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瑋
(欽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99)
試論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應用
李嘉瑋
(欽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西 欽州 535099)
情感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價值。但當前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缺乏師生互動下的情感體驗,缺乏與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協(xié)調(diào),缺乏開展情感教育的多元渠道。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理清情感教育與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建立科學的學校教育機制,立足社會實踐,拓展情感教育渠道,促進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創(chuàng)新。
情感教育 大學生教育工作 教學應用
情感教育與認知教育相對,關注人的情感層面,注重發(fā)展人的情感,調(diào)控人的情緒,協(xié)調(diào)人的生理、心理、情緒、思維、認知和品德,完善人的情感結構,重構人的情感世界,把人引向一個更高高度,包含人追求自身價值和意義的激情與熱情。缺乏情感,教育就失卻靈動與活力,難免陷于空虛。馬克思認為,人是“對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1]。因此,情感教育在大學生教育工作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內(nèi)在價值。
認知價值。人的認知涉及思維、記憶和語言等多方面,與知識的增加和技能的提高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良好的情感教育氛圍中,學生對自身情感及情感的生長機制形成全面而正確的認識,擺脫情感糾葛的干擾,為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條件,而一旦思維能力、記憶能力和語言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學習能力的提高、知識的增長和技能的提高。同時,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幫助學生增加情感體驗,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學習熱情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自身認知機制的發(fā)展和認知能力的提高。
交往價值。學生不是完全獨立于外界的個體,而是時刻都與外界進行交往的個體,在這交往過程中既表現(xiàn)出個體性的一面,又表現(xiàn)出社會性的一面,是一個由個體性向社會性發(fā)展的獨立個體。也就是說,學生尚處于獨立自我的形成過程中。情感教育幫助學生走出封閉的自我,形成開放性的自我,幫助學生發(fā)展情感重構情感世界,告別生物人角色而邁向社會人角色,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情感逐漸豐富、穩(wěn)定,學生的交往技能、交往品質、交往體驗和交往情感得以形成與發(fā)展,并最終使學生以獨立的姿態(tài)進入社會交往網(wǎng)絡。
道德價值。情感和道德有天然的聯(lián)系,都源自于人的內(nèi)在世界,是綻放的心靈之花,缺乏情感的道德是無力的、虛偽的、丑陋的和易碎的。良好的情感教育,能觸動學生心靈最美好的一面,喚起學生對崇高道德的向往,喚起學生對道德體驗的追求,區(qū)分善惡美丑,明辨是非,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除此之外,良好的情感教育還能促進社會公德發(fā)育,為正義伸張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提供道德基礎。
(二)外在價值。
政治價值。情感教育的政治價值是與學生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決定的。粗看起來,學生與國家政治生活并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實際上,學生是國家公民的一員,深受國家政治生活的影響,同時是維護政治穩(wěn)定、營造和諧國家的重要力量。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幫助學生實現(xiàn)情感的良性調(diào)控,形成良好的情感狀態(tài),同時,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與國家的情感關系,培養(yǎng)學生對國家的深厚情感,進而形成合理的情感結構,為政治穩(wěn)定和國家和諧創(chuàng)造條件。
社會價值。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社會文化和社會規(guī)范的影響下獲得發(fā)展。但網(wǎng)絡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會阻斷學生與現(xiàn)實社會的互動,影響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的理解,妨礙學生社會情感和社會經(jīng)驗的發(fā)育。良好的情感教育能有效地把學生與社會生活、社會情感、社會規(guī)范、社會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聯(lián)系起來,推動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增加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使他們正確面對現(xiàn)實社會,區(qū)分現(xiàn)實社會與網(wǎng)絡虛擬社會,以科學的眼光審視社會的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體認社會共同利益,認同社會共同價值,由此情感教育的社會價值得以呈現(xiàn)。
文化價值。情感教育過程是一個文化整合和傳播的過程。一方面情感教育需要整合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形態(tài)下的情感文化,另一方面情感教育需要對已整合的情感文化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傳播。在此過程中,學生接觸了不同的文化并受之影響,為形成正確的文化判斷、文化選擇建立基礎,很好地促進真、善、美的情感文化的傳播與塑造。同時,在良好情感教育的帶動下,學生對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文化樣式、文化因子產(chǎn)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文化傳播與現(xiàn)代文化的發(fā)展。可以說,情感教育的文化價值是通過影響學生的文化情感而生發(fā)出來的。
(一)缺乏師生互動下的情感體驗。
情感教育發(fā)生于師生之間,師生互動、增加情感體驗是其本質要求。但在大學情感教育實際中,往往過于重視道德知識和情感知識的灌輸,難見情感體驗,或者教師在情感教育中“獨白”,難見師生互動。道德知識和情感知識是有效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在情感教育中的“獨白”固然不可缺少,卻終究不是情感教育的全部。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他們的情感世界是開放式的。在充斥道德知識和情感知識的教育環(huán)境中,師生的情感體驗被壓抑,師生的互動空間被壓縮,有目的有活力的情感活動難見蹤影,這將直接影響學生對道德和情感的認知,使他們難以真正形成道德觀念、道德行為,難以構建健康明凈的情感世界。
(二)缺乏情感教育與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協(xié)調(diào)。
在高校改革進程中,情感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逐漸進入高校教育機制,與智育一起影響學生的成長。但是,如何有效協(xié)調(diào)情感教育和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的關系,如何安排這些課程,配備什么樣的教師隊伍,安排多少課時,等等,都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理清情感教育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的關系,才能為情感教育的發(fā)展騰出地盤和開拓空間。但在教育教學實際中,無論是課程設置、課時安排、師資配備,還是相關實踐教學活動,情感教育都讓位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智育,被擠兌至高校教育的邊緣,而非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智育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網(wǎng)絡促進學生成長。
(三)缺乏多元渠道開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涉及學生的認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的情緒、人的心理、人的情感等多方面,與學生關系的和諧、心情的愉快和獲得成功體驗等內(nèi)容緊密相關。這就要求通過多元渠道開展情感教育,以達到相應教育目標。但就目前狀況看,情感教育主要局限于課堂,并且大多是在“兩課”中,缺乏多元渠道多樣化的教育教學,尤其缺乏實踐活動教學。這是情感教育一個很大的缺陷,由此,情感教育就大多流于情感認知,而缺乏真正的情感提升與情感重構。
(一)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為增進師生互動下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造條件。
首先,要正確認識和維護師生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這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加強師生情感體驗互動的基礎。教師要主動告別過去那種高高在上的“權威”角色,以平等的姿態(tài),從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和促進師生互動的角度重新體認自身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學生要主動爭取情感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主動表達自身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需要。因此,在此基礎上,要在情感教育理念上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在情感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發(fā)揮教師在情感教育中的引導、組織、調(diào)控作用,使得教師和學生在情感教育中處于恰當?shù)奈恢?,建立科學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科學的人際關系中成就自身。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著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保?]
其次,科學把握和處理師生在情感教育中關系,這是正確認識和維護師生在情感教育中的地位的深化。情感教育中的師生關系既有穩(wěn)定性的一面,又有發(fā)展變化的一面,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要深入不同性別、不同發(fā)展階段、不同成長背景的學生,了解他們的情感訴求、情感需要和情感動態(tài),為科學把握和處理師生關系提供依據(jù)。同時,教師也要深入了解自身,包括知識結構、情感結構、情緒結構和心理成長等方面,為科學把握和處理變化發(fā)展的師生關系建立知識基礎、情感基礎和心理基礎。
再次,要在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下促進師生情感體驗互動?!扒楦行枰w驗,人們能夠在情感的體驗中,規(guī)范、升華、完善自己的情感走向,使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得到不斷的提升”[3]。因此,要在情感教育中增加師生情感體驗,尤其要增進師生互動下的情感體驗。要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各種渠道主動表達自身正情感和負情感,在此基礎上作為情感教育實施者的教師要依據(jù)一定的標準對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狀況劃分類別,歸類建檔,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與普遍性。同時,教師也要借助不同場合表達對學生的情感,傳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人與人之間的正情感,傳遞校園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正情感,為在情感教育中增加共同情感體驗,改善情感教育奠定扎實的基礎。這樣一來,學生的多樣情感和復雜的情感世界就不再局限于簡單的單向流動,而是在不同的情感關系尤其是師生情感關系中發(fā)生分化、組合、停頓、推移和提升,為師生相互理解、溝通情感世界搭建起了橋梁。
(二)構建科學的學校教育機制,有效協(xié)調(diào)情感教育與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科學把握情感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要充分認識情感教育的作用、功能和價值,以明確情感教育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邊界,明確情感教育對發(fā)展智育的正能量。要加深認識情感教育機制與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差異,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為構建科學的學校教育機制,協(xié)調(diào)情感教育與智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良好基礎。
其次,理清情感教育與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構建科學的學校教育機制?!扒楦薪逃且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每一個具體的情感教育任務的實現(xiàn)都與教育內(nèi)容本身,與情境、個人目的、個人經(jīng)驗、個人需要以及教師的人格特征息息相關”[4]。因此,既不能因為發(fā)展德育而忽視情感教育,又不能因為推進心理健康教育而把情感教育置于邊緣地位,而應當把情感教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貫穿情感教育,以德育引導情感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彌補情感教育的不足。
再次,理清情感教育與智育的關系,構建科學的學校教育機制。在高校發(fā)展和學生成長過程中,智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能因發(fā)展智育而忽視情感教育,更不能因發(fā)展情感教育而削弱智育,要擺正情感教育在發(fā)展智育中的位置,特別要注意在發(fā)展智育的過程中貫穿情感教育,以情感教育帶動智育,以認知能力的提升為情感教育開辟道路和拓展空間。
(三)以社會實踐為支撐,推進情感教育渠道多元化。
首先,要以社會實踐為支撐,構建合理的情感教育課程體系?!叭藗兊拇嬖诰褪撬麄兊默F(xiàn)實生活過程本身”[5],因此,要社會實踐為支撐,立足社會現(xiàn)實生活和校園生活,把現(xiàn)實生活元素和社會實踐元素引進情感教育課程,建設情感教育的基礎理論課程,幫助學生增進情感認知;要以社會實踐為支撐,立足學生的情感動態(tài),立足學生不同發(fā)展階段的情感結構,建設情感教育的實踐課程,幫助學生增加情感體驗,實現(xiàn)情感的共同體驗。同時,也要依據(jù)社會實踐和形勢的發(fā)展,設立情感教育主題課程,以彌補基礎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之外的教育空間。
其次,要以社會實踐為支撐,構建合理的情感教育活動體系?!盁o論思想或者語言都不能獨自組成特殊的王國,它們只是現(xiàn)實生活的表現(xiàn)”[6]。因此,在情感教育中,要特別注意構建情感教育活動體系,以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活動體系推進情感教育渠道多元化。要充分利用開學期間組織相關情感教育活動,幫助學生梳理自身情感脈絡,促進情感的健康成長。要充分利用學校社團組織開展情感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在群體活動中,在情感交流與碰撞中,識別正情感與負情感,提升正情感,規(guī)避負情感。要充分利用中西方特有節(jié)日,開展情感教育活動,增強學生情感,幫助他們處理好個人情感、社會情感和國家情感之間的關系,乃至形成完善的情感結構。
再次,要以社會實踐為支撐,建設情感教育活動基地?!敖逃诒举|上是實踐的”[7]。而學生情感的健康發(fā)展和情感世界的重構,最終要回歸到實踐世界中,以實踐檢驗情感教育的成效。要依托校企合作建設情感教育活動基地,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培養(yǎng)健康的情感訴求,為溝通學生個人情感和群體情感提供條件。要依托高校實習基地建設情感教育活動基地,在學生進一步熟悉專業(yè)知識和提高專業(yè)技能的同時開展情感教育,為學生的校園情感和社會情感搭建橋梁,促進學生情感結構的完善。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2]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54.
[3]程媛.試論情感教育中的情感體驗[J].教育探索,2007,(5):99-100.
[4]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3-34.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7]寧虹.教育的實踐哲學——現(xiàn)象學教育學理論建構的一個探索[J].教育研究,2007,(7):8-15.
2014年度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課題: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研究(編號2014MSZ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