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李劍鋒
潛思探微
中國古代牡丹賦小史(五)
山東李劍鋒
歷代牡丹賦今可見者近三十篇,唐前兩篇,唐代兩篇,宋代七篇,元代一篇,明代六篇,清代十篇。其類別可分為二:一是富貴牡丹賦,以高調頌贊為主,多直接鋪寫牡丹秾麗姿色、富貴典雅;一是清麗牡丹賦,屬于抒情言志之作,多非有意為文,而是在猝然感發(fā)的機遇下鋪陳敘事、借花抒情,往往能在姿色之外,睹見韻致風神、氣骨品性。歷時觀之,盛世多頌美之聲,得意多燦然之花;衰世多抒情之賦,不遇多矜持之麗。全文分作唐前“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唐代“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宋代“牡丹尤為天下奇”、元代“唐宋精神的融合”、明代“繁華一去不可復”、清代(上)“濃艷依然帶露華”、清代(下)“薄醉盈盈一回首”七個章節(jié),對歷代牡丹賦之創(chuàng)作予以考證、梳理,解析賦作之藝術特色,闡發(fā)作者之精神情懷,探究藝術流變之內在規(guī)律。
牡丹賦 小史 明代
視野所及,知明代牡丹賦現存六篇,即元末明初王在臺《熊耳山牡丹賦》、皇甫涍《牡丹花賦并序》 、薛應旂《牡丹賦(有序)》、郭汝霖《牡丹賦并小序》、徐渭《牡丹賦》和周履靖《牡丹花賦》。除第一篇外,其他都屬于中晚明作品,其中尤其以王在臺和徐渭的牡丹賦值得稱道。
因為時代的衰落,中晚明文人的內心世界已經難以融合恢弘的家國天下。在明人的牡丹賦中,牡丹脫略了富貴太平之氣,少了唐人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艷的情韻,也少了宋人的典雅富麗、言志寫意的品格,而普遍傾向于孤芳獨賞的性靈抒發(fā),牡丹身上的皇皇大氣轉向褊狹的單情幽緒,成為自我志趣、性靈的寄托。牡丹的美麗不再是外溢的富麗芬芳,而成為內斂的顧影自憐。
明代的第一篇牡丹賦是元末明初王在臺的《熊耳山牡丹賦》,賦中所寫是一叢在野的牡丹,與唐宋都會的牡丹形成了鮮明對比,與僻處人間一隅的牡丹也有所不同。該賦首段交代創(chuàng)作的緣起,點出僻居一隅的熊耳山牡丹“根不托于土,力不假于人,鏟鑿不可移,兵燹不可燼”,這四種奇異的特點象征了元末飽經滄桑的士人經歷。接著先從普泛意義上頌贊牡丹:
翳何物乎?比類曰牡,假色曰丹。種出異域,藝始長安。于是中國之人,聞其麗麗,艷其娟娟,剖荄索實,植于名園。群以美卉,護以雕欄。香欺淵明之菊,色奪周子之蓮。和露之碧桃非美,倚云之紅杏失鮮。騷人墨客,載酒持觴。乘朱明之初景,披晴好之艷陽。婆娑于下,宛孌于旁。摩彼魏紫,嗅彼姚黃。倏爾為風吟兮,倏爾為月光。惡訊為淡抹兮,惡訊為濃妝。蓋嘗歌而祝曰:“東皇兮呵護,風姨兮莫妒。長翳兮錦云,永浴兮仙露?!本_者酡顏,矗者絳縠。是品之富貴者歟?而孰忍棄之山谿,委于草木?②
該段泛贊牡丹,簡要點出牡丹的源始,寫其在中國備受青睞的種種表現。如此富貴的牡丹卻長在荒僻的山谷,與草木為伍。接著由泛贊轉入對熊耳山牡丹的具體描寫和贊美:
乃茲山靈,脈然有心;乞諸造物,剖厥靈芬。爾其仰托云霄,俯憑峭壁??~緲兮蚤披海曙之光,連蜷兮懸抹瑤室之霓。枝椮兮難攀,影徘徊兮莫即。左介松篁,右偶檜柏,欲比美而校芳,愧黯淡而無色。矧其翠葉豐條,灌溉弗假。美韻孤香,不失自冶。既遠脫兮氛囂,孰蹂躪兮車馬。臨風媚嫵,對月菁蔥。不開桃李無言之蹊,寧作茅靡漫野之蓬。依山為巍,邈不可摧。藉石為堅,確不可鉆。
熊耳山牡丹與處在車馬喧囂、人群捧戴中的牡丹不同,其周圍是自然孤清的環(huán)境:上有云霄,下臨峭壁,白天承受“海曙之光”“瑤室之霓”的眷顧,晚上對月自媚。這里人跡罕至,左松右柏,蓬草漫野,高山崔巍,巖石堅硬。這種冷清荒僻的生長環(huán)境襯托出此牡丹非同尋常的靈異孤高,大有隱士的精神。
接下來回憶熊耳山牡丹遭災的經歷,雖遭火燒斧劈,卻“旋毀旋秀”,“寧作幽峽之觀,不佐凡圃之景”。秀麗依舊,不慕繁華之地。繼而贊嘆熊峰牡丹得天地之精華祥瑞:“方其嵐煙叆叇,花萼翩躚。若霓裳翠黛兮,互映而交妍。及夫山霧溟濛,彌漫籠罩。又若碧紗含光兮,射輝而隱耀。望者縈懷,聞者夢想。不可得而驟親兮,烏可得而頻賞?”白日之下則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花若起舞,霓裳翠黛,艷麗輝映;山霧籠罩則如“碧紗含光”“射輝隱耀”。如此美麗,令人夢牽魂繞,卻只可遠觀,不可褻玩。一句話,牡丹是大山天地的寵兒。結尾借“王子”之口進一步點明牡丹高階的精神,并祝福牡丹。熊耳山的牡丹“豈第與桂葩而爭麗,效芝草以呈芳”,是山中高士的象征,精神高拔,更富于自然氣息,與象征人間富貴的牡丹相比迥然不同。
該賦贊熊耳山牡丹極有層次:先泛贊普遍意義上的牡丹,再轉到贊頌具體的熊耳山牡丹,最后總結熊耳山牡丹精神并給予祝福。在贊頌具體牡丹時,先寫周圍環(huán)境,再寫歷史遭遇,后寫不同情境下的奇麗。寫牡丹周圍環(huán)境一節(jié)很得枚乘《七發(fā)》寫音樂一節(jié)文字側面襯托的精髓。一般牡丹賦多鋪排而少敘事,該賦將敘事與鋪排相結合以突出牡丹的神奇也是其一大特點。但該賦語言尚欠精粹,局部意脈錯綜不暢,如“似下萃乎地瑞兮,而上奪乎天工”一節(jié),寫牡丹“固天地之變化”——在不同情境中的千姿百態(tài),鋪展得不順暢,用抽象的贊嘆代替了描寫,而贊嘆的語詞,如“仿陰陽為代謝兮,長終古以弗殘。此固天地之變化兮,乃永開草木之蕃王”等與“似下萃乎地瑞兮,而上奪乎天工”語義重復,有枝蔓之嫌。
皇甫涍③的《牡丹花賦并序》短小飄逸,全文如下:
鄰居牡丹花一株,甚麗?;〞r,盧子觴馀玩之,而心有會焉,走筆成賦。
悅茲芳之信麗,何瑰艷之獨殊。擢纖莖以摛秀,比文容于莊姝。鱗眾英之灼爍,承朝日而為霞。體敷瓊而布葉,蕚含金而振華。于是,熙春盛節(jié),才妍志綺。攜好仇以逍遙,延清芬于步趾。苞宏美之淳姱,流玩目而未已。覽品物之靈化,珍賦象之妙姿。托君子之幽軒,吐惠心于令儀。永茲辰以散藻,亦何羨于華池。④
該賦借《神女賦》《閑情賦》筆法開端,開門見山,贊嘆牡丹之華美。描寫空靈飄逸,輕輕點染,不事鋪排,不追求濃墨重彩。精神上也跳出榮華富貴的俗套,追求清麗悠遠的孤芳自賞,已經頗有晚明小品文風味。
薛應旂⑤《牡丹賦(有序)》專寫菏澤巨野牡丹。賦文首段概觀牡丹,寫巨野牡丹生長環(huán)境,善用動詞,寫出牡丹與環(huán)境相互依存的情態(tài),如云:“伊嘉卉之足珍兮,爰托居乎紫庭。羨金玉之枝葉兮,若相輝而與京。仰華宇而盤旋兮,依向明之雕楹。夾回廊而駢羅兮,周迎風之曲亭。覆青鋪之砌兮,映碧疏之綺欞。漾朱鏤之文檻兮,昭素箔之瑩晶。”其中“托”“仰”“依”“夾”“周”“覆”“映”“漾”“昭”頗能傳神。次段初步細觀牡丹,寫牡丹蓓蕾、花朵情態(tài)不同,而并美麗超俗,再寫“奇形異種”,善用動態(tài)的比喻,如云:“俄蓓蕾之含輝兮,綴翠枝之列星。挹宵零以舒采兮,發(fā)嫩蕊之殊英。熏晨曦而噓赩兮,逾綽約而光眀。左紫練青赤于神女兮,鞓紅織云錦于天孫。朱砂轉九煉而傾鼎兮,玉板經兩刖而破荊。鶴翎蒙茸而縞素兮,金粉團聚而鮮新。楊妃春睡于玉樓兮,西施若笑而若顰?!迸c單純摹態(tài)不同,作者意在傳達牡丹靈動之神,只是意象雜糅,忽而神女天孫,忽而朱砂玉版,忽而鶴翎金粉,忽而楊妃西施,如點名冊,略乏統一性的美感。下一段進一步觀賞牡丹,“目炫而心驚”,突出贊嘆“蘇賀”“姚魏”,宕開一筆,借文人騷客的動情虛寫牡丹之美。末段因觀賞而動珍惜之情:“矧青春之易邁兮,奈白日之遄征。嗟人生之留戀兮,疇克過目而忘情。聊酌瓊蘇以酹神兮,愿奕葉之相承。惟主人之慎護持兮,斯永奠乎厥生?!备杏跁r光易逝,作者舉杯祝愿牡丹代代相續(xù),永遠美好平安。⑥
薛應旂《牡丹賦(有序)》是一篇典型的騷體賦,循序漸進地寫出了觀賞牡丹由淺入深的心路歷程,力圖傳達深情妙韻,而難免雕琢傷真。
郭汝霖⑦《牡丹賦并小序》因偶見“老氏宮”“房櫳前有牡丹一本,時吐花茂盛”——富貴花王竟然被“冷置之道宮”,于是感而成賦。牡丹成為遭遇不偶者的象征。如云:“孤奇奴芍藥,侍吐恥桃李?!薄拔自茐翳?,湘竹淚稀,若無若有,倏依倏違,近不可得褻,遠不能支離?;険u搖竭精,情恍恍生悲。悵上林既去,迷幽圃誰知。豈仙品非凡庸之能測,命薄實造化之玄機?!雹嘤脑埂⒐掳?,仿佛受到冷落的天涯游子、棄之不用的天才。此與富貴迥然異圖矣。
王懋公稱徐渭⑨《牡丹賦》:“奇思幻致,俱非舒元輿所能夢見?!雹獯穗m偏愛之評,但徐渭《牡丹賦》的確寫出了獨特的意趣境界,當為明代牡丹賦的壓卷之作。
其序文寫同學滕仲敬所種牡丹盛開之后,賞者盈門,“數日搖落,客始罷止”,滕氏感慨地否定牡丹所顯示的這種涼熱失衡的生存狀態(tài),主張應如“佩蘭采菊、茹芝挈芳”的“古之達人修士”一般超越炎涼,“恬淡容與,與天久長”。徐渭用反問的語氣說:你是棄濃取淡嗎?是隨著事物的濃淡而采取清濁的處世態(tài)度嗎?況且“富貴非濁,貧賤非清”,人只要出污泥而不染,外物如何能傷及自我?就像您面對富貴牡丹之花,以為花污濁了你自己,其實原因在你自己。盛衰在天,貴賤自然,如果內心不變,盛衰貴賤又如何影響人呢?如果人自己變化了,就是那些佩戴芝蘭松菊的人不也是終要佩戴枯萎衰敗的花朵嗎?這與隨著牡丹開謝“倏忽游觀者”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徐渭受同學之請,于是作賦明意:
何名花之盛美,稱洛陽為無雙。東青州而南越,曾不足以頡頏。茲上代之無聞,始絕盛乎皇唐。
爾其月陂堤上,長壽街東,張家園里,汾陽宅中,當春光之既和,藹亭榭之載營。天宇曠霽兮絲游,景物招人而事起。彼公子兮王孫,蹙游龍于流水,繞茲葩而密坐,籍芳草而芊芊。感盛年之若斯,傷代謝之能幾?
爾則粉承日華,朱含霧雨。群蒂如翔,交柯如拒。凌晨并妝,對客不語。衛(wèi)尉出婢子于羅幃,鄂君擁萃被于江渚。當其百蕊千芽,照耀朱霞,綠葉紛紜,望之轉賒。若儒生之授學,列女樂于絳紗。
迨夫背戶迎窗,上下甍簷,二三作隊,矯矯愈鮮。飛燕進女弟于遠條,夫人挾三國而朝天。錦瓣重卷,檀心飛屑;桑須夜殷,怒苞曉決。宛婦姑之反唇,似相稽而無說。則有若盛時合沓,諸娣從韓姞以同歸;颯顏凋衰,漢主放宮人而憎別。風薦小爽,雨委微溫。楚姝舞歇于章臺,陳后泣罷于長門。亦有細加巨上,慎妃橫逼座之勢;紫侍黃側,班姬抗同輦之尊?;騽哦海兼ギ斠菪苡谏系?;或翹而望,處子窺宋玉于東垠。既離以披,亦競而駢。近不極態(tài),遠不盡妍。夫仿佛乎佳麗,意所想而隨存。奚拔引之數株,可馨比而殫論。
關于徐渭《牡丹賦》,徐朔方以為創(chuàng)作于嘉靖二十年(1541)或二十一年,或以為創(chuàng)作于嘉靖二十三年至嘉靖三十一年期間,創(chuàng)作地點或都是在滕仲敬家。?該賦開端不出常規(guī),簡要交代牡丹的地望和歷史;接著極寫牡丹受到世俗游賞的盛況和牡丹的千姿百態(tài)。尤其是寫牡丹的千姿百態(tài),充分展現了青年徐渭的才華。作者將典故和擬人結合起來,將牡丹的姿色、神韻寫得動態(tài)傳神、栩栩如生。如云:“亦有細加巨上,慎妃橫逼座之勢;紫侍黃側,班姬抗同輦之尊?;騽哦?,婕妤當逸熊于上殿;或翹而望,處子窺宋玉于東垠?!焙喼卑涯档ぶεc花之間的態(tài)勢寫得活靈活現,肖形傳神復勾魂攝魄,舒元輿之后,堪稱絕唱!但徐渭賦以上鋪寫不是目的,也就是說對牡丹的欣賞不是重心,目的和重心在最后的議論:“一牡丹耳,世人多謂花如美婦,則前所援引,諸姬群小之所象是也”。一筆把前文對牡丹之美的贊嘆抹殺掉,至此可謂一大跌宕。其議論妙在屢轉屢奇:把牡丹比喻為美人是世俗人所想,那么佛教徒眼中的牡丹是什么樣子的呢?——“使玄釋之子觀之,遠嫌避譏,則后所援引大眾群仙之所象是也。”這樣兩句議論既是對賦作前文的總結,也是對自我觀點的開啟。但作者似乎不急著表達意見,而是繼續(xù)本著佛教“想由習生,景與相成”的思路繼續(xù)把牡丹設想為其他形象,且都做了否定。直到最后才亮出觀點:對于牡丹,“想亦不加,賞亦不鄙。我之視花,如花視我”?!爸荒档ざ选:鲆撇氂谒麍@,都不記其婀娜。籍紛紛以紜紜,其何施而不可?”蘇軾認為君子觀物而不留意于物,心學高度突出主體對于外物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徐渭此論物我平等,彼此獨立自主,在表象上不相迷惑,既有蘇軾觀點和心學擺脫物役觀念的超然,也有物我并生、眾生平等的宇宙胸懷。牡丹賦至此由審美而引人入理趣勝境。
總之,徐渭的牡丹賦雖然也有對牡丹姿色形象的描摹,但關注的重心顯然不在于此,而是注重對牡丹精神意蘊的思考和求索,把自己的精神意趣、理想追求投射到牡丹身上,讓讀者最終獲得物我合一、彼此融合而又物我平等、彼此獨立的閱讀感悟。這種越色得性的思路直接影響了清代何紹基的《張侍郎宅看牡丹花賦》。
周履靖 (1542—1632)?,字逸之,號梅墟、梅塢居士、螺冠子等,嘉禾(今浙江嘉興)槜李人,后隱于槜李城南五里余南湖附近的白苧村。二十歲時因父親病逝,棄舉子業(yè)。三十歲始婚顧氏,顧氏不久病逝。三十九歲左右?,續(xù)娶桑貞白。貞白能詩能畫,有《香奩詩草》傳世。履靖為明代中晚期著名的山人隱士,為人負氣任俠,能賑人之急,善養(yǎng)生,嗜吟詠,工書法,廣交游,所與酬唱者多為山林隱士和達官貴人。著述甚豐,有詩集《閑云稿》、雜著《夷門廣牘》等傳世。其生平資料可參明人李日華、鄭琰所撰《梅墟先生別錄》,劉鳳《螺冠子傳》,周氏自撰《螺冠子自敘》及清人盛楓《嘉禾征獻錄》卷四七本傳等。履靖所主編《賦海補遺》卷一九“花卉部”收錄其《牡丹花賦》。此賦得友人之助,得見書影,全文抄錄如下:
羨群葩之秀麗兮,惟牡丹之奇絕。
綠葉兮拖瓊,紅英兮染血。涂西子之朱唇,襯太真之玉頰。
于是含宿雨兮微酣,帶晚霞兮半醉。臨風兮窈窕,傍人兮睥睨。
于是向若趨迎,背若意怯。俯焉若酬,仰焉若悅。動則若舞,欹則若跌。叢嵌兮繡妝,密填兮綺織。撫雕欄而響錦珰,籠絳紗而露玉玦。
于是盈盈而弄顏色,脈脈而動豐神?;芤詫⒈M,殿以暮春。孕奇而增巧笑,凝思而蹙雙顰。期薇垣之雅伴,接藥園之芳鄰。
中州之擅秀,沃土之含醇;姚魏之并侈,富貴之絕倫。?
該賦語言簡潔,不事鋪張,仿佛山人把玩的小品,氣韻、意脈和語言暢達如水,清麗可喜,有似曾相識之感。對照舒元輿《牡丹賦》“向者如迎,背者如訣”一節(jié),會發(fā)現周履靖善于揣摩原作意味,表現出嫻熟的模擬技巧,即使是雙勾填廓,也是筆意流暢,氣貫神連,甚至偶有傳神之筆,令人驚奇。如“含宿雨兮微酣,帶晚霞兮半醉”,“撫雕欄而響錦珰,籠絳紗而露玉玦”,“孕奇而增巧笑,凝思而蹙雙顰。期薇垣之雅伴,接藥園之芳鄰”,不在模擬意態(tài),而力圖傳達情韻,輕靈而飄逸,顯示出明末山人清雅的審美趣味。
另,明代萬歷間琴曲《牡丹賦》為萬歷三年(1575)乙亥春與友人同游都察院觀牡丹而作,琴曲如七言歌行,但借用賦的鋪排寫法,多用歷史典故,漸次寫牡丹如歷史上美女般的情態(tài)神韻,又融合昔盛不再的遷逝之感和及時行樂的重生心態(tài)。?明吳炳《綠牡丹》寫南宋時吳興書生謝英曾為《牡丹賦》:“文筆芬芳燦爛,允與名花相配?!彪m是小說筆法,可見明人對牡丹賦的熟悉程度。
①〔明〕楊表正:《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zhèn)髑僮V大傳》卷四,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四冊,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45頁。
②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第56冊“博物匯編·草木典卷二八九牡丹部藝文一”,中華書局、巴蜀書社影印本,第67556—67567頁。下文所引《熊耳山牡丹賦》原文皆據此版本,不再另注。該賦并序又見錄于清范啟坤等修《文水縣志》卷二〇下“藝文志”等。王在臺,字爾基,號肇區(qū),平陶里(今山西文水)人。明萬歷年間進士,曾任戶部主事、漢中太守等職?!段乃h志》有傳。
③〔明〕皇甫涍(1497—1546),字子安,號少玄,長洲(今蘇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歷任儀制員外郎、南京刑部主事、浙江僉事等職。著有《春秋書法紀原》《續(xù)高士傳》《皇甫少玄集》《皇甫少玄外集》等?!睹魇贰酚袀鳌?/p>
④〔明〕皇甫涍:《皇甫少玄集》卷一,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⑤〔明〕薛應旂(1499?—1574?),字仲常,號方山,江蘇常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進士,曾任慈溪知縣,累遷南京考工郎中。貶建昌通判、浙江提學副使。晚年退居,專事著述、藏書。有《宋元資治通鑒》《四書人物考》《高士傳》等。其生卒年參見燕南:《薛應旂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39頁注解一。
⑥〔清〕陳元龍:《歷代賦匯》補遺卷苢五,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⑦〔明〕郭汝霖(1510—1580)(一作世霖),字時望,號一厓,江西永豐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授吏科給事中,上平倭十事。奉使封琉球王。官至南太常卿。著有《石泉山房文集》《使琉球錄》等。參江西永豐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永豐縣志》,新華出版社1993年版,第638頁。
⑧〔明〕郭汝霖:《石泉山房文集》卷一,明萬歷郭氏家刻本。
⑨〔明〕徐渭(1521—1593),字文清,后改字文長,別號青藤、天池、田水月等,山陰人。晚明作家和畫家。著有《徐文長全集》《徐文長佚草》《四聲猿》《南詞敘錄》等。
⑩〔清〕王之績:《鐵立文起》前編卷一一,清康熙刻本。
?徐渭《牡丹賦》序因過于拗口抽象,故省譯以明大意。
?葉根華、李淑蘭:《徐渭“四花賦”創(chuàng)作時間考》,《紹興理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
?周履靖生卒年,此從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第二卷《周履靖年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明〕周履靖《怨歌》自述云:“辛苦續(xù)斷弦,逾四方育息?!币越Y婚一年后生子推算,當在三十九歲左右再婚。
?〔明〕周履靖等輯:《賦海補遺》卷一九“花卉部”,萬歷刻本,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
?《牡丹賦》全曲見于〔明〕楊表正:《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zhèn)髑僮V大傳》卷四,據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四冊,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344—345頁。
作 者:李劍鋒,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 輯:孫明亮 mzsul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