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增風
摘 要: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具備學習、經驗、熱情三要素,才能真正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
關鍵詞:高效課堂;三要素;學習;經驗;熱情
近幾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開展,大大小小、各種形式的培訓,我參加了很多。雖然有點流于形式,有的老生常談,但總體來說,我認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應具備學習、經驗、熱情三要素,才能真正適應新課改,才能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
首先,新課程標準要求課程教學,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學會學習”。為了讓教師主導課堂,那課前的準備學習就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只有教師知道如何去學,學生才有可能跟隨他學。
現(xiàn)在的年輕教師之所以受學生的歡迎,一般而言,他的知識水平要比中老年教師“新”一些,而且剛剛步入三尺講臺,有更多的激情和熱情,當然,作為年輕教師缺少的還有經驗和資歷。所以,作為一個教師必須要不斷學習,積累工作經驗,而且富于工作熱情,那么他的教學,他的課堂就更富感染、更有成效。
當然,雖然應試教育的熏染,很多教師在教學方面只要帶兩輪教學,基本上可以應付一般的中考和高考,很多教師幾十年如一日地重復教案,教學設計已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的要求,在重復勞動中疏于學習,新的知識觀念已沒有吸引力了,教師的職業(yè)惰性和倦態(tài)感越來越強,而且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顯性利益越來越突出,導致很多教師為了職稱、榮譽等利益,只花時間去撰寫或編制論文,而對正常的教學工作已失去了熱情,導致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的積極性也難以調動。
其次,新課改一再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這次的培訓中專家也提到這個問題和觀點,那么教師的問題意識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每節(jié)課、每學期的教學反思,從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以更好地在課堂上解答學生的問題,尤其作為思想政治課,更多學生的慣性認識就是枯燥乏味,怎么才能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活起來,這就是作為教師在備課時要樹立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真正從生活中感受到,從教師的言行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自覺學習,主動提問,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作為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性就在于學習、了解最新的時政動態(tài)。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現(xiàn)象有時比教師了解得更多,所以作為教師要善于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包括學生)學習,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最后,要講教師的激情在教學最后的重要性,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對于智力的發(fā)展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人在情緒高漲、精神振奮的狀態(tài)下,接受知識的能力最強,巴班斯基也提出:特別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激情的緊張度,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最好的精神心理氣氛,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教師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但工作的熱情度卻慢慢減低了,在課堂上我往往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俗話說得好,干一行,愛一行。既然我們選擇了教書這一職業(yè),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份職業(yè)中去,用自己的熱情、自己的魅力去感染學生,感染課堂,讓課堂充滿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因此也會對教師有認可、肯定和欣賞。師生的激情共同升騰,讓課堂顯得“流光溢彩”,“笑聲不斷”。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雖然不是名師,雖然不是很優(yōu)秀,但我依然覺得學生畢業(yè)后能因為我的一句話、一個行為對他以后人生的重大影響。我就是成功的,我就無愧于教師這個職業(yè)和稱號。
編輯 魯翠紅