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旭琴
摘要:本文針對生物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采取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策略,積極探索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途徑,從而提高生物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物;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9-053-1
一、生物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倡導的小組合作學習旨在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相互交流信息、互相配合協(xié)作,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但是,在筆者的教學實踐及聽課活動中發(fā)現(xiàn),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我們看到的小組合作學習是為研討課而臨時湊合的,在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間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傾向,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有些小組的合作學習則成了學優(yōu)生發(fā)揮自己潛能、表現(xiàn)自己才能的舞臺,而相對而言的學困生則往往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fā)言、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些小組合作學習,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準備就匆忙展開討論,小組合作次序混亂,學生發(fā)言七嘴八舌,沒有中心;有些小組合作學習的問題、內容過于簡單,缺乏討論、研究、交流的價值,學生在合作時無所事事,浪費課堂時間等等。上述的這些問題,促使筆者對生物課堂中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進行研究。
二、提高生物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策略
1.科學合理地組建合作學習小組。
教師在構建合作小組時,應注意結構的合理性。一是小組人數(shù)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人數(shù)太多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和個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數(shù)太少也不利于學生間的交流互助;二是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三是組內成員分工要明確。
在《鳥類》的教學中,將學生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智能情況、性格特點、操作能力將學生分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設置了并列平行的內容比如說“外形篇”、“消化篇”、“呼吸篇”、“血液循環(huán)篇”、“結構篇”等,讓各小組負責一項內容;同時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的同時,“組長”還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fā)言順序;“記錄員”要記錄小組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檢查員”要檢查小組成員的學習情況,確認每位成員都完成了學習任務等。
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這不僅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合作學習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改變學生在小組中長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學生始終處于控制地位,有的學生始終處于從屬地位,給每個學生提供發(fā)展的機會,做到人人有事做,個個動腦筋。
2.精心地設計合作學習的內容。
斯托利亞認為:“教學的每一步,不估計學生思維的水平、思維的發(fā)展,就不可能進行有效的學習?!睘榇耍峁W生討論的問題必須依據(jù)學生的已有認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開放性,僅憑個人的力量難以考慮周全,必須發(fā)揮小組集體智慧的問題讓學生合作學習。
3.恰到好處地引導學生進入合作學習的情景。
課堂上合作要抓住時機,不能單憑教師個人的愿望,如何把握良好的合作時機呢?
其實最佳時機就是學生最想和人交流的時候、最需要外部力量尋求幫助的時候。比如:當自己不能獨立完成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學生很樂意一對一地相互觀察、交流,向對方匯報結果,效果很好;有的時候學生的思路不開闊或者遇到爭議的問題,需要互相啟發(fā)、共同探討的時候運用合作學習的效果較佳;還有需要完成的任務很多,需要分工合作的時候,學生自然地希望合作學習。
4.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
合作學習的效果與學生對合作技能的高低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時時指導學生學習和交流的技能。一是問題呈現(xiàn)后,給學生單獨思考的時間,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一個人想得并不全面,但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合作的基礎,這也可以防止有些人不經(jīng)大腦思考,對別人的意見盲從。二是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必須讓每個人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可對別人的見解提出自己的意見與修改建議,在爭論爭辯中找出大家認同的最佳方案。三是分工合作、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形成大家的合作成果。
例如在“了解我們周圍的生物”的調查活動中,因為不能正確操作儀器、數(shù)字記錄不完整、不能協(xié)作配合而產(chǎn)生矛盾。面對這些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發(fā)表自己意見的觀點和看法前要獨立思考、整理思路,在別人發(fā)表意見時要注意傾聽,再對彼此的觀點進行質疑、爭論;在實驗中要指導學生注意自己對儀器使用的操作是否正確,對別人的操作要能夠恰當?shù)靥岢鲆庖姟⒔o予幫助;在交流中遇到?jīng)_突時,要指導學生學會自控、冷靜、寬容。當學生在共同學習和探索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習得和練習了合作技能時,學生之間的關系就會更融洽,更易接受彼此之間的能力、個性的差異,合作學習的效果就在觀點碰撞、分享、體驗中體現(xiàn)出來。
5.構建合作學習中的新型師生關系。
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促進者、引導者,更應是學生交流的合作者。當學生在小組開展討論時,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有時會出現(xiàn)學生對問題的誤解在小組成員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會不斷擴散等一系列問題。要真正實現(xiàn)小組有效合作,使學生從合作學習中有所獲、有所得,教師除了要規(guī)范學生參與合作學習行為,幫助學生排除合作學習的障礙,也要積極引導深化合作學習活動,努力發(fā)現(xiàn)合作學習中的火花,使小組合作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謝紹虎.小學課堂合作學習的現(xiàn)狀和思考.江蘇教育研究,2008(36).
[2]王妮珍.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合作學習”的誤區(qū)和對策.江蘇教育研究,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