處于新聞制造和傳播邊緣的公眾成為批評話語權的擁有者。在新媒體開辟的虛擬空間里,過去傳統(tǒng)建筑批評中“一家”或“多家”之言的點狀話語版圖繁衍成尋找著“同聲相求”、相互擁躉、多元言論的“部落格”,批評話語權也由于新媒體的參與逐漸發(fā)生分化和轉移,成為各方力量博弈的權力場。

    “東方之門”事件中,雖然主流傳媒的參與扮演了重要的“意見領袖”角色,但是在“方頭鞋”、“老子吐舌像”等事件的關鍵轉折點,新媒體代表的草根力量影響并改變著事件的議題設置與轉向,并發(fā)揮出強大的聯想與關聯能力,最終將“秋褲樓”的單一事件擴大為“綽號建筑”的群體事件,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靈活性與拓展性。其議題引領中的靈活性和話語表達方式及語態(tài)設置中的強勢表現,在很大層面上打破了傳統(tǒng)建筑批評生態(tài)中的話語壟斷態(tài)勢,使得公眾的話語得到正名,并引發(fā)與精英圈層、專業(yè)人士的批評對話,成為平衡傳統(tǒng)建筑批評的“屋脊”話語。面對沸沸揚揚的“奇葩建筑”之爭,著名建筑評論家唐克揚于2014年5月發(fā)表《當代中國都市中的“奇葩”建筑》唐克揚、周嫻:《當代中國都市中的“奇葩”建筑》,載《公共藝術》,2014年第5期,第45頁。一文,對地標建筑慘遭比喻的現象進行分析,以此闡述當前中國的公共建筑建造中的諸多誤區(qū);而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也可視為以“東方之門”事件為代表的公眾話語已引起官方關注。

    然而話語權的賦予與話語權的效力并不對等。正如學者丁未對博客空間里話語權的特殊性所做的表述,“話語權并不是指博客技術能提供的自言自語式的表達和展示權,而是在公共空間的意義上,博客的聲音能否被聽見、被多少人聽見,能否引起共鳴并產生社會影響的問題”丁未:《從博客傳播看中國話語權的再分配——以新浪博客排行榜為個案》,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第54頁。。雖然微媒介理論上是使人人都成為話語的中心成為可能,但新媒體塑造的公共空間中,多元的、差異性的批評主體由于各自身份地位、職業(yè)階層、弱聯系能力、交往能力、受關注程度等的不同,其占有的話語資源與話語權也不同。因此新媒體的傳播系統(tǒng)仍帶有天然的階級性。在“秋褲樓”的微博傳播中,也凸顯著“意見領袖”的話語引領權作用,廣大的草根階層更多地充當著意見跟隨者。同時由于微博、微信等是基于信任的一種傳播方式,因此,新媒體場域中不可避免地映射著傳統(tǒng)現實生活中的話語權分布,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和權威的話語精英仍舊能夠脫穎而出。例如王石、潘石屹等名人博客中有關建筑內容的關注度大大超越了建筑類官刊微博、建筑名人等“意見領袖”類別。在這個新的場域中,話語權的分布不再是以專業(yè)為關聯度,而是以社會關聯度為標準。多樣的話語主體以原子式的或群體式的方式相互勾連、博弈,相互構建、互動傳播。

    其次,在新媒體的批評場域中,批評主體的身份往往是多重的,并且具有強烈的流動性: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其社會效忠、從屬關系也會改變、轉移或疊加,既可以是霸權的共謀者,也可以是霸權的抵抗者。這種主體流動性與多重身份的轉換,徹底改變了建筑批評話語主體的固定圈層概念,呈現出多種話語勢力隨著議題不同而引起的話語資源與權力“場域”爭奪的動態(tài)平衡。

    新媒體形成的話語權的新機制,為建筑批評的理性提供了新的平臺,即建筑批評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決策都是基于所有話語權擁有方的理性交往和理性行動的結果,并且成為一個持續(xù)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對于原來學院派、精英式的建筑批評而言,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更復雜的新作用體制,它使得建筑批評議題與意見的產生依托在交往與協(xié)商的理性基礎上,這正是我們形塑建筑批評新理性的重要源頭。

    每一種媒介都關聯著一種新尺度?!皷|方之門”事件中新媒體對建筑批評話語的建構力量,引領我們看到了新媒體時代建筑批評話語生存的新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建筑批評主體、內容和傳播模式的全方位改變。當然新媒體所導致的盲目、不理性、參差不齊的批評缺陷更是不可忽略。而“以管窺豹”式的點狀研究雖不能全面開啟全媒體時代賦予建筑批評的“潘多拉盒子”,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接近它的可能路徑。如果將建筑批評納入整個傳媒的發(fā)展進程中來看,它對建筑批評的構建過程從來也未曾停止,正因如此我們才收獲著今天建筑批評的傳播圖景。當我們試圖厘清新媒體對當代建筑批評的話語構成所產生的影響的時候,我們應該正視新媒體的積極力量,也唯有此才能以批判的眼光建立真正的公共空間與批評深度。

    許鑫. 新媒體事件的概念與類型辨析[J]. 天中學刊,2011,(1):109112.

    [2] 熊光清. 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及其影響:話語民主的視角[J].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3):169173.

    [3] 鄭恩,紀亞東,龔瑤. 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框架:基于類型學社會話語的分析視角[J].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9399.

    [4] 鄭恩,龔瑤,鄧然. 基于話語分析與公共治理視角的新媒體事件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999.

    [5] 趙桂華.“新媒體事件”與傳媒公共性[J]. 新聞愛好者,2010,(9):1415.

    [6] 周葆華. 突發(fā)事件中的輿論生態(tài)及其影響:新媒體事件的視角[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1620.

    [7] 蔣建國. 新媒體事件:話語權重構與公共治理的轉型[J]. 國際新聞界,2009,(2):9194.

    [8] 趙萬里,王菲. 網絡事件、網絡話語與公共領域的重建[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12119.

    [9] 孫永興. 涉訴類新媒體事件的傳播特征及其功能分析——以20052011年公布的影響性案例為切入點[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38141.

    [10] 周勉. 論新媒體下議程設置的受眾參與[D].西南政法大學,2009.

    [11] 龍佳. “新媒體事件”傳播中的受眾角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12] 馮丙奇. 城市媒體事件與城市形象傳播——媒體關系視野下的節(jié)事活動分析[J].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7):1821.

    [13] 卞清. 民間話語與政府話語的互動與博弈[D].復旦大學,2012.

    [14] 吳猛. ??略捳Z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04.

    [15] 張守榮. 網絡話語權的表現與特征[J]. 網絡財富,2008,(9):196197.

    猜你喜歡
    秋褲話語權議題
    怎樣穿秋衣秋褲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科技傳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天氣涼了,我們來聊聊秋褲吧
    中學生(2016年28期)2016-08-24 08:08:58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關注制藥企業(yè)環(huán)保議題
    機電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 15:55:30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
    浮世繪
    武山县| 小金县| 永州市| 彝良县| 锦州市| 苏尼特右旗| 五莲县| 淳化县| 天祝| 十堰市| 启东市| 蕲春县| 密云县| 永嘉县| 都匀市| 涟源市| 奉化市| 永川市| 广元市| 墨脱县| 淳化县| 五峰| 商城县| 娱乐| 田阳县| 教育| 东乡族自治县| 东山县| 东丽区| 策勒县| 邓州市| 湘乡市| 浮梁县| 延川县| 容城县| 上蔡县| 博客| 泰来县| 海原县| 南漳县| 高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