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江蘇省常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xué)科,江蘇常熟 215500
TK-Ⅱ聯(lián)合allo-HSCT治療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的療效
李 斌
江蘇省常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xué)科,江蘇常熟 215500
[摘要]目的 探討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Ⅱ)甲磺酸伊馬替尼聯(lián)合親緣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allo-HSCT)治療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的療效。 方法 將符合標準的48例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24例。觀察組給予TK-Ⅱ聯(lián)合allo-HSCT治療;對照組給予單純allo-HSCT治療。比較兩組患者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VHD)、長期存活情況。 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急性GVHD總發(fā)生率為70.8%,顯著高于對照組的41.7%(P<0.05)。觀察組患者慢性GVHD中局限性發(fā)生率為16.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1.7%(P<0.05)。觀察組患者慢性GVHD的總發(fā)生率為29.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58.2% (P<0.05)。觀察組患者2年存活率為62.5%,顯著性高于對照組的33.3%(P<0.05)。 結(jié)論 TK-Ⅱ聯(lián)合allo-HSCT治療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能夠有效促進手術(shù)的成功,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與生活質(zhì)量,降低疾病的復(fù)發(fā)率,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關(guān)鍵詞]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親緣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白血??;Ph染色體陽性
Ph染色體最早于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中發(fā)現(xiàn)。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急性白血病、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以及急性粒細胞白血病中均發(fā)現(xiàn)了Ph染色體,因此其近年來逐漸受到重視[1-3]。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患者的完全緩解率極低,且患者的緩解期與生存期非常短。傳統(tǒng)的化療方法對該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差[4]。甲磺酸伊馬替尼是一種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其具有高度特異性,主要用于Ph陽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以及Ph陽性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治療[5]。目前臨床上認為治療Ph陽性白血病的唯一方法為造血干細胞移植[6]。本實驗研究了TK-Ⅱ聯(lián)合allo-HSCT對Ph陽性白血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Ph陽性白血病患者共48例。納入標準(1)患者經(jīng)過骨髓常規(guī)檢查,標準核型分析、熒光原位雜交(FISH)、實時定量PCR分析確診Ph陽性白血??;(2)患者不存在其他會影響到實驗結(jié)果的嚴重疾病。隨機將48例患者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觀察組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齡14~56歲,平均(31.8±8.4)歲;急變期CML患者9例,加速期CML患者5例,ALL患者10例。對照組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齡14~58歲,平均(32.4±8.6)歲;急變期CML患者11例,加速期CML患者2例,ALL患者1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分型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實驗知情同意,且本實驗已經(jīng)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造血重建后情況比較(±s)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造血重建后情況比較(±s)
組別 n 白細胞中位最低值(×109/L)白細胞中位最低持續(xù)天數(shù)(d)血小板中位最低值(×109/L)血小板中位最低持續(xù)天數(shù)(d)中性粒細胞數(shù)>0.5×109/L中位時間(d)觀察組 24 0.12±0.14 5.7±3.2 15.7±3.8 6.6±4.5 22.3±9.1對照組 24 0.09±0.10 5.1±4.0 14.7±5.1 7.0±6.1 26.7±12.3 t 0.85 0.57 0.77 0.26 1.41 P >0.05 >0.05 ?。?.05 >0.05 ?。?.05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GVHD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3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長期存活情況比較[n(%)]
1.2 治療方法
在治療方法中,觀察組患者采用TK-Ⅱ聯(lián)合allo-HSCT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單純采用allo-HSCT進行治療,其他方面與觀察組完全一致。具體的治療方法如下。
1.2.1 甲磺酸伊馬替尼的使用 觀察組24例患者在進行移植前接受了為期2~5個月的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20133198)治療,治療劑量400~800mg/d,根據(jù)患者血象以及不良反應(yīng)等情況調(diào)整實際劑量。在患者移植后,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加用甲磺酸伊馬替尼300~400mg/d。對照組24例患者未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治療。
1.2.2 移植方式 所有患者中,HLA配型完全相合同胞間移植的患者共22例,其中外周血干細胞移植15例,骨髓加外周血混合移植7例;HLA配型不完全相合親緣間移植的患者共26例,其中外周血干細胞移植3例,骨髓加外周血混合移植23例。
1.2.3 預(yù)處理方案 對于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間移植患者,采用改良Bu/Cy方案;對于HLA配型不合親緣間移植患者采用GIAC方案。
1.2.4 GVHD預(yù)防方案 對于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間移植患者,均采用經(jīng)典環(huán)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方案;對于HLA配型不合親緣間移植患者,均采用環(huán)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抗胸腺球蛋白方案。
1.3 觀察指標
(1)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造血重建的情況。(2)比較兩組患者GVHD的發(fā)生情況。GVHD的分度按照美國Fred Hutchinson癌癥研究所的分度標準進行分度,分成Ⅰ~Ⅳ度。(3)比較兩組患者的長期存活情況。
1.4 統(tǒng)計學(xué)處理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xué)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兩組患者造血重建情況
所有患者均造血重建。結(jié)果如表1所示,比較了兩組患者白細胞中位最低值、白細胞中位最低持續(xù)天數(shù)、血小板中位最低值、血小板中位最低持續(xù)天數(shù)、中性粒細胞>0.5×109/L中位時間,兩組患者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GVHD發(fā)生情況
結(jié)果如表2所示,觀察組患者急性GVHD總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慢性GVHD局限性發(fā)生率和總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患者長期存活情況
結(jié)果如表3所示,觀察組患者3個月、半年、1年存活率與對照組相比,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而2年存活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目前臨床上對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的療效較差,完全緩解率相對較低,易復(fù)發(fā),臨床上難以治療。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治療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的最佳治療方法。造血干細胞能否成功植入與HLA的相合程度具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此在植入前需要進行預(yù)處理工作,通過使用免疫抑制劑來促進植入的成功[7-10]。使用較強的預(yù)處理方法,增加免疫抑制劑的使用,能夠更好地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促進植入的成功。
甲磺酸伊馬替尼是一種2-苯胺嘧啶復(fù)合物,其分子量相對較低。甲磺酸伊馬替尼能夠通過阻斷ATP結(jié)合位點,從而選擇性抑制BCR/ABL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從而能夠抑制多種白血病細胞的增殖[11-12]。在移植前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能夠最大限度地將患者體內(nèi)的白血病細胞清除,從而為移植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在移植后繼續(xù)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則可以進一步清除患者體內(nèi)的白血病細胞,促進患者在移植后免疫功能的重建,通過自身的免疫功能清除患者體內(nèi)的殘留白血病細胞,從而進一步改善預(yù)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13]。相關(guān)研究表明,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其不僅能夠提高治療的疾病完全緩解率,同時也能夠減輕患者的腫瘤負荷,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并且為后期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14]。
相關(guān)研究表明,影響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患者長期存活率的主要原因是白血病的復(fù)發(fā)以及移植相關(guān)并發(fā)癥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為GVHD。對于白血病的復(fù)發(fā),首要的影響因素是移植前患者的生理病理狀態(tài),其次的影響原因是在移植后能夠出現(xiàn)有效的移植物抗白血?。℅VL)效應(yīng)[15]。因此,手術(shù)前應(yīng)確保患者生理病理狀態(tài)良好。而GVHD 與GVL是伴隨發(fā)生的,因此在移植后可以通過誘導(dǎo)患者出現(xiàn)急性GVHD反應(yīng),從而利用其伴發(fā)的GVL來殺滅殘余的白血病細胞。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急性GVHD的發(fā)生率顯著性高于對照組,而觀察組患者的長期存活率也顯著性高于對照組,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以上觀點。
綜上所述,對于高危Ph染色體陽性白血病的患者,在治療前與治療后使用甲磺酸伊馬替尼,能夠有效促進手術(shù)的成功,減少GVHD的發(fā)生,并且能夠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該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燕瑋,楊威.達沙替尼應(yīng)用于甲磺酸伊馬替尼耐藥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研究進展[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2):108-110.
[2] 鐘健生,孟凡義,徐丹,等.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慢性期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隨訪觀察[J].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12,28(5):811-813.
[3] 徐玉秀.甲磺酸伊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治療ph+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例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18):175-176.
[4] 張越峰,陳志妹,樓基余,等.Ph染色體陽性的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分析[J].中華血液學(xué)雜志,2011,32(12):814-818.
[5] 劉嘉,高蕾,張曦,等.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伊馬替尼治療成人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臨床觀察[J].第三軍醫(yī)大學(xué)學(xué)報,2012,34(24):2453-2455.
[6] 孫善芳.去甲氧柔紅霉素治療成人急性白血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7):108-109.
[7] 劉兵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不良反應(yīng)的處理[J].中國處方藥,2013,11(3):36-39.
[8] 崔鵬.6-MP聯(lián)合甲磺酸伊馬替尼治療高齡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例[J].廣東醫(yī)學(xué),2010,31(5):653-653.
[9] 吳德沛.甲磺酸伊馬替尼作為老年性Ph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一線治療與化療的對照研究[J].循證醫(yī)學(xué),2009,9(5):270-273.
[10] 王季石,盧英豪.難治性白血病治療進展[J].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2008,24(12):2023-2025.
[11] Shin H J,Chung J S,Cho G J.Imatinib interim therapy between chemotherapeutic cycles and in vivo purging prior to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followed by maintenance therapy is a feasible treatment strategy in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J].Bone Marrow Transplant, 2005,36(10):917-918.
[12] 蔡博,高春記,李紅華,等.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伊馬替尼治療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J].中國實驗血液學(xué)雜志,2010,18(1):173-176.
[13] 陳娜,葛林阜.PBSCs與MSCs協(xié)同移植治療惡性血液病的研究進展[J].山東醫(yī)藥,2010,50(2):113-114.[14] 徐玉秀.伊馬替尼聯(lián)合化療治療ph+成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20例治療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 (18):175-176.
[15] 劉輝,常乃柏,顧惜春,等.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急性白血病的臨床觀察[J].臨床血液學(xué)雜志,2009,22 (1):24-26.
Clinical efficacy of TK-Ⅱ combined with allo-HSCT in treatment of high risk Ph chromosome positive leukemia
LI Bin
Intensive Care Unit,Changshu Second People's Hospital,Changshu 2155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tegrativ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K-Ⅱcombined with allo-HSCT in treatment of high risk Ph chromosome positive leukemia.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this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Patients in observed group(24case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TK-Ⅱ combined with allo-HSCT,while others (24case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allo-HSCT only.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of acute GVHD in observed group was 70.8%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41.7% in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chronic limited GVHD in observed group was 16.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41.7% in control group (P <0.05).The total incidence of chronic GVHD in observed group was 29.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58.2% in control group (P<0.05).The 2-year survival rate of the observed group was 62.5%,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33.3% in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K-Ⅱ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success of the operation,improve the patients survival rate and life quality,reduce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Key words]TK-Ⅱ;allo-HSCT;Leukemia;Ph chromosome positive
[中圖分類號]R73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5)24-39-04
收稿日期:(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