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雪飛
語文,原本是一個妙趣橫生、天生浪漫的名詞;語文,原本是一門博大精深、包羅萬象的學科;語文,原本是一劑救贖精神、護佑靈魂的良藥。然而,在冰冷板滯的應試背景下,語文卻成了陪襯,成了替補,在學生的拼拼湊湊、讀讀背背、東拉西扯、生搬硬套下成了了無生趣、膚淺庸俗的東西。語文學習的興趣成了茫茫暗夜中的一豆燈火,奄奄一息,語文素養(yǎng)也成了淺緩的一灣小溪,時刻有干涸之虞。
追本溯源,是我們在教與學中曲解了語文的內涵,放大了她的工具性,弱化了她的人文性;同時縮小了語文的外延,將語文固化在學校,課內的四角天空,忽略了生活,課外這五彩繽紛的語文大舞臺。課上機械地講課下麻木地練,課文懨懨欲睡地背,作文咬牙切齒地寫,如此這般,如何提高語文成績?如何提升文學素養(yǎng)?如何傳承民族文化?因此,教師應該為語文架起一座溝通課內和課外的橋梁,為學生引來生活的源頭水,靜水流深;帶學生走進文學的百花園,百釀成蜜。
一、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大分時代的語文課堂內外
高考改革緊鑼密鼓,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將全面實行高考改革,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些省市相繼出臺了改革框架方案,雖然各有千秋,難分伯仲,但都不約而同地向我們傳遞了一個訊息——語文的大分時代即將到來。拿北京的框架方案來說,高考語文分值將增加到180分。分值的變化僅僅是個表象,由此引發(fā)的還有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近年來已經(jīng)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查來設計試題,我們看到在這些方面,已經(jīng)有了大膽的嘗試。
如2013年四川卷就有這樣的題目: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wèi)·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續(xù)寫下面的話:“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這樣的題目其實就是考查文學修養(yǎng)和閱歷。2014年江蘇卷的文學類文本閱讀考查了節(jié)選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之死》一文,這是在以往的考查中前所未有的,也是教師和考生始料未及的。
這一切都在警示語文教師萬不可折斷學生的翅膀,遮蔽窗外無垠的晴空,不可將學生囚禁在課本里,捆綁在課堂中。要冷靜地審視課內與課外的內在聯(lián)系,不可簡單割裂,閉門造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這些理論認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孕育語文的沃土。語文大師呂叔湘曾經(jīng)說過,他的成功,得益于課內的知識占30%,而課外知識占70%。
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要重視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lián)系。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學習是課外學習的起點,課外學習又是課內學習的延伸。同時,課外的廣泛涉獵可以提高課內語文學習的精度、廣度、深度;課內形成的語文學習能力又可以更好地促進課外語文學習。如此一來,課內外語文學習便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和諧共贏。
二、漫步課外,擷英采華——為學生叩開生活語文的大門
“語文素養(yǎng)”是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高頻詞。它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它要求學生有“語言的積累”“語感”和“思維”作為知識基礎,注重“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學生的品德、審美情趣、個性、人格等各個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課堂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但不是唯一的陣地,甚至不是主陣地,更何況現(xiàn)在課堂已經(jīng)被演變成教師的一言堂和學生的練兵場。
新課程改革之后,很多地方開始探索開設選修課,例如蘇教版,在必修五本教材的基礎上,增加了《史記選讀》《唐詩宋詞選讀》《唐宋八大家散文選讀》《論孟選讀》《現(xiàn)代散文選讀》《短篇小說選讀》等選修教材。其本意就是拓展閱讀面,可是因教學時間緊張,高考指揮棒的無形掌控,很多選修教材成了裝點門面的東西,很難有效實施。所以我們要在課堂外找空間,向四十五分鐘外要效率,將語文生活化,將生活語文化。讓語文的腳步走出課堂,走遍校園,走上十字街頭,走進千家萬戶。讓學生在生活中調動感官,開闊視野,豐富閱歷,體悟人生。
1開眼覽世界
學生的眼中不應該只有鉛灰的書山題海,而應該裝滿繽紛的大千世界。我們應該引導學生走進文學的長廊,讓他們用眼睛去進行一場精神的旅行。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不是盲目地讀,畢竟中外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學生置身其中定會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所以教師在課外閱讀中要充分發(fā)揮引路人的作用。
首先要指導學生擇書,引導學生在選擇書目的時候首先做到“擇趣”“擇易”,在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閱讀經(jīng)驗和體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擇真”“擇善”“擇美”。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很好的閱讀體例,童話、傳記、散文、小說、詩歌皆可,要遵循學生思維成長的規(guī)律,萬不可揠苗助長、貪多務得。
其次還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方法的有效指導。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曾把書分為五類——“當讀之書,當熟之書,當看之書,當再三細看之書,當備以查考之書?!彼?,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jù)閱讀內容的不同選擇適宜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學會細讀、精讀、速讀、略讀、瀏覽等閱讀方法,并能有效地對閱讀內容進行分類整理,提煉整合,改變功利化的短期閱讀目標,構建長遠系統(tǒng)的閱讀框架。
其實,生活又何嘗不是人生的一本必讀書,其中寫滿了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朝暉夕陽,花謝花開。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用心關注生活,切莫遺失了近在眼前的美。那門前的石墩、籬笆纏繞著你童年的目光,那屋后的池塘、棗花飛揚著你歡快的笑聲;那依依楊柳搖曳著春天的故事,那裊裊炊煙升起了鄉(xiāng)土的情思;夕陽中那相依相伴的身影,朱雀橋邊的野草,烏衣巷口的夕陽講述著世事滄桑;那青石板路上的油紙傘,那凄風苦雨中的望夫崖上演著人生的悲歡離合。這就是大語文的魅力,你可以隨處擷取一縷馨香。
2側耳聽心聲
在語文學習中,反復強調的四項基本技能是“聽”“說”“讀”“寫”。而在這四者中,“聽”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見聽力的重要性。據(jù)統(tǒng)計,人們在語言交際中45%的時間用于聽。因而要想學好語文,不僅要進行閱讀和寫作能力的訓練,更要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要想口若懸河,先要耳聽八方。我們要引導學生會聽、善聽語文課。
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衡量聽的標準共有三個維度:準度、廣度、深度。所謂“準度”即要求學生不錯聽,不誤聽。然而,這絕非易事。很多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或是精神飄忽,呆若木雞;或是東張西望,擠眉弄眼;或是不務正業(yè),身在曹營心在漢,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聽的質量。所謂“廣度”即要求學生不漏聽,不偏聽。在通過聽獲取信息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要學會抓住重點,提煉難點,也要做到不主觀取舍,不盲目遺漏。有些學生在教師遷移到課外知識時便覺得教師“跑題”“偏題”了,殊不知這些貌似無用的內容實則有大用。同時“廣度”還體現(xiàn)在不僅要傾聽教師的講解,也要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去短揚長,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這個過程中,糾正自己的想法。所謂“深度”即要求學生在聽中思,在聽中疑。孟子有言: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學生需要在聽中思考,在聽中質疑,在聽中釋疑。
當然,語文是世間最美的聲音,學生的聽的訓練遠不能局限在課堂上,我們要給學生插上一雙翅膀,讓他們翱翔碧空,傾聽天籟。課堂外的聽的訓練有很多有效途徑。例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聆聽大學生辯論會,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傾聽名家講壇,豐富他們的文史哲知識;觀聽名家詩詞朗誦,培養(yǎng)他們的詩情詞趣。聽的過程充滿了一天的每個角落,街頭的車馬喧囂,林中的鳥兒啁啾,山中的溪水潺湲,窗前的噥噥細語。文學的情思可以在余光中耳旁的冷雨中飛揚,亦可以在我們耳旁的輕風中纏綿。
三、回歸課堂,百釀成蜜——讓課堂成為一飛沖天的舞臺
課堂存在的價值是什么?絕不是教師“抱著走”“喂著吃”“捆著學”的地方。他應該是一個加工廠,卻絕不是學習機器的加工廠,是一個將學生在生活的素材庫中搜集的材料分類提純的加工廠,是一個將學生從文學的百花園中擷取的芬芳百釀成蜜的加工廠。有了生活天地的錘煉,在課堂的舞臺上一飛沖天將不是夢想。課堂雖然不是語文學習的唯一陣地,卻是重要的陣地,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將學生通過開眼看和傾耳聽的所得用口、用筆表達出來,完成語文能力的升華。
1張口話乾坤
“一言堂”“填鴨式”等教學方式,貌似可以讓知識的傳遞變得高效、便捷,但是,有時捷徑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歧途。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師生關系會對學生的自主精神、表達能力進行蠶食鯨吞,久而久之,學生主動表達的熱望將由熊熊烈焰變成熒熒星火,學生將會被教師的智慧綁架、束縛,再無個性的認識和思考。所以,我們要將課堂交還給學生,采用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表達的熱情,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提高學生表達的能力。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不僅貫穿在課堂提問中,還可以其它形式展開。例如,課前三分鐘演講、詩詞朗誦會、讀書交流會、辯論賽等,還可以選擇一些合適的篇目進行師生換位,讓學生給學生授課。
2提筆書我心
閱讀和寫作永遠是并蒂蓮。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克拉森的實驗研究已經(jīng)表明:學生充滿趣味的課外閱讀對發(fā)展其寫作的能力,遠勝于機械的寫作訓練。建立在持續(xù)的、大量的課外閱讀基礎上的練筆,形式隨意,短小輕松,對于豐富學生詞匯量、提高其駕馭語言的能力、養(yǎng)成個性化的寫作習慣,具有顯著功效。對于寫作訓練,我們平時的做法過于嚴肅化、莊重化,功利化,我們應該試著讓它變得輕松些、平易些、自然些;寫作是可以隨時、隨地、隨意進行的。我們提倡學生多進行“微寫作”,不拘形式、不論內容、不限篇幅。短小精悍的批注,集中凝練的點評,真情四溢的感悟,或評析或續(xù)寫或質疑或共鳴,任憑學生盡情表達,暢快宣泄。
將語文生活化,將生活語文化,一橋飛架課堂內外,語文學習的天塹定會變通途。
作者單位:江蘇省靖江高級中學(21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