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麗琴
摘 要 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資源、調(diào)整教學策略,融個性化教學于班級教學之中,是上好信息技術課的必要措施,如此才能使課堂更具動態(tài)性、靈活性,從而讓學生得到最大的個性發(fā)展[1]。
關鍵詞 特殊教育;信息技術教學;教學目標;個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76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1-0093-02
特殊教育是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yǎng)目標的教育,發(fā)展特殊兒童潛能并增長他們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從而適應社會并為社會作出貢獻。本文從總結特殊教育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落實個性化教學的基礎上出發(fā),具體闡述實現(xiàn)班級教學與個性化教學互補與協(xié)調(diào)的實施策略。
1 以學生為主體,制定合理、適度的教學目標
課堂上學生應該學會什么知識,掌握怎樣的技能,獲得怎樣的情感體驗過程,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行為,也不能按課本所說的一一照做。而應該從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適度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的興趣是什么,感到困惑的是什么,用什么方式去學習,運用已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做什么,這些都是在制定教學目標之前應該考慮到的。否則,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就會有偏差。
信息技術課程具有內(nèi)容多、涵蓋面廣、發(fā)展快等特點。因此,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更加需要教學者以學生為基礎,從實際情況出發(fā)來制定教學目標[2]。通常,在新的章節(jié)教學之前,展示一些相關的片斷,一段排版精美的文字,網(wǎng)站上飛來飛去的廣告,然后提問:你會不會做?想不想學?學生看了之后,會有他們自己的感受,有的可能想自己立馬會做就好,有的可能需要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同時,學生的受知能力、學習特性、知識水平也會有差異,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權衡這些差異性來制定層次化的教學目標。在特殊教育學校,信息技術課多以年級段而不是以班級為單位,教學目標的制定還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層次來制定(廣東省出版集團課程教材研究中心培訓部,《信息技術教師培訓手冊》)。
因此,在設定教學目標時,設定基礎性教學目標、分組教學目標、個性化教學目標?;A性教學即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目標;分組教學目標是把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相近的學生分為一組預設的教學目標;個性化教學目標是根據(jù)個別學生的興趣、需要而制定的輔優(yōu)教學目標[3]。
信息技術課不是單純的知識性學習,對于聾啞學生,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拓展他們獲取信息、與人交流的空間,學生要通過學習這門課程獲得熟練的操作技能、應用能力,為他們的日常生活發(fā)揮作用。因此,相對于知識、情感體驗,應更注重技能與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這些也需要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體現(xiàn)出來。
2 以提高應用、操作技能為中軸,組織教學資源
當前,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影響下,特殊教育學校的課程設置正逐步向普通學??繑n,高安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程也正在嘗試使用普通初、高中的課本。該系列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課程,體現(xiàn)了“技術、人文、生活”的三位一體,也更貼近生活實際,注重適應性、選擇性、開放性。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正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為出發(fā)點。但對于聾啞學生而言,這套教材有一定難度,有些章節(jié)的案例和學習任務也高于他們的知識水平。
在教學中,筆者以該教材為模板,針對學生實際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fā),確定了以提高應用能力、操作技能為中軸組織教學資源的原則,讓學生學習他們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如教學生制作簡單文檔編排、圖片處理,制作簡單的網(wǎng)頁、博客,常用應用軟件的使用,信息的搜索、瀏覽等,簡化了深奧專業(yè)知識的教學。筆者認為,電腦對于聾啞學生應該定位為生活中的工具,而非知識課程,聾校信息技術教師的任務就是讓學生能駕輕就熟地使用這一工具。
教學資源的組織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際需求隨時調(diào)整。例如,在一次課堂上,某學生想把自己的照片傳上去,傳了好長時間傳不上去。筆者一看,原來是文件太大(3500*2480),便用Photoshop修改后保存為小文件,很快便傳上去了,還為其修改了照片上的瑕疵,她很是高興。雖然圖像處理是下個學期選修才學習的內(nèi)容,考慮到其他一些學生也有需要,于是筆者把簡單圖像處理知識作為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時也饒有興趣。需求是學習的助推器,細心的教師應該善于在平時與學生的交往、交流中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實際需要,從而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此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對于教與學是雙贏局面。
3 以個性差異和課堂需求為參考,調(diào)整教學策略和方法
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接受能力不一樣,學習的方式也不一樣。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fā)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策略。
選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組織教學非常關鍵。信息技術課程上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五因素:單元教學法、任務驅(qū)動法、講解法、演示法、情節(jié)法等。在選擇教學方法時,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內(nèi)容、對象和條件,靈活、恰當?shù)剡x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的基礎上。如信息技術課堂常用的“任務驅(qū)動”強調(diào)讓學生在密切聯(lián)系學習、生活、社會實際的“任務”情景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這就需要注意“任務”的情景性、可操作性、有意義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要具體。
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有充分的開展交流、合作學習、自我評價的空間。學生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往往能表現(xiàn)出較高的學習熱情,其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教師也可以了解到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發(fā)現(xiàn)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也能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相互學習并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長處,變他們的個體差異為學習資源。
要重視CAI課件的設計和運用。一個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課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模范能力強、語言理解能力相對較差的聾啞學生,更有助于他們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4 使每個學生個體感受到成就感
傳統(tǒng)教學中,通常一個班里大多是學習較一般的學生,優(yōu)等生占少數(shù)。學校、教師往往只獎勵優(yōu)秀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成了少數(shù)優(yōu)等生的陪襯,當他們努力得不到肯定,教師的重點不在他們身上時,學習興趣便逐步消失。實事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qū)W生的閃光點。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在校的實際情況,拓寬獎勵渠道、豐富獎勵方式,讓學生從自身優(yōu)勢出發(fā),通過努力得到獎勵。當學生體驗到成就感,得到教師重視時,學校也就成了他們自信的樂園[4]。
參考文獻
[1]劉金明.淺談信息技術在特教教學中的應用[EB/OL].http://www.spe-edu.net/a/tingzhangjiaoyu/longxiaojiaoxue/2013/
0228/12348.html.
[2]楊春花.高中數(shù)學班級教學與個性化教學互補的實踐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
[3]蔡慧婷.班級教學與個性化教學互補與協(xié)調(diào)諸因素最優(yōu)結合之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e08207c
90c69ec3d4bb752a.html.
[4]張寶蘭.談高中化學“班級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的有機結合[J].化學教與學,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