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
讀貢布里希,覺得這才是真正深入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的理論家。僅一個導論,信息密集又舉重若輕,關鍵是,“翻譯”過來,簡直句句都在說石頭。
大多數人喜歡在畫上看到一些在現實中也愛看的東西,……然而如果我們由于愛好美麗動人的題材,就反對較為平淡的作品,那么這種偏見就很容易變成絆腳石。
這其實就是蘇東坡的“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在石頭上,直觀簡單的美是容易被人理解的,深沉悠遠的就知音漸稀,至于那些通過表現“極丑”來完成“極美”的石頭,就應者寥寥了。這也難怪,連米芾都沒達到這樣的境界呢!遺憾的是因為這個,我們錯失了多少真正美的石頭。那些錯過的石頭,留在山上河里還不要緊,多數就被打碎了,永遠沒有了。
剛剛接觸藝術的人……最喜歡看起來“逼真”的繪畫?!麄兏锤械氖撬麄冋J為畫得不正確的作品。
就拿人物石來說,有眼睛,有五官,往往讓人驚喜,因為更“像”?!翱上н@邊虛了”,“可惜比例不對”,就往往成了廢石頭?!疤摗笔遣皇窃诒憩F動態(tài)?“比例不對”是不是夸張或者強化?“虛”和“不對”是不是表現的一種更藝術的、不僵化、不刻板的美?
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最大的障礙就是不肯摒棄陋習和偏見。……我們必須首先學會理解他的繪畫手法,然后才能了解他的感情。
有什么比自然創(chuàng)造的石頭更需要我們靜下心,俯下身來,以謙卑的姿態(tài)去理解呢!自然這位畫家,自有他獨有的表現手法,不僅以我們粗淺的美學知識難窺堂奧,就是以現成的美術作品簡單套用也是不合理的。就像你不能拿達·芬奇去要求畢加索,也不能拿畢加索去要求齊白石。石頭有石頭自己的規(guī)律,自己的道理。
事實上根本不可能規(guī)定這種規(guī)則,因為人們永遠不能預知藝術家可能要達到什么效果。
藝術永遠沒有邊界。石頭的大美更是超乎人工,超乎人的想象。妄圖以形質色或百分比去規(guī)定石頭,不僅徒勞,而且可笑。石頭的魅力,正在于“豈有此理”的出乎意料,在于徒呼“奈何,奈何”的簡直令人惆悵的美。
通過藝術作品本身學會怎樣欣賞藝術作品,這大概是一條必由之路。
按圖索驥,一知半解或擺行家的架子,都很難真正理解石頭。懂石頭,要多過眼,還要多過手。這就像畫家的習作,就像畫雞蛋。沒有這種真功夫的積累,對石頭的理解和把握只能浮皮潦草。包括要成為大藏家,僅僅拿著畫冊或看著展會上的獎牌顏色買石頭,難成大家,也不是真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