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伏《父親》和朱自清《背影》比較閱讀"/>
江蘇 黃厚江
兩位父親的不同以及劉氏父親的樣本意義
——劉鴻伏《父親》和朱自清《背影》比較閱讀
江蘇黃厚江
自從劉鴻伏的《父親》入選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教師的教學(xué)就總是將文本的主旨定位在“父愛”上。黃厚江老師在此提出了問題:劉鴻伏寫《父親》是否主要是為了、或者說僅僅是為了歌頌父愛呢?他表達的父愛,和其他父愛尤其是朱自清表達的父愛,有沒有不同呢?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劉鴻伏的父親比朱自清的父親活得更加沉重,但是劉鴻伏的父親比朱自清的父親更具有中國式父親的樣本意義。如此一比較,對本課的教學(xué)思路就會清晰很多。
劉鴻伏 《父親》 朱自清 《背影》 比較閱讀
劉鴻伏的《父親》自從入選中學(xué)語文教科書之后,便引起了較為廣泛的關(guān)注。但聽了幾位老師的教學(xué)(包括一些特級教師),他們的解讀無一例外地將文本的主旨僅僅定位在“父愛”上,只是讓學(xué)生感受和理解一個父親如何愛著兒子。當(dāng)然,對于寫父親的文章,將主旨理解為父愛,幾乎可以說是“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的真理,至少不會有大錯,我們從文章中可以找到許多材料來支撐這樣的解讀。
但我們心里感到不夠踏實的是:劉鴻伏寫《父親》是否主要是為了歌頌父愛呢?或者說是不是只是歌頌父愛呢?如果是,他父親的父愛,和其他父親的父愛尤其是朱自清父親的父愛,有沒有不同呢?讀這篇散文,文章中這樣一段話我們無法不加以關(guān)注:“十年前,我還沒有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后來讀了,我感到一陣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動。朱先生雖然把父親的背影寫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親畢竟不如我父親苦難,活得比我那與泥土、風(fēng)雨結(jié)緣的父親輕松快樂。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很顯然,在作者心中,他的父親和朱自清的父親,是不一樣的父親;他父親的父愛和朱自清父親的父愛,也是不一樣的父愛。那么,兩位父親及其父愛有什么不同呢?
當(dāng)然,我們從朱自清的《背影》中可以深深感到他的父親活得也十分沉重。文章寫道: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
回家變賣典質(zhì),父親還了虧空;又借錢辦了喪事。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淡,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從字里行間我們不難感受到父親的艱辛:祖母去世,父親自己丟了差事,家中經(jīng)濟困窘。為了生計也為了家庭,“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父親“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弊x到這些內(nèi)容,我們深深感受到一個父親的艱難。家里家外的壓力,自己的不斷衰老,使他精疲力竭而力不從心,老境慘淡,令人心酸。
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劉鴻伏的父親比他活得更加沉重。盡管朱自清父親遭遇了種種不幸,家道中落,但是他曾經(jīng)有過差事,似乎還是不錯的差事;盡管經(jīng)濟困窘,但從他還能穿一件“紫毛大衣”看,也不至于非常貧寒,而且還能勉強供養(yǎng)兒子去北平讀書;他知書識禮,具有不錯的文化水平,從“我身體平安,惟膀子疼痛厲害,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看,至少是個讀書人出身;從社會地位看,用得起腳夫,也絕不是社會最底層的人。而劉鴻伏的父親,則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而且是一輩子生活在山溝溝里的農(nóng)民,在送兒子上學(xué)之前或許從未出過這個山村。如果我們也穿越一下,這兩個父親同時生活在揚州城里,劉鴻伏的父親應(yīng)該是為朱自清的父親拉車的那類人,或許見到了,還要恭敬地叫一聲“老爺”?!陡赣H》中有非常多的具體內(nèi)容寫出劉鴻伏父親的艱難遠遠勝于朱自清的父親,我們不再詳細引述??傊?,無論是個人閱歷還是生活環(huán)境,無論是經(jīng)濟條件還是社會地位,無論是文化素質(zhì)還是見識修養(yǎng),朱自清的父親都遠遠優(yōu)越于劉鴻伏的父親,劉鴻伏的父親實在要比朱自清的父親活得更艱難。
劉鴻伏說:“朱先生雖然把父親的背影寫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親畢竟不如我父親苦難,活得比我那與泥土、風(fēng)雨結(jié)緣的父親輕松快樂?!睂@一點我們是認同的。
盡管我們在上文中認為朱自清的父親比劉鴻伏的父親社會地位無疑要高得多,但他在自己兒子心目中的地位,卻并不比劉鴻伏的父親更高。即使我們不根據(jù)一些似乎可靠似乎也不可靠的資料去理解朱自清和他父親的關(guān)系,單從《背影》看,就能發(fā)現(xiàn)朱自清的父親在朱自清心目中并不是一個崇高的形象,恰恰相反,是一個頗多微詞的父親。作者說:“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薄八覞u漸不同往日”,是話中有話的,讓我們看到朱自清和父親之間曾經(jīng)的矛盾和距離。文章還寫道:“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只認得錢,托他們也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弊髡哌@樣寫當(dāng)然是為了表達對父親的不理解和自己的后悔,但也讓我們看到他心目中的父親并不是一個高大的形象。即使文章結(jié)尾,作者也只是表達了對父親的思念和愛:“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些文字中,絲毫也看不到崇拜。
而劉鴻伏的父親雖然是一個只字不識的農(nóng)民,在兒子心目中卻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文章一開頭,作者就直接寫出了自己對于父親的崇拜:“寫了那么些自己也覺寡味的東西,為什么偏偏就沒有想到也應(yīng)該寫一寫你呢?你是這樣崇拜土地與文化,我也一樣崇拜文字和父親?!蔽恼陆Y(jié)尾又寫道:“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堅強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父親在作者心中“像山一樣堅強挺立”,是“生命的路碑”。不僅朱自清沒有這樣去寫自己的父親,絕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將父親定位得如此高大。文章中還有一段用了非常文學(xué)的手法寫父親的高大:“一雙赤腳在山地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親;一把斧頭舞出清寒的月色在貓頭鷹的啼叫里荷薪而歸,那是父親;一枝青篙逼開一條莽闊大江,那是父親;一犁風(fēng)雨陣陣野謠披蓑戴笠的,那是父親;一盞紅薯酒就可以解脫一切愁苦的,那是父親?!睆倪@樣的文字中,我很容易讀到一個兒子心目中父親的高大,讀到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崇拜。作者還寫道:“這十多年來,在許多落寞失意的時刻,在客地清涼的鳴簫中,父親一生中許多的片斷和故事,總是那樣苦澀而溫馨地演繹在我的心靈深處,讓我獨自一遍遍地體驗人生的凝重,生命的悲苦歡娛以及至善至美的人間親情。那些時候總是想著回歸父親的懷抱,重溫往日的田園夢境,但不能?!弊髡哂脴O溫馨的文字表達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在人生中闖蕩一番之后強烈企盼著回歸父親的懷抱。這與朱自清先生回憶父親的感情完全是不同的,在那里只有愛和愧疚。
劉鴻伏的父親對于他的路碑意義,下文中我們還將會補充證明。
《父親》中有一段議論文字,很不容易理解:
人生的偶然就是命運,但命運絕不僅僅是偶然。崇拜泥土或崇拜書本,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但泥土與書本所涵括的內(nèi)容卻往往若我與父親命運的內(nèi)容,迥然不同又有許多相同,這也是偶然么?
說真的,讀了無數(shù)遍之后,我仍不敢說真的讀懂了這段文字,這里也只是做一個推測性的解讀。
這段議論的背景是:“我”扛著沉重的禾桶,牛一樣喘息著踉蹌前行,父親則黑紅著臉在背后氣咻咻地數(shù)落“我”對于農(nóng)事的愚笨?!拔摇庇晌?、痛苦而憤怒,開始和父親頂牛。就在這時我收到了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而發(fā)怒的父親依然黑著臉,沒有一句表示高興或者祝福的話。但那一夜,父親喝得大醉,用一臉的愧色看著“我”,而“我”早已原諒了父親中午的斥罵,并且在心中請求父親的原諒。
很顯然,作者這段議論是針對自己的命運和父親的命運而發(fā)的。作者認為:人生的命運是偶然的,但又絕不僅僅只是偶然;父親崇拜泥土,“我”崇拜書本,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這是一種必然;泥土與書本所涵括的內(nèi)容,就如“我”與父親命運的內(nèi)容,迥然不同又有許多相同,這并非是偶然的,即“我”的命運,和父親的命運,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樣的,而這是必然的。
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的是:“我”的命運和父親的命運是不同的。父親崇拜土地,“我”崇拜書本。從上面提到的一場沖突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我”對于農(nóng)事非常陌生,而且十分抵制,“我正扛著沉重的禾桶,牛一樣喘息著踉蹌前行”。而父親對此不僅絲毫不能理解,更不加以寬容,而且還要大發(fā)感慨,加以嘲諷:“將來弄得不文不武,只怕討米都沒有人給留啰!”“我”拿到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扔了禾桶,激動得涌出眼淚;發(fā)怒的父親依然黑著臉,沒有一句表示高興或者祝福的話,只說:“崽,你命好。”父子立場的對立是顯然的:兒子討厭農(nóng)活,父親依戀土地。在父親心中,好好種地才是人的最本然的生活;而“我”卻把考上大學(xué)作為逃離土地的最主要的手段和途徑。
但我們必須看到父親對文字的崇拜和劉鴻伏對土地的崇拜。
文章開頭就把父親對文字的崇拜寫得淋漓盡致:“這許多年來,試著寫了些東西,遠在鄉(xiāng)下的老父親為此很是自豪。父親只能寫寫簡單的家書,并不懂得文章。但他向來很迷信那些能寫會算的文化人,他把他們與舊時的舉人、秀才一并稱為‘文曲星’。因此,父親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時候,喜歡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鄉(xiāng)鄰朋友,希望從那些耕地的農(nóng)夫、打魚蝦的漁人或瓦匠、木匠們艷羨又敬畏的眼神里獲得一種安慰?!备赣H在這里表現(xiàn)的絕不僅僅是作為一個父親因為兒子能夠?qū)懸稽c文章的自豪,也不只是一個父親因為兒子有一點資本而在鄉(xiāng)鄰朋友面前的炫耀,這一切的背后有著深深的文字崇拜,而這個崇拜又并非是他一個人的,“那些耕地的農(nóng)夫、打魚蝦的漁人或瓦匠、木匠們艷羨又敬畏的眼神”,說明這個崇拜是他們?nèi)后w的心理?!八騺砗苊孕拍切┠軐憰愕奈幕耍阉麄兣c舊時的舉人、秀才一并稱為‘文曲星’”,把父親的文字崇拜寫得十分鮮明。
而在父親送作者到學(xué)校之后,父親的文字崇拜表現(xiàn)得更加充分而淋漓。
“父親擔(dān)著行李,和我一起踏入那座輝煌而莊嚴的高等學(xué)府。作為莊稼人,布衣草履的父親在看到從校門口走出的一群群風(fēng)采翩翩、氣宇軒昂的大學(xué)生時,悄悄地對我說:‘崽,我不圖你有什么大出息,將來混得和他們一般人模人樣兒,我就滿足了?!赣H陡然有了一種巨大的自卑感,在充滿富貴豪華氣派的人和城市面前,在他連做夢也想象不出的這偌大的學(xué)府面前,父親作為一個山里人幾十年造就的倔強和自信心,徹底崩潰了。”讓父親自卑,造成父親倔強和自信心,徹底崩潰的是什么呢?是“那座輝煌而莊嚴的學(xué)府”,是“一群群風(fēng)采翩翩、氣宇軒昂的大學(xué)生”?而在父親和朱老師相處時,父親的自卑表現(xiàn)得更加具體而鮮明:“父親在我的大學(xué)住了一日,中文系的一位朱老師對我和父親懷著一種好奇和驚訝,也懷著一種憐憫和感動,她細心地安排了我們的住宿,并帶了我和我父親用了一整天的時間走遍了琉璃碧瓦、綠樹披拂的美麗校園。父親試圖用他的方言與朱老師交談點什么,但朱老師不懂,父親便怏怏?!备赣H為什么自卑呢?因為他面對的是作為文字象征的大學(xué)校園和大學(xué)的學(xué)生和老師,同時更自卑于自己缺少和他們交流的能力,父親因為自己遠離文字備感自卑。
同樣,“我”是崇拜文字的,但同時“我”有著強烈的土地崇拜。下面這一段段文字,都能讓我們讀到“我”對于土地的深情和崇拜:
1.哦,我那鄉(xiāng)下的老父親,我那瓜棚柳巷總愛談?wù)f樹精狐仙的老父親,其實,我那些拙劣的文字,在面對土地一樣寬厚純樸的你的一生時,它們又算得了什么呢?
2.父親說過,人是土物,離不開泥土的。而我卻離開了土地,那是十年前。
3.最后一次嗅著故鄉(xiāng)的泥土、牛糞和稻草混和的氣息,走下清涼的霧氣彌漫的河岸,我和父親坐了一只小小的烏篷船,開始了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旅程。別了,我的曾經(jīng)患難與共的親人和伙伴;別了,我的貧瘠卻慷慨的黑土地以及土地上那些金黃的麥穗和草垛,我只是你永遠的莽蒼里最孤獨也最野性的那一株,我只是你渾厚博大的血管里最熾熱也最痛苦的那一滴。別了,那些忠厚的牛群,那些河岸上的風(fēng)車和美麗蒼涼的木屋;別了,我的多夢多歌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呵。淚眼蒙眬中,我向故鄉(xiāng)揮一揮手,在越來越遠的灘聲中離去。
4.從那個時候起,我開始深深地懷念那寬廣的綠野和清新的晨風(fēng),那只能在故鄉(xiāng)才有。
5.為父親,為自己,也為那養(yǎng)育過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開的日歷都當(dāng)作奮進的風(fēng)帆。
認識到了父親對于土地和文字的雙重崇拜,認識到了“我”對于文字和土地的雙重崇拜,我們發(fā)現(xiàn)了“我”和父親的重合,也就理解了“我”和父親命運一樣的必然。如果回到前面,也就更深入地理解了父親對于“我”的路碑意義。
某種意義上說,朱自清的父親和劉鴻伏的父親,都是中國式父親和中國式父愛的典型代表,但劉鴻伏的父親更具有樣本意義。
中國式父親應(yīng)該是農(nóng)民式的父親。中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文明的國家,尚農(nóng)是中國文明很重要的一個元素,所以在中國很長的一個時期,農(nóng)、工、商是一個非常固定的排位,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根本,務(wù)農(nóng)才是人的正業(yè)。無產(chǎn)階級政權(quán)把工人排到了第一位,但即便如此,中國還是一個無可非議的農(nóng)業(yè)大國;即使那些工人階級們,他們的父輩祖父輩也都是農(nóng)民。所以說,農(nóng)民才是中國式父親的代表。正因為如此,土地崇拜是中國式父親的基本特征。他們的性格都來自土地,他們的靈魂也都歸宿于土地。
我想,中國式父親的第二個特征應(yīng)該是苦難。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漫長的中國歷史中,中國的基層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始終生活在艱難之中,即使在物質(zhì)已經(jīng)比較豐富的今天也仍是如此。我們當(dāng)然要承認不同時期會有所不同,也要承認社會總在不斷向前發(fā)展,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各個歷史時期始終有著數(shù)量廣大的人群的生活是很艱難很不容易的。在這樣的家庭之中,父親要承擔(dān)最大的責(zé)任,承受最大的苦難。朱自清的父親活得不容易,劉鴻伏的父親活得更不容易。這在兩篇文章中很容易找到根據(jù)。
也許由于父親承擔(dān)著異乎尋常的苦難,所以中國式父親往往都是非常威嚴的,他們在兒女面前總是不茍言笑。筆者的父親如此,劉鴻伏的父親更是如此。我知道父親很喜歡我,但他從來沒有表達過,沒有語言的表達,沒有動作的親昵,甚至也沒有神情的表示。劉鴻伏更直接地表達了對父親的畏懼:“平時父親很嚴厲,很勞累,脾氣很大,我?guī)缀鹾苌俑惺苓^別人有過的那種父子深情?!敝熳郧宓母赣H其實也是如此,正因為這個原因,他和兒子長期不和而得不到緩釋,這次堅決要送兒子也是難得的溫情表達。所以我總覺得他那么艱難地買橘子,恐怕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表達父愛,或許有著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我們沒有研究這是否是父子的最后見面,從后面的來信看,說他覺得來日不多而有意和兒子修好算不得牽強吧?當(dāng)然,如果從中國文化的角度看,中國式父親的威嚴一定與“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的“三綱五?!庇嘘P(guān)。中國文化對君主和君子的要求都是威嚴而一本正經(jīng)、道貌岸然。
而農(nóng)民的階級屬性決定了中國式父親面對城市文明都有一種或強或弱的自卑。長期的田野蝸居和極為封閉的心理,使他們和城市生活產(chǎn)生了極大的距離,既對城市生活有一種新鮮感,同時又具有一種畏懼感。這一點在劉鴻伏的父親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回旅店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父親兩眼紅紅的,正在和一位中年服務(wù)員談著什么,服務(wù)員真誠地安慰著父親。我想父親一定是哭了,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是從來沒有流過淚的,我的心陡然沉重起來。后來父親告訴我,服務(wù)員看他一個人默默流淚,便關(guān)切地詢問,父親告訴她兒子考取大學(xué)的事,并說,兒子還小,又是鄉(xiāng)里人,窮,怕將來受人欺侮,想起這些,便不由得落淚。
……
好不容易找到火車站,在一位好心人的引領(lǐng)下,在售票處買了去武漢的車票,是當(dāng)晚九點的。我和父親疲憊不堪地坐在候車室的長條椅上,不敢挪動半步,唯恐走失。默默地等待,望著來來去去的紅男綠女,望著窗外拔地倚云的建筑物,有如夢幻一般。不知是羨慕還是自卑?說不出,心里酸澀而茫然。
終于到了上車的時候,我和父親隨了奔跑的人群,抱著行李惶惑地向前沖去。夜色昏朦中,燈火里,第一次看到了那鋼鐵的龐然大物,心中充滿恐懼和壓抑感。
無須再引用更多的文字,父親來到城市,尤其來到偌大的大學(xué)校園,其自卑是強烈的;不僅是父親,當(dāng)時的“我”也是自卑的。但我們必須看到,這樣的城市畏懼和自卑,其背后是對文字的崇拜。從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城市是文明更集中的體現(xiàn),也是文化和文字更為集中的表現(xiàn)。
我至今記得我的父親帶著我在城里賣豆芽菜時面對城里人的戚戚和凄惶。這一點,朱自清的父親應(yīng)該是基本沒有的。
如果我們上文的解讀基本沒有大的失誤,那么,我們對《父親》中“十年前,我還沒有讀過朱自清的《背影》,后來讀了,我感到一陣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動。朱先生雖然把父親的背影寫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親畢竟不如我父親苦難,活得比我那與泥土、風(fēng)雨結(jié)緣的父親輕松快樂。我的父親的背影,我永遠像山一樣挺立的父親,是我生命的路碑”這段話就會有了比較合理而明朗的理解。
人們常說父愛如山,劉鴻伏也說他“永遠像山一樣挺立的父親”是他“生命的路碑”。什么是“如山”呢?就應(yīng)該是像山一樣樸實、高大、威嚴而且能夠承受得起非同尋常的苦難。這個比喻可以說是中國式父親的最好寫照。
作 者: 黃厚江,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國標(biāo)本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主要編寫者。出版有專著《語文的原點——本色語文的主張和實踐》《享受語文課堂》《還課堂語文本色》《語文課堂教學(xué)診斷》《黃厚江講語文》等。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