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 要】探究靜脈輸液外滲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出現(xiàn)外滲現(xiàn)象后的處理手段。強化安全意識,有效杜絕輸液外滲的現(xiàn)象。
【關鍵詞】輸液外滲;原因;護理措施;研究概述
靜脈輸液外滲是臨床工作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當靜脈輸注液體外滲至血管周圍組織時,將會依液體種類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輕則引起局部皮膚腫痛,重則導致血管周圍組織炎癥以及靜脈炎、靜脈血栓的形成,甚至于造成組織壞死。所以為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早日康復,認真分析發(fā)生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和及時、正確處理靜脈輸液外滲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分析
1.1 外力因素
患者本身血小板數(shù)量多,靜脈注射部位彎曲,血管充盈度差,患者不合作,尤其患兒頭皮靜脈比較淺,易滑動,不易掌握深淺度,由于頭皮靜脈成網(wǎng)狀分布,血液可以通過側(cè)支回流于頸內(nèi)靜脈和頸外靜脈至心臟,因此順行和逆行進針均不影響靜脈回流。正中靜脈是頭皮靜脈中較大的一支,此靜脈直不易滑動、易固定,但易外滲。
1.2 患者因素
嬰幼兒由于哭鬧、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膚薄等原因,給穿刺增加了難度;另外在輸液過程中,小兒好動的天性使針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導致輸液外滲。老年人血管壁增厚、變硬,管腔狹窄,血管彈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發(fā)生液體外滲;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機體逐漸衰老,滴速需減慢,往往由于時間較長而發(fā)生外滲。
1.3 藥物因素
輸入藥物濃度過高,輸液速度過快,藥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鈣劑等,均可損傷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發(fā)生外滲。
1.4 疾病因素
癌癥是外滲的危險因素,這是因為癌癥患者反復接受化療,靜脈脆弱,難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發(fā)生外滲。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謝障礙,血管硬化,也容易發(fā)生外滲。靜脈壓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靜脈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發(fā)生外滲。
1.5 技術因素
護理技術缺陷造成外滲的情況:護理人員沒有經(jīng)驗,對血管不了解,不清楚局部解剖位置。沒有定時巡視靜脈通道。護理人員知識缺乏,對藥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用敷料覆蓋穿刺部位,影響外滲的觀察。在遠端小靜脈用力推注藥物。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6 護士心理素質(zhì)因素
在醫(yī)療護理行業(yè)中,極為重視患者的心理護理,而護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視,實踐中發(fā)現(xiàn)護士的心理素質(zhì)和工作情緒,與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關系,患者對護士不信任,提出過高要求,給護士的心理造成壓力,可能導致穿刺失敗。
2 靜脈外滲的處理方法
2.1 非藥物處理
2.1.1 一般護理 在藥物外滲的48小時內(nèi),應抬高受累部位,以促進局部外滲藥物的吸收。在靜脈給藥過程,如發(fā)現(xiàn)或疑似外滲情況時,首先立即停止給藥,抽吸針頭及血管內(nèi)的藥液,用適量的生理鹽水注射于局部以稀釋藥液,降低局部藥液濃度。
2.1.2 冷敷 冷敷可減輕蒽環(huán)類抗癌藥,如氮芥、阿霉素等所致的皮膚損傷程度,可用冰袋間斷冷敷滲出皮膚處24~48小時(時間長短以患者耐受程度為限)。
2.1.3 熱敷 適用于一般的藥物如生理鹽水、維生素、抗生素等,亦適合于植物堿類抗癌藥物的外滲,如長春新堿、長春花堿等。局部熱敷可加速外滲藥液的吸收和分散,減輕外滲藥液對局部的損傷。
2.2 藥物處理
2.2.1 藥物濕敷 生理鹽水、50%硫酸鎂、75%酒精濕敷可減輕水腫對局部組織的損傷,促進局部組織修復。據(jù)報道海普林軟膏和利百素凝膠可有效治療阿霉素外滲所致的局部組織損傷。
2.2.2 局部封閉 常用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局部環(huán)形封閉。利多卡因可能作為激肽重要的穩(wěn)定劑起到阻斷疼痛的作用,有鎮(zhèn)痛、輕微血管擴張作用。地塞米松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減少炎癥擴散,抑制炎性細胞肽的合成和阻滯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斷產(chǎn)生疼痛的持續(xù)性神經(jīng)沖動,起到鎮(zhèn)痛作用。
2.2.3 解毒劑的應用 硫代硫酸鈉可用做氮芥類、絲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劑,可使藥物迅速堿化,減少損傷。藥物外滲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質(zhì)酸酶,以促進藥物吸收和彌散。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藥物外滲后也可用碳酸氫納局部注射。
2.2.4 使用中藥軟膏制劑 按照中醫(yī)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藥涂抹膏對各種藥物外滲后引起的腫脹、淤血、疼痛療效確切。如清熱消腫膏外敷可治療高滲藥物輸注滲漏所致的腫脹。
3 靜脈外滲的護理對策
穿刺前,為避免穿刺不當引起的機械型損傷,應準確評估血管條件,在不影響輸液速度時,盡量選擇血管彈性好、小號針頭進行穿刺,練熟精穿刺基本功,做到一針見血,按照由末梢逐漸上移的原則,有計劃地更換穿刺部位,保護血管。使用靜脈留置針時,選擇針頭不銳利,輸液時不易刺破血管壁的靜脈留置針,也可減少穿刺次數(shù),以減輕患者痛苦。
護理人員要掌握藥物的性能、特點及注意事項,選擇合適的血管,適當調(diào)節(jié)室溫,為穿刺部位保暖,以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和破壞,防止外滲發(fā)生,對血管刺激性強的藥物,選用大靜脈穿刺,使藥物停留在血管的時間短,輸注前后用生理鹽水開通和沖洗靜脈管路,拔針時先關調(diào)節(jié)器,見少許回血后再拔出。
穿刺完成后要妥善固定針尖,避免移位,除常規(guī)固定外,在針尖部位皮膚處貼一條布膠布給以力的支撐,對煩躁或輸液組數(shù)多的患者,配置夾板加強固定,必要時與醫(yī)生聯(lián)系,給鎮(zhèn)靜藥。有時翻轉(zhuǎn)針柄,可避免針尖刺破血管,對合作者解釋活動容易造成輸液外滲的發(fā)生,并告知其注意制動輸液肢體。
輸液時發(fā)生外滲,皮丘在1~2cm,即可關閉調(diào)節(jié)器,壓迫皮丘20~30秒,重扎止血帶,將針退后少許,沿血管走行,向前移行,見回血后擠壓輸液管,回血較前猛烈,原皮丘處不再鼓起,妥善固定,安慰患者。否則更換血管重新穿刺。
皮丘大于2cm,應針對不同情況給予藥物護理、濕熱護理?;熕幬锊簧魍鉂B后,立即冷敷,并報告醫(yī)生進行封閉處理。應用六神丸濕敷治療化療藥物外滲患者,有滿意療效。方法:據(jù)外滲面積的大小將20~50粒六神丸搗碎,加1ml生理鹽水,調(diào)勻后涂搽外滲處,用保鮮膜覆蓋,8小時更換,濕敷一次?;颊咄鉂B疼痛明顯緩解,肉眼觀察腫脹消失,皮膚顏色變淡,為顯效;濕敷2~3次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為有效。目前碘伏外涂,酒精、地塞米松、三莨菪堿、硫酸鎂等藥物濕敷可減輕腫痛。單純腫脹型采用75%酒精、地塞米松或三莨菪堿濕敷,水泡型淤血壞死型采用上述藥物濕敷并加以碘伏涂抹均取得良好效果。
總之,靜脈輸液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基本護理技術操作,是醫(yī)院治療搶救患者的重要手段,如何做到安全、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減輕患者痛苦,還需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孫甜甜.延胡索合劑(YHS-1)對吡柔比星外滲性損傷及靜脈炎的防治及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
[2]倪晶晶.靜脈輸液潛在隱患和防患措施[J].中國保健營養(yǎng)(旬刊), 2013, 23.
[3]湯桂琴.淺談靜脈輸液外滲的原因及護理對策[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